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是被毛主席称为老师的人。他在清朝末年,看出了帝制专政的彻底衰落,从而首倡共和,发起革命,为打破封建时代的旧牢笼、唤醒中国这只东方雄狮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的多少革命者,都以孙中山先生为导师。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让众多青年投身洪流,为中华的崛起而战,也就才有的后来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孙中山是学医出身,虽然投身于革命,还贡献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但是要谈到的政治实操能力和军事、经济眼光,他确实有自己的短板。比如在黄兴加入之前,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再比如,他曾比较天真地认为,只要将位置让给袁世凯,就可以通过这位北洋首领实现民族的富强;还比如,他曾经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控制了地权,其他的所有税赋全都可以不要……。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明,孙中山虽然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和革命者,但是却并非是一个谋略家和军事家。
这其中,孙中山对中华民国的国都选择,也显露出了一些他那理想主义的不足。
孙中山对中国的未来走向,有着自己的一套设想。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应该设立首都和几个起辅助作用的“京”来构成领导组织体系,就如同唐朝同时有西京和东都、明朝同时有北京和南京一样。而且对都城的选址,他也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虽然封建迷信的“龙气龙脉”这些迷信的东西可以不理,但是一座城市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影响,甚至关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军事实力的强弱。
早在1897年,孙中山先生就和自己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谈过关于建都的问题,当时他提出了“一都四京”的概念,即以武昌为首都、以南京、重庆、广州、和北京为辅助京城。他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
武昌位于“天下之中”,是多个全国最重要的水陆通途,也是国家的最为丰沛的产粮区,而且革命基础好,最应该作为国都。
北京地区,北控满蒙,扼守华北平原,南望中原之地,可以作为北方最重要的战略门户;南京,一面靠近武汉,一面靠近上海,可以以一城控制钱、粮两大重镇,更能俯视江淮、闽浙两省,是南方的大本营;重庆则是扼守四川盆地,一旦国家出事,就以重庆为中心打造新政府。这里退可自保,进可反击,是很好的战略大后方;广州则是坐镇岭南,有着海洋交通的便利,可以充当中国和世界的海外贸易中心。
这种概念,在孙中山心中仅仅是“第一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的理论也有所变化。1902年,他和国学大师章太炎进行了一次谈话,其中表明,如果以这三个城市为首都,就可以在几十年内称霸亚洲!这三个城市分别是:武昌、西安、伊犁。对每一座城市的作用和利弊,孙中山先生有着自己的考虑。
谋本部则武昌
武昌,其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号称“武汉三镇”,由汉口、汉阳、武昌三个重镇组成。其中的武昌,是水陆交通的要道。正如在上文提到,武昌位于中国中心,统治者可以通过这里方便的辐射全国,轻松掌控调动全国资源,从而更好地掌握整个国家的形势。所以,孙中山把定都武昌称为“谋本部”。
而且,武昌的地理位置,也比较利于防守。在他的北方是辽阔的华北、中原地区,南方又由南京、上海做屏障。如果有侵略者前来攻击,武昌可以凭借极大地战略纵深和敌人周旋。不管是谁想要攻下无憾,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抗日战争中,日军的铁蹄虽然踏入了武汉城,但是想要继续进攻,却是有心无力了。
当然,武昌的缺点也很明显。武昌离北方太远,对于中国北方、西方的控制力不强。沙俄、日本等虎狼之国,很容易就会控制东北、满蒙地区。而且,武昌城外地势低洼,没有天险可以凭依。一旦敌人的部队来到武昌城外,这里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防御。后来随着抗日烽火的燃起,武昌城的劣势也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失去了作为国都的可能性。
谋藩服则西安
西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都。在唐朝被摧毁之前,很多朝代都定都在这里。即使到了宋、明时期,开国皇帝也都曾想在西安定都。西安北连内蒙,南通四川,西接新疆,也算是西北方向的一个交通要地。
清末以来,中国的西北方向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险。沙俄和英国,都曾扶植过当地贵族,进行过反叛活动。坐镇西安的话,就可以很方便地控制这些地区,维护国家统一。而因为新疆、内外蒙地区,一直以来算是中原王朝的“藩属之地”,所以孙中山将定都西安的定义为“谋藩服”。
但是,西安也有着自身固有的缺点。西安太偏中国西北部,对南方的影响力非常小。甚至如果从西安出发的话,都没有直通江南经济重镇的水路交通!对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中国来说,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一旦定都西安,基本等于放弃了南方,这当然也不可取。
谋大洲则伊犁
伊犁,是新疆地区的一个交通重镇。这里和中亚、西亚诸国联通,有着很强的地缘优势。虽然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将首都定在伊犁,但是这里从地理距离上讲,确实是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心。如果中国彻底强大起来后,在此建都,就可以同时震慑周边国家,称霸亚洲。这也就是孙中山所希望的“谋大洲”梦想。
但是也应该看到,伊犁在新疆西北,这里的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建设程度,都无法和中原、关中的故地相比,更不要说对比南方。如果在这里定都,必定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来进行基础建设。而且在建设完了之后,伊犁还缺乏防御的手段。如果进攻他国不成,很可能会造成其他国家的反噬,那伊犁将很难保全。所以在此建都,也是不可取的。
对于自己的这个理论,后来孙中山先生又有所发展。他把武昌换成了南京,把西安换成了兰州,同时继续保留伊犁,又做了一个全新的展望。后来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又提及:“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定都新疆伊犁,是有很强的执念的。
总结:
从我们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孙中山对首都的选择,其实并不算太好。他选择的城市,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就连后期选择的南京也是一样。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么设想呢?笔者认为,孙中山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分步骤进行的。在1906年的时候,他曾对国民党元老张继说:“统一十八省之后,可都南京;统一满、蒙、回、藏之后,可都兰州;但要扶持亚洲各弱小民族独立,则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由此可见,孙中山对中国的强国战略,是这么策划的:先以南京为中心,整合南方经济发达、海外交流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和军事达到一定规模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北伐,以兰州为中心,将满蒙新疆等地彻底控制好;这些都完成之后,再迁都伊犁,称霸亚洲甚至染指欧洲!
这个三步走的选择,体现了孙中山的理想主义。他在编织这个梦想的时候,既没有考虑民族的内部矛盾,也没有考虑西方列强。如果是在五百年前,这个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世界全面开放的当时,中国想要踏踏实实地孤立发展,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孙中山自己对一同祖国,也没有把握。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北京、洛阳等传统古都作为国家首都,怕的就是这些地方势力犬牙交错,自己很难摆平。连华北、中原都摆不平,又谈何一统中国、称霸亚洲呢?
不过,孙中山的一部分理想,后来在毛主席的手中得以实现。只不过,因为毛主席有着非凡的政治、军事能力,所以敢于在各方面势力复杂的北京定都。同时,他还以北京为核心,解放了全中国,让中华民族重新走上正轨!如今的中国,早已看到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所以从没有想过称霸,而是希望通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世界和平和自身的富裕。这恐怕,也是孙中山先生没有想到过的。
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孙中山先生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强国之梦却是值得肯定的。在走向富强的道路上,中华民族需要一个理想化的人,也需要一个做梦的人。只要还有其他人,能将理想和梦想落地实现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