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When Peng Dehuai Was Studying The Soviet Military System, He Discovered Their Three Major Concerns. Why Didn't The Soviet Army Change It?

2023-06-14 15:40

苏联红军战胜了国内的反动统治阶级,也战胜了拥有欧洲最强大战斗力的希特勒,横扫日本关东军,这些事实,都铁一般地证明了苏联军事科学的优越性、军事制度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苏联军队是世界第一等的军队,这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1952年12月24日,在全军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上,彭德怀就向苏联学习的问题,做了专题演讲。作为带兵出兵朝鲜,打过“洋仗”的大帅,他的眼光和对战争的体会,是旁人所不能及的。在他这一时期的认知中,苏联军队确实有着其他部队难以企及的长处。

此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远在国门之外的志愿军,都有几个共同的问题:军事技术欠缺、各兵种协同作战意识欠缺、军队的管理条例欠缺。这对一支已经准备转为国土防御的军队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军事技术欠缺,其实就是缺乏自己的军工研制能力。虽然人民军队在抗战期间,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兵工厂,但是仅仅能满足一些陆军弹药、火炮的生产需要,海空军的高技术装备研制还谈不上。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进入工业化,不具备生产大型军舰、飞机甚至是普通汽车的能力。缺乏先进的军事技术,让志愿军在面对美国人时总会吃亏。这一点,具备完整军事工业的苏联显然要好得多。

而多兵种协同作战意识欠缺,如果具体到志愿军这里,就是步兵和空军、以及后勤运输部门的协同问题。当初解放军在国内作战,往往老百姓推着独轮车就能支援前线了,根本没有大规模的后勤体系。而进入朝鲜之后,由于美军的刻意打击,志愿军的后勤运输一度非常困难。前方的士兵缺吃少穿,缺枪少弹,但是后方囤积了大量物资,却无法运上去。在这方面,已经打过世界大战的苏联,却有着一整套完善的理论和实施细则,比我军的情况要好很多。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军队的管理条例,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人民军队一路走来,战斗力毋庸置疑,但是部队的待遇却非常低,而且没有细化的层级体现。以八路军为例,津贴仅仅分为六等,旅长以上在待遇上完全一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时,我军也缺乏相应的军衔,以及相应的军事条例,对军队的管理也相对混乱。而苏联在这方面,则是极为完善的。

在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上,苏联确实比我军做得要好。加上在我国解放初期,外交政策是向苏联的“一边倒”,仿效苏联就成了理所当然。在当时,不仅是彭德怀,就是毛主席也是十分提倡向苏联学习的。在1953年,毛主席便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指出:“向苏联学习,这是我们建军史上的优良传统。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部门,都应当如此。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一时间,苏联的各方面专家,大量地来到中国。光是受聘来华的军事顾问和专家,就达到了数千人。中国和苏联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但是,我军在学习苏军的同时,也发展出了不少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在苏军中,是没有政治委员这个职位的,所以苏联的顾问和专家就纷纷表示,解放军也不应该要“政委”,而应该实施和苏联一样的“一长制”。但后来由于罗荣桓等人的坚持,政委这个职务被保留了下来。

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此时,最为倡导向苏联学习的彭德怀元帅,突然“暮然回首”,结果心头一惊!他发现,苏联的军队已经慢慢走上了一条歪路。如果不加以纠正,日后苏军的情况可能不容乐观。那么,彭老总究竟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第一点,就是苏联的军事发展战略出现了偏差,导致整体军事力量的失衡!

1955年,彭德怀曾经访问莫斯科,与苏联的功勋元帅朱可夫举行了会谈。当时,朱可夫介绍了苏军的“火箭核武器”战略。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必然是导弹和核武器的天下,几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决定胜负。因此,他们就必须具备抢在敌人之前,发动毁灭性打击的能力。据朱可夫苏说,苏联已经对此做好了准备,可以随时对敌人发射导弹。

