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经典名著《水浒》相信大家都读过。里边的宋江,本是一个朝廷小吏,靠着结交江湖人士而获得威望。后来因为杀人,被刺配江州;在江州又被权贵陷害,险些丧命。后来被自己结交的江湖兄弟劫上梁山,做了头领。再后来受朝廷招安,忍气吞声的破辽国、征方腊,最后被朝廷兔死狗烹。看完《水浒》的,都会觉得宋江很窝囊,为了所谓的“封妻荫子”而带着自己一堆兄弟去送死,临了还得拉上李逵垫背,实在是没有点儿大哥该有的样子。而历史上的宋江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不敢压迫,挺身起义,而且武胜武松,记过吴用,比书中的宋江还要厉害,而且一辈子活得光明磊落,一点都不窝囊。
关于宋江的造反,在宋史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他的经历基本上是这样的:宋江本是郓城人,当地的豪杰,性情豪放,勇悍狂侠,乐于助人。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朝廷强令将山东梁山泊为国有,那些靠水吃水的百姓,背上了沉重的租税。于是,十一月,宋江扯起反旗上了梁山。之后,由于受不了剥削,许多渔民、百姓也纷纷上山,宋江的力量得到极大壮大。可是梁山泊地方其实很小,完全不像书中描写的有“八百里水泊”,所以人一多就容纳不下了。宋江索性带着弟兄们下山,当了流寇。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起初并未重视。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二日,宋徽宗下了一道诏书,命令京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他以为轻而易举便可将起义军消灭,可由于宋军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所以连吃败仗。而宋江,不仅本人勇猛而有智略,属下的36个头领也个个都是强悍猛勇之士,所以,朝廷的征讨不仅没有消灭他,反而让他的威名更加远播。此后,宋江率领起义军,在数倍于己的官军重围之下,灵活穿插,屡屡得手。他们转战各地,攻破州府,先后攻打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并将活动范围由扩大到河北各地,甚至一度威胁东京,纵横百里,如入无人之境。而且,宋江还是个仁义的人,每攻打下一个州县,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所以深受群众的拥护。
形式逐渐恶化,朝廷这才着急,宋徽宗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户部尚书侯蒙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都无法抵挡,说明他必定有过人的才智。不如赦免他的罪过而招降他,让他率兵讨方腊将功折罪,或许还能平定东南之乱。”宋徽宗对这个建议很满意,赞叹道:“(侯)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见于《宋史》卷三五一《侯蒙传》)。于是他下诏,让侯蒙负责招安宋江。没想到侯蒙年纪太大,还没等到见到宋江就病死了。
就在此期间,宋江又挥军南向,攻打沂州。沂州知州蒋园严阵以待,双方一番苦战,宋江终因兵少而败北。之后,宋江又率军进入江苏,遇到沭阳县尉王师心,再次败北。但是,由于宋江的战术灵活多变,宋军虽然得胜一时,却也没法彻底消灭他。宋徽宗见战事焦灼,于是就让刚刚以徽猷阁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前去招降宋江。
张叔夜到达海州时,宋江已经进攻到了附近,并夺取了10多艘大船,准备从海上突破攻城。而张叔夜并不慌张,对城防进行了周密策划。他张贴榜文,对宋江起义军的各个头领都进行了悬赏:“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见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同时,张叔夜又招募敢死队千余人,在近城设伏。又派出小股部队诱敌,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双方开战后,张叔夜诱使起义军离船上岸,伏兵乘机烧毁了他们的船只。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宋江等人却没了退路,他没办法,只好向张叔夜投降,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之后宋江果然来到江南,参加平定方腊的战斗。但是,与《水浒》中不同的是,他并不是担任的主攻,而主要是配合作战,表现的很消极。而宋朝传统将门出身的将领们也瞧不起他,经常话里话外的讽刺他是个流寇,还抢他的功劳。最终方腊被剿灭之后,宋江不满宋朝的封赏,带兵重新造反。但是此时的他,原先的兄弟都已经被分散,在了宋朝的各个地方待着,宋江已经是孤掌难鸣,最终被大将折可存在平定方腊余党后镇压。
从宋江的生平可见,此人并非是《水浒》中的那个唯唯诺诺的猥琐嘴脸,而是响当当的豪杰。他敢于为老百姓争取利益,即使啸聚山林,也是真的在杀富济贫。即使最后被迫投降,也没有曲意逢迎,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向权贵低头。最终他在压迫中再次奋起,虽然被杀,但是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让人敬佩。这样的形象,确实更像《水浒》中的托塔天王晁盖,比起书中的宋江,可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