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是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等政权的割据,还是北魏、北周时期在北方的统一,亦或是日后由他们繁衍而来的奚、契丹和蒙古,都在中国的史书中有着很重的地位。可是,这个草原民族的名字有多少人念对了呢?反正我的历史老师是没念对。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鲜卑两个字的正确念法。但是先打个预防针,发音现在稍显尴尬。
我们先看看古书。最早出现“鲜卑”两字的古代文献,是屈原的《楚辞・大招》,之后,《史记・匈奴传》把他们称作“黄金胥纰”;《汉书・匈奴传》称作“黄金犀眦”;《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也作“鲜卑”;《战国策・赵策》称作“师比”;虽然用字不同,但其实都是“鲜卑”一词的音译。可以看到,这就已经是五花八门了。但是别着急,真正乱的还在后边。
先了解一下“鲜卑”这个词汇的意思在《汉书・匈奴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服绣袷良、长襦(意为短衣)、锦袍各一……黄金饰具带一、黄金犀毗一……使中大夫意,谒音令肩遗单于。”史学家张晏在注“黄金犀毗”这句话时说:“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也就是说“黄金犀毗”是一种叫“鲜卑郭洛带”的服饰上的雕饰瑞兽的名字,东胡人喜欢佩戴。唐代的颜师古则注释说:“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日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意思是说,犀毗是胡人皮带上的扣环,也可以叫“鲜卑”,也可以叫“师比”,反正就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在叫法读音上有轻重之别而已。
颜师古认为,所谓犀毗、鲜卑、师比,都是一个词的不同音译。但是中国学者布特戈其认为,这三个词各有不同的读音,他在《鲜卑语源考证》中说:“査古代史,鲜卑二字在古汉语中有三种写法和读法,其写为“师比”,读作“斯比”(Sibi);其二写为“背比”,读作“苏比(Subi);其三写为“鲜卑”,读作“森比( Sebi)。”这种说法等于否定了颜师古的观点。
可是后来又有个日本的著名学者白鸟库吉,他在他的名著《东胡民族考》中还是肯定了颜师古的考证,他说:“胥纰者,胡语而非中国语。故亦作鲜卑,犀毗、皆同一语之对译耳。……鲜卑之鮮,今虽读Xian,而古音与犀均读Sai。"
而据古书《唐韵正》所载,认为,鮮、胥、师、犀这四个字的古音都相同。这样看来,自鸟库吉的考证“鲜”古音应读Sai。看来仍然是唐代颜师古的训诂最为正确。综合之后,可以得出结论:鲜卑的古音读法,应该是(saibi)。发一下音,是不是有些尴尬?我承认我有点儿小愧疚。
其实,作为一个民族的名字,他的念法本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不是真正的民族学者,确实也用不着和他较真。但是,我们至少应该知道一下他真正的名字,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他的起源与文化,这对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也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