对此,彭老总没有刻意逢迎,也没有批评,而是讲述了我国积极防御、后发制人、打持久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双方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所以会议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两位元帅各自保留了意见。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虽然朱可夫没有刻意提出,但是与会者都能感觉到,他对于中国的军事战略是持反对态度的。其实不只是他,其他的苏联军事人员,也都普遍对中国的战略不屑一顾。在1952年8月,我国在自己的沿海修筑了永备的国防工程。当时的苏联国防部,就通过一些顾问表达了反对的意见。这些顾问非常教条地说:“军事行动或者是进攻,或者是防御。而要想获得胜利,进攻是唯一可行的军事手段,而防御的最好结果,也只能是僵持。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欧洲人骨子里的那种傲慢与狼性。中国人从来不搞侵略,只想世界能在和平中运行。动不动就挥舞手里的大棒,这不是中国人的性格。所以,彭老总继续修建防御工程,没有理会那些顾问。而苏联人的批评也从没停止,他们在南京军事学院,当着所有中国学员批评彭德怀:“积极防御就是形而上学,战争时期根本无法实施!只有在战争初期,就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粉碎其侵略意图,才真正地有意义!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就这个思想,彭德怀曾经和毛主席交换了意见。他对苏联的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来说,就是认为苏联人现在一味依靠核武器,恐怕是一种新的武器制胜论。但是,这样做是严重“偏科”的,会造成常规武器研制的削弱。而威力并不大的常规武器,有时候才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因为常规武器是人可以完全控制的,而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在这一观点上,毛主席和彭老总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在当时那个中国还没有核武器的时代,还是主要发展自己的常规武器最为实际。

后来,彭德怀元帅在一次和苏联顾问的会谈上,指出了对方军事战略的问题。当时他说道:“你们即使投一万枚原子弹,战争还是要靠步兵定胜负。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对于那些处处以“形而上学”搞“绑架”、吹嘘自己核武力量的苏联顾问,彭德怀的态度是“看不起”。他在给军事学院学员作报告时说:“防御不是被动地挨打,防御和进攻是相互转化的。在战争中,我们要做到防御中有进攻,进攻中有防御,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这样的防御,是有意义的防御。而片面地把进攻和防御割裂开来,这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

然而,彭老总的意见,最终没有得到苏联军事专家的认同。苏联还是沿着优先发展核武器的道路前进,而中国则是常规武器和核武器两条腿走路。最后的结果,就是苏联,以及其后继者俄罗斯,在常规武器的发展上出现了滞后。而现代战争,并非直接用核武器打击那么简单,而是要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这就导致俄罗斯出现了有核武器不敢用、不用核武又打不赢的情况。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第二点:苏联部队中处处体现的不平等,给部队的战斗力埋下了隐患。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解放军在制作自己的军事条例时,苏联顾问极力推荐我们要全面参考苏军的条例。条例中的一些积极部分,确实对军队的正规化和管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的一些糟粕,也给吸收了进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苏军部队内部的不平等。

在苏联的军队里,为了维护上级的权威,出现了一系列并不人道的军事条例。按照他们的规定,军队的上级,以及部队里的老兵,是可以随意以“下命令”的方式,来欺负新兵的。甚至有的时候,这种欺负是带有极强的人格侮辱性的。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在全面吸收了苏军的这种传统之后,基层部队很快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连队里,大量地充斥着老兵、连长对新战士进行体罚的现象。一个新兵战士,往往动辄受罚,不是挨打就是被关禁闭。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战士因为不爱喝胡辣汤而被关禁闭的滑稽事。很快,部队中指战员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异常尖锐,互相视对方为仇敌。

当彭德怀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马上意识到这是条例的副作用。苏军条例刻意强调军官的权威性,这和我军“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传统是有着根本抵触的。而人民军队之所以能从弱小变得强大、以至于最后成功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在人人平等的状态下,发展出的那种和谐、团结的战斗氛围。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战场上,战士们之所以能拼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很大的原因就是上级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而战士们肯和首长分享自己在战斗中总结的经验,最终形成新的战术,也是因为首长重视战士们的经验。战斗时官兵互相爱护,互相协作,这才是人民军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果因为强调权威,而打断了这种和谐的关系,这不仅会造成部队内部的不团结,还会束缚住战士们的智慧,对军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在1953年8月21日,彭德怀在军委会议上说:“正规化中,我觉得凡是带有束缚内容的形式都不要,合理的形式都要,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例如,苏联人要求,下级向上级报告时,必须举手行礼,而且一直到讲完才能放下来,这就是一种束缚畅所欲言的形式。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1954年1月,彭德怀又在一次会议中,批评部队中的有些人,以正规化为借口,单纯地提倡军官权威。他说道:“机械地搬运条令,生硬地推行工作,会造成部队上下关系紧张,让官兵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不正常,这是非常错误的!

