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In 1984, Yang Zhenning Op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 Colliders, Deng Xiaoping: China Must Develop High Technology

2023-07-02 01:15

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88年,当邓小平视察庆祝中国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为了这一天,他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了下来。要知道,当时共有十几位世界级科学家反对中国建造电子对撞机,其中还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能够下决心动工,并最终成功,其中的辛酸只有邓小平自己知道。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在1955年,毛主席曾经和核物理专家钱三强有过一次对话。当时,钱三强表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以当时的条件,只能证明这两种基本粒子是最小的。但是,毛主席却表示,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任何粒子都可以无限的分解下去。未来的科技会证明,所谓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

后来,美国确实证明了毛主席的观点,所用的工具就是电子对撞机。这种机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制造出来,但是只在美国和欧洲各有一台。依靠这种机器,科学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的科技推进到了微观世界。

在得到相关消息后,以张文裕、朱光亚为首的18名科学家,联名给周总理写信,表示希望能建造我们自己的电子对撞机。信中表示:“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抓起来。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但是,当时的中国确实没有那个能力。当时中国的全民总产值,不过两千亿元多一点,甚至还不如美国的一台电子对撞机的建造费用。虽然我们可以艰苦奋斗,但是毕竟东西的绝对价值摆在那里。所以,这件事最终被耽搁了。但是即使如此,周总理仍然在病危之时,批准开展预备的研究项目,建造一台相当规模的质子同步加速器。这个计划,被称为“八七工程”,是国家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

1976年,周总理、毛主席等老一辈领袖纷纷去世,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权交接的阶段。邓小平在逐渐登上领导人地位的同时,一边推进改革开放,一边为了打破霸权国家的围堵而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几件大事过去之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的调整期,大部分花销大的项目全部被砍掉,“八七工程”也被叫停。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这件事,在国内外的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同样是诺贝尔奖得主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就对这项工程表示了完全相反的态度。其中,杨振宁的态度,代表了很大一批人。他们的态度,是反对的。

杨振宁反对中国建立电子对撞机,确实有充分的理由: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当时,具备自己研发、建造粒子对撞机的,只有美国。甚至连欧洲的那一条,也不过是一条从美国弄来的半成品。但就是这个对撞机,也花了欧洲一百亿美元。如果完全重新建造,要花的钱多出不止一倍!而这,还只是建造的钱,还有使用起来的能源成本,以及维护成本,这些都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轻易承受的。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还有就是使用问题。美国可以使用电子对撞机,其背后是有六十多个顶级的物理专家在支撑的。而当时的中国,在高等物理方面还是空白,建造了一个这种机器,要如何使用?其中的实验奥秘,有没有人能看懂?实验的结果,有没有人能把控?这都是问题。

最后,还有一个成功率的问题。美国的电子对撞机,已经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了,成功率仍然不高,未必能得到相应的结果。而以中国当时的制造能力,是否能取得相应的结果呢?这个无法保证。能保证的,就是每次实验的费用都非常高。用高额的成本,未必能换来对等的结果,这种状况中国能接受吗?

杨振宁先生的想法,代表了很大的一批人。他们觉得,与其花大钱建立电子对撞机,不如省下钱来,搞好民生和教育,为未来储能。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应该是,这一批科学家的说法,是非常理性的。从账面上看,情况确实如此。但是以李政道为首的另一批科学家,却非常坚定的支持中国建造电子对撞机。这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尊严问题,还是高等物理的起步问题。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尽早的切入高等物理阵地,中国可能就会被永远的甩在后面,难以在未来的微观世界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那么,国家的领导人是什么意见呢?

其实,邓小平始终是支持建造电子对撞机的。这一点,自他还在协助周总理工作时便一直如此。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主管的就是国家的科技发展,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种概念,没有人比他的理解更深刻。虽然因为经济原因,“八七工程”被叫停,但邓小平却始终不甘心。当李政道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申请继续该工程的意见到来时,邓小平看到了曙光。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不过,民主一直是我党工作的优良传统,邓小平也没有独断专行。他召集全国各个高校的优秀老师,来北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最终,参会专家达成了一致:高等物理是重要的物理学科,中国要想有未来,必须发展高等物理。

达成了这个共识后,邓小平再次会见了李政道,两人进行了一番深谈。邓小平此时意识到,发展高等物理,不仅可以寄希望于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带动中国的整个产业来配合。这将是一次翻天覆地的科学大进步,可以带动中国科技的整体起飞。

1981年12月25日,邓小平指示万里、姚依林等主管科学的中央领导,推进电子对撞机的工程的建设。他表示:“要坚持,下决心,不要再犹豫了。按五年为期,经费要放宽一些,不要再犹豫不决了,这个益处是很大的。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在经历了一番论证和波折后,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计划书。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准备,工程在1984年10月7日正式动工,邓小平亲自前往奠基。

在奠基典礼上,邓小平对李政道先生表示了感谢。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在电子对撞机的论证工作中,作出了极大贡献。李政道则表示,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应该感谢邓小平的关心和支持。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政道将电子对撞机工程当作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已经改了国籍,但他仍然是当之无愧的炎黄子孙。

1984年,杨振宁反对发展电子对撞机,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1988年10月,中国的电子对撞机完成了第一次对撞实验!邓小平在庆祝时说道:“二十一世纪一定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而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如果在六十年代,我们没有发展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中国就不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也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科学技术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也是民族和国家兴旺的标志。如今,外国在高科技领域突飞猛进,中国不能甘心落于人后,一定要积极参与进来。我们不参与,差距就会被越拉越大。

现在,中国很多高科技领域成果的取得,都与电子对撞机不无关系。这台巨型的机器,以及其所代表的发展精神,是老一辈领导人和科学家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今的中国,已经在多个高科技领域有所建树,但总体与外国仍有差距。如今,受限于外部环境,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几乎面对“以一国对决全世界”的困境。不过,相信以国家的决心和中国人民的才智,我们最终会完成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