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靠什么写出的《岳阳楼记》?答案就在文章中

Fan Zhongyan Has Been To Dongting Lake, How Did He Write Yueyang Tower? The Answer Is In The Article

2023-06-14 15:56

《岳阳楼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其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振聋发聩,是所有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可以说《岳阳楼记》,代表了宋朝散文的巅峰。不过很多人不知道,文章的作者范仲淹,竟然是根据一幅画写出的《岳阳楼记》。写文章之前,他甚至都没去过岳阳楼的所在地洞庭湖。那么,他又是靠什么写下的这篇千古名文呢?答案还要咱们慢慢寻找。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靠什么写出的《岳阳楼记》?答案就在文章中

打开《岳阳楼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第二、三、四段是描写景致的,其中第二段写的是洞庭美景,第三段写的雨天景致,第四段写的是晴天的景致。而文章的核心第五段,则直接抒怀,写出了作者的胸襟。似乎这个第五段,和前面几段没有任何关系,感觉有些突然。但是要是了解此时范仲淹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他为何如此安排了。

在寻找答案之前,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岳阳楼建造者滕子京的故事。

滕子京是河南洛阳人,和范仲淹是同科的进士,所以关系非常之好。为官之后,两人的距离也不远,滕子京在江苏泰州当判官,范仲淹则是在西溪(今江苏东台)为官。后来泰州知州治理水患,范仲淹推荐滕子京负责具体工作。滕子京兢兢业业,治水成效显著,因此得到赏识。过了一段时间,他便被调入京城为官。

滕子京的京官之路并不好走。他为人太过耿直,一开口就得罪顶头上司。当朝刘太后临朝称制,俨然有当年武则天的感觉。滕子京和范仲淹等人一起上书,奏请太后“归政”,这当然是点了火药桶。最后的结果就是几人一起被流放,过了很长时间才又回来。刘太后死后,仁宗皇帝偶尔怠政,滕子京上书劝诫,本来是好事,但是他无凭无据的就批评皇帝“好内”,结果又得罪了皇帝,又被外放了很长时间。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靠什么写出的《岳阳楼记》?答案就在文章中

不管滕子京的为官之路如何坎坷,他和范仲淹的关系一直很好。两人共同进退,引为平生知己。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开始主持西北军务,滕子京随即被任命为泾州知州。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闰九月,西夏国主李元昊进犯泾原路,宋朝大将葛怀敏迎敌,结果兵败定川寨。李元昊挥军东进,打到渭州,距离滕子京镇守的泾州还有120里。滕子京积极防守,招募勇士,收集情报,囤积物资,动员百姓守城,最终坚持到范仲淹率领环庆路兵马来解围。最终李元昊退兵,渭州泾州平安无事,滕子京也算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战争的隐患不久之后就爆发了。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结果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这些人于是决定从滕子京入手,搞掉范仲淹。他们的借口,就是泾州大战的时候,滕子京的府库钱粮账目不清!其实战争时代一切从权,为了做好防御,滕子京确实花出去了不少没有名目的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追究起来,宋朝的统治阶层又不能对这种事情不闻不问。于是在守旧派大臣的主持下,一个调查组“下放”到了泾州。

滕子京知道,此事一旦开始调查,就会牵连很多人,搞不好西北防线都会出现问题。被逼无奈之下,滕子京当着调查组的面将府库账册付之一炬。这一下,他相当于将所有的罪名都一个人扛了下了。最后的结局,就是滕子京被贬为岳州巴陵郡(今天湖南岳阳)太守。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靠什么写出的《岳阳楼记》?答案就在文章中

到了巴陵之后,滕子京勤政为民,扩建学校,兴修水利,发展商业,获得了百姓的称赞。后来滕子京用募捐的方式筹了一笔钱,重修了大名鼎鼎的岳阳楼。竣工之后,他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请他做记,并奉上《洞庭秋晚图》一幅以作参考。范仲淹感怀好友的功绩,便写下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以上,就是《岳阳楼记》诞生的前因后果。翻开文章,我们不禁惊叹,范仲淹是怎样仅凭一张画,就将景物描写的如此活灵活现。纵使他是一代文宗,想象力也未免太丰富了一点。其实,文章的第二、三、四段,看似写景,实际上写的却是范仲淹此时的心情。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靠什么写出的《岳阳楼记》?答案就在文章中

我们先来看第二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一段,是要用景致引出一个思想:洞庭湖就在那里,岳阳楼就在那里,但是往来观景的人境遇不同,有人是离家的游子,有人是得志的书生,他们看到美景,心情必然会不一样!范仲淹的这一段,很显然是在为后面做铺垫。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靠什么写出的《岳阳楼记》?答案就在文章中

我们先来看第三、四段: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刚说完人的“览物之情”,此时又跳到因为天气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心情,是不是有些分裂?其实不然。这一段,实际上是借助写景,来表达作者自己在官场上沉浮的心情。此时的范仲淹,已经被挤出了朝廷中枢,境遇与滕子京同病相怜。在得意和失意之间,没有谁比这两个人更能理解人世间的无可奈何。曾经支持自己的皇帝,可能转眼间就翻脸,而自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高居庙堂的“心旷神怡”和贬黜江湖的“满目萧然”,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也都明白个中的滋味。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靠什么写出的《岳阳楼记》?答案就在文章中

之后就是本文的“题眼”: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虽然对世事无可奈何,但是人毕竟要有一个生活态度,是随波逐流还是完善自我?范仲淹的选择是后者。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范仲淹的境界,显然更高一层:虽然朝廷对自己并不公平,但是自己却不能不为朝廷尽心尽力。即所谓的“进亦忧、退亦忧”。只有天下真正的太平了,自己真正的快乐才会到来!作者经过了前几段的铺垫,终于在最后将文章的境界加以升华!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靠什么写出的《岳阳楼记》?答案就在文章中

整篇《岳阳楼记》,其实就是范仲淹对自己、对好友一个心灵上的交代。我们为了国家做出了努力,但是世事难料,太多的事情不受控制。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身上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受外部世界的干扰,一定要保持初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仁人”。所以,范仲淹笔下描写的,实际上是自己心中的人间山水,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山水。不管去没去过洞庭湖,对他来讲都无所谓。借自然景写心中景,这才是游记的最高境界,也是《岳阳楼记》名垂千古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