在他的倡导下,一些涉及人格侮辱、不利于部队内部团结的条例,全部被修改或者废除。同时,条令还积极强调官兵平等,提倡老兵和上级关怀新兵。解放军的官兵关系,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

这股风气,最终没能随着苏联的顾问,被带回苏联。所以苏联的军队,始终存在那种不和谐的关系。在后来苏联以及俄罗斯的多次战斗中,部队中的不团结,严重影响了战斗力,最终导致了多次的失败。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第三点:关于军民关系,苏方认为老百姓是累赘,中国则认为老百姓是增益。

双方关于这一点的分歧,仍然是出现在1952年的沿海防御体系上。当时,苏联的军事顾问建议,既然我军决定修建防御要塞,那么就要迁走当地的老百姓。甚至他们特别强调,珠江口内的伶仃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上面的人民一定要全部迁走。

苏联的建议,显然违背了我军“军民鱼水情”的一贯传统。我军虽然也有大量的野战兵营,但是却从来没有一旦军队驻扎某地,就必须要迁走当地老百姓的事情发生。当我军人员询问苏联顾问这么做的原因时,对方的回答让人瞠目结舌:老百姓里经常会隐藏敌人的间谍,军民接触太密切容易泄密。同时,中国军队依靠老百姓、服务老百姓的生存方式,在他们看来,属于“游击习气”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彭德怀得知此事后,特意在1953年2月27日的军委会议上提出:“岛上居民全部搬迁,这肯定要不得,这是一种单纯的军事观点。我们要把岛上居民作为可以依靠的群众力量,让军民共同建设海岛,保卫海岛。

经过这次海岛事件,彭德怀也很明显地感觉出了一点:苏联人是不重视做群众工作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苏联军队的驻地、训练场等场所,占地面积巨大,但是上面却不允许有一个老百姓的存在。原来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都在军队建设之初,被强行搬迁走了。部队和老百姓的关系非常松散,只有士兵放假时,才有可能和百姓互相接触。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相反,中国的军队,和老百姓的团结十分紧密。在战争年月,士兵会帮老百姓修房子、打水、扫地。和平年月,虽然部队有了自己的驻地,但不管靠近农村还是城市,如果百姓有事需要部队帮忙,士兵们仍然会尽全力帮助。这除了能团结军民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士兵们在一次次的军民接触中,洗涤自己的心灵,不忘自己的初心,时刻保持战斗力。

在一次交流的时候,彭德怀曾经对苏军不重视群众工作的做法略有微词。他很直爽地说:“军队没有群众的支持,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水之鱼。从中国的革命经验来看,政治工作的一个要点,就是发动群众,让老百姓成为我们的耳目和后勤。”然而,苏联方面仍然固执己见,始终没有真正地推动群众工作。

这一点,最终酿成了苏联分裂的恶果。自从斯大林诡异身亡之后,苏联高层逐渐丧失了信仰,开始沦为西方思想的附庸。伟大的卫国战争精神,被他们弃如敝屣。最终,这股风潮在部队中蔓延,形成了人人贪腐、倒卖国家军火库的恶劣行径。最终在1991年,庞然大物苏联轰然倒下,留下了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彭德怀在学苏联军制时,发现了他们的三大隐忧,苏军为何不改?

彭老总作为我国最会打仗的将帅之一,眼光可谓毒辣。他看见的三个要点,处处击中苏联的要害。如果苏联军队,以及后来脱胎于苏军的俄罗斯军队,哪怕能够采纳其中的一个意见,如今的世界格局都有可能会不一样。他们之所以会如此顽固,应该还是大国沙文主义作祟。而中国的军队,则始终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在不断前进,战斗力越来越强。未来的中国军队,仍然会是那支百战百胜的无敌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