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不可能考不上清华大学,肯定是你们判卷子的时候有问题,我要求复核!”
1950年,已经46岁,但风韵犹存的一代美人林徽因,突然找到北京市负责高考的领导,提出要复核儿子的试卷。原来,她的儿子梁从诫,因为两分之差,未能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极具个性的林徽因太了解儿子的水平了,知道这事儿根本不可能,于是就申请复核试卷。然而,当梁从诫的高考卷子摆在她面前的时候,林徽因却傻了眼。
那么,这张卷子上,到底有着怎样的玄机呢?这话还要从头说起。
林徽因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婚姻,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段爱情童话。梁思成从小循规蹈矩,学问和人品都无可挑剔,但却因为骑自行车摔伤了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残疾。而林徽因,则是从小就个性张扬,从来不肯掩饰自己的锐气。她出众的相貌和学识,形成了一种对男人致命的吸引力。诗人徐志摩因为倾慕林徽因,甚至不惜抛妻弃子。
但是,梁、林两家,却早已经内定了两个孩子的婚事。为了不违背年轻人自由恋爱的理想,两家老人刻意制造机会,让两人频繁接触。后来,两人还一起赴美留学,度过了三年朝夕相处的日子。逐渐地,两人有了朦胧但并不很热烈的爱情之火。相比起热情如火的徐志摩,梁思成显得木讷又缺乏激情。但是,他却能给予林徽因女人渴求的安全感。1928年,两人顺理成章地结婚了。
回国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开始以建筑大师的身份,活跃在各个大学的讲台上,以及保存有古迹的深山老林里。两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整理了大量的古建筑资料,发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古建奇迹。也就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一双儿女——梁从诫和梁再冰出生了。
梁从诫,1932年出生于北平。他的童年很幸福,但是却在五岁时,遭遇了一场塌天的大祸。他这个幼小的生命,险些和自己的家人一起,葬送在日本人的炸弹之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入华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三校集体南迁,在长沙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本来,人们都以为日军的进攻方式应该是从北向南打,可是没想到,日军却突然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原本属于后方的长沙城,一下子成了准前线。
这一年11月的一天,4架日军的轰炸机,躲过了国民政府的防空哨,飞入了长沙城。长沙百姓在没有得到防空警报预警的情况下,突然遭遇了轰炸。当时,梁思成听到了爆炸声,赶紧招呼妻子,抱着儿女去楼下找防空洞。可是刚刚来到楼梯间,就有一颗炸弹在他们的身边炸响。一家人被冲击波抛飞了好几米,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但是幸运的是,他们谁也没有受伤。
不过,也就从此开始,日军的轰炸成了他们的噩梦。后来,一家人随着学校西迁到了昆明。梁思成进入西南联大教书,用微薄的薪水,苦苦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峰。在这里,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水平都是顶尖的。梁从诫从懂事起,便时常接触那些西南联大的大师级学者,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1945年,日本投降,梁思成一家人,随着学校回到了北平。
从小便受到大师熏陶的梁从诫,此时彻底爆发,成了学校里的一名超级学霸。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他的分数经常在满分左右徘徊。尤其是那些复杂的计算题,以及图形的证明题,他总能找出最为简洁的解题思路。梁思成和林徽因对这个儿子非常满意,认为自己这个建筑学家的衣钵,应该是后继有人了。
正如同现在的很多家长一样,梁思成和林徽因,也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梦想,投射在儿子身上。他们都是中国顶尖的建筑学家,所以理所当然地希望儿子也走自己这条路。至于梁从诫本身是否愿意,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考虑。
其实,梁从诫对建筑学的兴趣并不大,虽然他的理科成绩非常好。他真正的兴趣,在于历史。西南联大有顶尖的历史学家,比如陈寅恪、钱穆等等。他们的风采,影响到了梁从诫,让他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梁从诫继承了父亲的谨慎低调,从来不主动和父母聊自己的梦想。那么自然,梁思成夫妇谁也没注意到儿子的真实兴趣。
1950年,梁从诫准备考大学了。如今的高考,虽然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了,但是志愿的填报,还是会影响考生的一辈子,而当时的情况更是如此。当梁从诫拿回志愿申请表之后,林徽因想都没想,就替儿子填写了志愿:清华大学建筑系。虽然清华大学的入校考核很严格,但林徽因知道,儿子有这个能力。
而梁从诫看到母亲擅自做主,似乎欲言又止,但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他知道母亲的张扬个性,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太过纠缠。
但是,等到真上了考场,梁从诫的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是他一辈子的梦想,难道就真的这样稀里糊涂地放弃吗?他实在有些不甘心。于是,梁从诫做了一个决定……。
发榜之后,林徽因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儿子的名字。可让她失望但是,梁从诫虽然分数不低,但是距离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录取分数,还有两分的差距。深知儿子实力的她,马上就意识到不对,于是赶紧去相关部门,要求复核梁从诫的试卷。
对考试成绩有异议,要求复核,这是每一位考生家长的权利,主管高考的部门自然全力配合。很快,梁从诫的试卷,就被拿到了林徽因的面前。林徽因拿起试卷,却是怎么看怎么生气。原来,这张卷子上几道非常重要的计算题,梁从诫的所有计算步骤全都正确,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并非正确答案。难道,是儿子粗心大意,计算错了?这似乎不合理。但是,林徽因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这个理由。不过,在仔细计算了一下分数之后,林徽因看出了一丝诡异的味道。
原来,林徽因发现,梁从诫的考试分数,似乎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出现错误造成的扣分,似乎是将将压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分数线下方一点点。林徽因意识到,梁从诫可能是故意考低分的。他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完全超出了试卷的考查范围。梁从诫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就是自己想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
林徽因意识到这一点后,一股无名之火渐渐在心里烧了起来。于是,她谢过了工作人员,然后立刻回家,十分生气地质问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梁从诫面对强势的母亲,想说话又欲言又止。林徽因一看,心里更加着急,语气也愈加严厉。梁从诫一看母亲生了这么大的气,便也道出了实情:“妈,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搞建筑,我喜欢历史,想去北京大学历史系。”
这句话,惊得林徽因半晌说不出话来。她突然觉得,自己似乎一点儿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了,原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将自己的梦想投射在儿子身上,却忽略了儿子真正的兴趣与感受。明白了这一点后,林徽因突然明白了儿子之前的种种木讷的表现。作为母亲,她不禁深深地自责。
这之后,林徽因将情况告诉了丈夫梁思成,梁思成也有相同的感觉。不过,对于儿子的选择,他们也是支持的。毕竟不管做什么,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也都是为了文化的延续。于是,这件事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梁从诫最终成功进入北大历史系读书。
然而,梁从诫最终的成名,和历史关系不大。虽然他确实是一位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也确实有了不少研究的成果,但是这些成就,并没有让他和其他大师拉开差距。1988年,56岁的梁从诫辞去公职,开始研究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1993年,他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从此走上了宣传环保、促进环保教育的战线。如今,中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中就有梁从诫的贡献。
有人说,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了合格的下一代。但是往往,一些家长会在这一点上走上极端,硬逼着孩子去学他们不想学的东西,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最后的结果,就是家长和孩子都很痛苦。殊不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有兴趣,才能在某一方面做出成就。家长应该做的,是尊重和支持,而不是蛮横地打压。
从梁从诫先生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可以想象,如果梁从诫真的去从事了自己没兴趣的建筑工作,未必会有日后的成就。这一点,对我们普通人,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