“一锅夹生饭!”这是毛主席对淮海战役的定义。对比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困难确实更多。辽沈战役开始时,解放军的兵力已经达到了100万,而国民党的部队只有55万,解放军占据巨大的优势。况且,东北地区向内地进兵,海运只能走葫芦岛和营口,陆路只能走锦州。只要把这两点看住,敌人就是瓮中之鳖。而平津战役,则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对战傅作义的52万国民党非嫡系部队,优势也非常大。而且傅作义想要撤退,海路只能走塘沽,陆路只能走新保安,所以相对没有太大战略变化可言。只有淮海战役,敌人是80万精装装备精良的嫡系部队,而解放军参战的只有华东野战军和轻装化中原野战军,共60万士兵,兵力的优势在对方。而且由于作战地域宽广,敌人的进攻、撤退道路都有好几条,让人难以琢磨。所以淮海战役的难度,比另外两场战役更大。
客观地说,淮海战役能够胜利,除了我解放军在指挥、意志方面占据优势之外,敌人的一系列错误也是一大原因。在被俘后,敌人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曾经说过自己一方的问题:情报滞后、互不配合,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蒋介石的“瞎指挥”。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筹划淮海战役,是在济南战役之后的很短时间之内。当时济南胜利得太快,让粟裕以济南为中心进行围点打援的计划落空。中央军委曾希望粟裕南下过江,但是他审时度势之后,拒绝了这一要求,并向中央军委详细诉说了自己的思路。他认为应该将决战放在江北,以徐州为中心,消灭敌人的所有嫡系重兵集团。只要在江北将其吃掉,过江之后将无大仗!中央军委最终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并让刘伯承的中野和华野配合,实现既定的战略方针,毕竟“得中原者得天下”。
而国民党方面,则是眼看辽沈战役已经难以挽回败局,才匆忙开启了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的规划。而且作为徐州方面的第一号人物刘峙,却是个无用的草包,战前的谋划非常保守,开始从很多防区抽调部队集中。所以从一开始,战役的主动就在解放军一方。
1948年11月6日,华野对黄百韬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发起进攻。黄百韬赶紧向徐州方向撤退,但是其行动全无章法,错误百出,最终耽误了时间。当黄百韬撤退到碾庄一带时,陷入了华东野战军的重围。而另一方面,中野在16日攻克宿县,截断了徐蚌铁路,将刘峙集团孤立了起来。蒋介石意识到指不上刘峙,便将“救火队长”杜聿明派了过来。淮海战役的大幕,其实从这时起才正式拉开。
杜聿明到达徐州之后,立刻做出了下一步的部署。他认为,黄百韬应该坚守不出,死死拖住粟裕,让其不能动弹。而他自己,则带领手中的几个重兵集团,和从河南撤回来的黄维一起,夹攻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这样不仅中野危险,华野为了解救中野,也必然撤掉困住黄百韬的包围圈。如果真的这样打,淮海战役的情况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很可能解放军将会陷入被动。及时战略执行有问题,至少也能保住中原战场的均势。在中国的兵法中,这一招有一个名号叫做“围魏救赵”。
这个计划得到了国民党大部分阵前指挥官的支持,比如以强悍著称的邱清泉。但是关键时刻,蒋介石小家子气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太过爱惜黄百韬以及第七兵团,认为不应该冒他们被消灭的风险。他否决了杜聿明的计划,反而让徐州部队重兵驰援黄百韬。这就相当于牺牲了战场的灵活性,而去打一场硬碰硬的阵地战。这样的话,鹿死谁手将很难预料!
杜聿明作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却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眼看着自己一个很好的计划被否定,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这是他一生的悲哀,也是大部分国民党将军的悲哀。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这一招完全是一步臭棋。徐州出发驰援黄百韬的部队,在华东野战军的顽强阻击下寸步难行。蒋介石、杜聿明不断改变进攻方式,调整进攻部署,但始终突破不了碾庄外围10公里的华野阻援阵地。等到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歼灭之后,淮海战场的敌我力量出现了大幅变化,国民党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最大的取胜机会,就被蒋介石浪费了。
黄百韬刚刚覆灭,黄维的第12兵团又在宿县被中原野战军包围。此时杜聿明也看出了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希望带着邱清泉,李弥兵团撤回南方,为日后的决战保存实力。而蒋介石不出意外的也舍不得放弃黄维兵团,继续命令杜聿明救援。而作为淮海战役变数最大的一步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则始终作壁上观,消极怠战。
为了保住自己手里的实力,杜聿明从徐州飞到南明,锥心泣血的劝蒋介石放弃徐州和黄维。蒋介石考虑之后竟然答应了,杜聿明大喜过望,赶紧回到徐州组织撤退。这一举动,一度让粟裕措手不及。当时他的手里仅有10个纵队,根本不够堵截杜聿明!本来照此发展,国民党至少有30万嫡系部队能够安全撤退。
然而到了12月3日,杜聿明集团刚刚逃至孟集的时候,天上又落下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命令他们折返回去,救援黄维!杜聿明无奈之下,找来所有高级将领商议怎么办。他将蒋介石的信向下传阅,并说:“我们敢于负责就走,不敢负责就打!”大多数将领的意思,还是不去冒受军法处置的危险,服从命令救援黄维。杜聿明只能长叹一声,命令部队掉头回去。于是在南撤3天之后,杜聿明大军又走上了回头路,最终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
至此,粟裕、刘伯承等人的战略意图全部实现,所有国民党嫡系部队都被围困。大约一个月后,黄维、杜聿明集团先后覆灭,淮海战役以解放军的胜利而结束。
类似的错误,蒋介石不仅犯过一次。在1947年胡宗南开始进攻延安之后,他就一直不舍得放弃任何一座城、一块土地或者一个嫡系部队。其结果反而是让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分散,在每一个点上都无法和解放军抗衡。正所谓事事关心事事乱,蒋介石是被自己一步步地拖进深渊的。
战场上最忌讳的一件事,那就是高层不懂装懂,外行指挥内行。蒋介石便是那个军事才能不行、还每件事都要插手的人。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的手腕和权术还是非常不错。但那是对内的,而不是对外的。真要说起对外的军事打击,蒋介石的才能就远远不够了。
战争是遵循一个规律而不断变化的。蒋介石既分不清轻重,又喜欢脱离实际而过多的干涉,最终才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相反毛主席,他对指战员非常的宽松,除了在重大问题上确定路线之外,其他方面一般都会支持对方的决定,让其大胆去做。用人不疑,这才是取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