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大明守成之君巧妙解决藩王,用两个绝招兵不血刃化解危局

The Ruler Of The Ming Dynasty Cleverly Dealt With The Feudal Lords, And Used Two Tricks To Resolve The Crisis Without Bloodshed

2023-06-14 16:02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守成之君。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大明朝冲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他能取得这些成就,与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分不开。尤其是在对待自己叔叔们的态度上,他比自己的堂叔、建文帝朱允炆的表现强得太多了。

大明守成之君巧妙解决藩王,用两个绝招兵不血刃化解危局

明宣宗画像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朱元璋留给后人的一个隐患。手中握有大权的王爷们分镇四方,随时窥伺着中央大权,这一点朱元璋肯定自己也知道。但是儿子们造反,再怎么说也是肉烂在锅里,都是姓朱的坐天下,比起大臣武将造反还是好些的。可能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明太祖一条道走到黑,把一副烂摊子扔给了孙子。

如果朱允炆按照西汉汉景帝的方式,一步步有条不紊的削藩,原本也不至于引起靖难之役那么大的波澜。可偏偏他该软的时候不软,该硬不时候不硬,行动毫无章法可言,终于让自己的四叔朱棣抢了皇位。大明天下这块肥肉,还真的就烂在了朱家的锅里。

大明守成之君巧妙解决藩王,用两个绝招兵不血刃化解危局

可是到了明成祖朱棣这里,他还是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功臣宿将还是不可信,而自己选的那个太子他又是真的不放心。他的太子朱高炽身材肥胖,性格仁厚,虽然也曾经成功的守住了北京城,但是专精防守岂能平叛?所以他只能安排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分别为汉王、赵王,驻守在今山东、河南两地,随时拱卫京师。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死于榆木川,第二年朱高炽也驾鹤西去,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这一下,他就面临了堂叔建文帝一样的窘境,两位叔叔位高权重,对自己的皇位也是虎视眈眈。想要坐稳江山,朱瞻基也必须想办法将两位叔叔削藩。

大明守成之君巧妙解决藩王,用两个绝招兵不血刃化解危局

明成祖朱棣画像

朱瞻基的节奏感可是比建文帝强得多,甚至比汉景帝做的还要好。他所靠的,就是两个绝招:不动时示弱,动则一往无前!想当初朱允炆上位伊始,就将五个叔叔逼得家破人亡,让天下人心惶惶。可朱瞻基的政策则是怀柔叔叔,做出一副谦卑恭敬的样子。他先是重重的赏赐两位叔叔,尤其是朱高煦,给他的赏格比父亲朱高炽定下的禄米上限还要多;朱高煦上“利国安民四事”试探朱瞻基,文字里边夹枪带棒,而朱瞻基的回应则是两个字:感谢;朱高煦公然索要马匹和骆驼,朱瞻基加着倍的给他。总之就是一句话,老叔要啥我给啥,老叔还要我加倍。这个侄子做的可是真够地道的,谁也挑不出一点儿毛病。

朱瞻基的做法很高明,通常认为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有爱的侄子,对叔叔的尊敬是有实际行动的,这样就会消除藩王造反的理由。就算哪一天真打起来,社会舆论也会站在自己这边。其二是自己主动示弱,扮猪吃老虎,让二位叔叔对自己消除戒心。

大明守成之君巧妙解决藩王,用两个绝招兵不血刃化解危局

老谋深算的朱瞻基

事实证明,明宣宗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汉王朱高煦觉得这个侄子软弱可欺,在宣德元年(1426年)的八月起兵造反!这次行动显然是还没有准备好的,在京城没有内应配合他。汉王在举事之后才想起这一点,忙不迭的让人去京城联系英国公张辅。可是此时的人心全部向着明宣宗,张辅也不想当傻子,于是将汉王的联络人交给了朱瞻基。而另一方面,朱高煦想到要策反山东都指挥使靳荣,结果也没有如愿。事情惊动了当地的御史李浚,他在得知朱高煦欲反后,第一时间入京报告。朱高煦一下子变成了孤家寡人,手里的力量已经不够支撑他自己的野心。

大明守成之君巧妙解决藩王,用两个绝招兵不血刃化解危局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应该说,此时的明宣宗已经胜券在握,但是真到了出兵讨伐时,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当初燕王朱棣如何一次次的在大战中死中得活?主要原因就是建文帝自己躲在后边,让别人带兵上阵。这样一来,朱棣有藩王之尊,谁有那个胆量杀他!所以此次面对朱高煦,明宣宗最终听取了杨荣的建议,决定要御驾亲征,用天子的威仪抵消汉王的气势。

这一招的作用也是显著的。汉王朱高煦一听皇帝亲征,直接就吓蒙了,躲在自己的乐安城里不敢出战,生生的耗掉了自己的一线生机。等到乐安城被围,朱瞻基甚至都不用派兵攻打,直接让演说家于谦上前一阵高声呼喊,就彻底瓦解了汉王的信心。后来朱高煦投降的时候,态度比手下的士兵还要坚决。

大明守成之君巧妙解决藩王,用两个绝招兵不血刃化解危局

解决了凶悍的汉王朱高煦,那赵王朱高燧简直就不值一提了。就在明君回师路过彰德时,有人建议索性咱们把赵王拿下,结果明宣宗不许。后来又有人报告朱瞻基,说赵王曾经派人与朱高燧合谋造反。户部主事李仪及尚书张本也上书,请求削赵王护卫。朱瞻基如果真这么做了,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削藩了。可是宣宗最后还是决定放这位叔叔一马,没有收回其藩王的军事力量。既然朱高燧已经无力掀起风浪了,自己何必要赶尽杀绝,留个能容人好名声不好吗?

大明守成之君巧妙解决藩王,用两个绝招兵不血刃化解危局

赵王朱高燧最后幸运的得了善终

侄子仁义,朱高燧自己也知道好歹。第二年,朱高燧上书,主动放弃了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以及仪卫司官校。朱瞻基非常高兴,收回了护卫,但让叔叔保留了仪卫司,叔侄从此相安无事。又过了两年,被囚禁的朱高煦莫名其妙的使了一招扫堂腿,结果直接把自己送进了地狱。一场惊天的巨变,就这样被明宣宗消弭于无形。


应该说,在宣德初年的这次藩王造反事件,如果处理不好,未必不会出现燕王朱棣靖难的局面。正是明宣宗处理问题的成熟和老练,让整个平叛过程波澜不惊,甚至从头至尾没死一个人。试想如果建文帝有他的政治智慧,太子朱标一系也未必会消失在历史中。大明朝有朱瞻基,可谓幸甚。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