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千古好学生,用镜子像老师学习,终成有道明君

A Good Student Through The Ages, Use The Mirror To Learn From The Teacher, And Eventually Become A Wise Man

2023-06-14 16:05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如果你没听说过可以直接放弃地球村的籍贯了。他和他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帝国历史上是一个从没有被逾越的高峰。虚心纳谏、勤政爱民、雄才大略、攻伐决断、战无不胜……这些词语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但是,唐太宗真正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的呢?其实,如果拿他和他最为贬低的隋炀帝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对他有个全新的认识。

千古好学生,用镜子像老师学习,终成有道明君

首先说,李世民和杨广在夺嫡的事情上都是手段决绝,不留余地,但李世民的吃相更为难看。杨广假装简朴伪装10年来谋得太子之位,即位后幽禁了四弟蜀王杨秀,逼反了五弟汉王杨谅,耍的是阴谋手段。而且他父亲杨坚在位时他还不敢异动。而李世民则直接的多。洛阳城破之后,李世民高调凯旋,无疑是像父亲示威:天下最难收拾的两股势力已经被我拿下,该怎么样老爸您看着办!这种表现自然让唐高祖李渊很不满意,只能选择雪藏的方式来处理他。后来他看父亲实在没有立他为太子的意思,索性带兵明抢,在玄武门事变中杀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实际上是老四),逼迫父亲让位。而且事后他还来了个斩草除根,将大哥和四弟的所有子孙尽行杀戮,真可谓是心狠手辣。

千古好学生,用镜子像老师学习,终成有道明君

达到自己目的之后,他对自己的父亲并没有停止迫害,只是由于父子关系,他不能明着来,只能通过一些小事来挤兑。李渊做了太上皇之后,李世民从来都是派宫人探望,自己从来没去过。再有就是他每年都去九成宫避暑,却从来不带太上皇,即使是大臣马周苦劝,他也不为所动。直到后来李渊瘫痪在床,他才假惺惺的请太上皇去避暑,想要掩天下人的耳目。贞观三年,李世民又借罢免裴寂的机会,指桑骂槐,暗讽父亲。李渊也乖巧,主动声明要搬出太极宫,和李世民互换住所。一番推让之后,李世民居然还同意了。唉,孝道方面,唐太宗做的有点儿出格,比隋炀帝更有过之。

千古好学生,用镜子像老师学习,终成有道明君

不单是以上的这些缺点,唐太宗在骨子里,也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在位期间多次提到想去泰山封禅,都被大臣谏阻。魏征将大唐比喻成一个病了十年还没好的病人,本身已经皮包骨,你再让他扛一旦米,他哪里吃得消!就算是这样,贞观十五年,唐太宗还是决定封禅,要不是天上显出彗星意向,这旦大米,还真就得让唐朝这个病号扛起来了。贞观十五年,太宗巡游,惹得民怨四起,羽林军哗变。虽然被镇压,旦这都是来自底层的警告。旦李世民不为所动,更在贞观二十一年决定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后又决定重修玉华宫,以及东都的洛阳宫,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千古好学生,用镜子像老师学习,终成有道明君

可以看出,唐太宗有隋炀帝一样的毛病,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隋炀帝更加不堪。如果没有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怕是成不了日后的千古一帝。隋末风起云涌的大起义,让李世民看到了百姓被逼无奈下爆发的强大力量,他显然是害怕了,才能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从而收敛自己的狂妄,虚心纳谏,用心治理天下。而且,他用了一个很务实的方法:隋炀帝怎么做,他反着来就可以了。隋炀帝开运河、修洛阳,征高丽,大工程大战争同时上马,搞得民不聊生;唐太宗就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控制战争规模,让人民日子富足。隋炀帝性情孤傲,目空一切,从不听不同意见;唐太宗就礼贤下士、广揽贤才,虚心纳谏。隋炀帝对外摆谱,大肆巡游,想用国威压服外邦,结果适得其反;唐太宗就养精蓄锐,对外示弱,寻找机会,一举出击彻底清除外患。有着隋炀帝这个反面教材,唐太宗若不想重蹈覆辙,就只能压制自己心中的欲望,亦步亦趋的对着隋炀帝的老路反向行驶,终于把唐朝带入了一个光明的时代。可以说,隋炀帝是唐太宗的老师,而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好的学生。

千古好学生,用镜子像老师学习,终成有道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