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General Liu Yalou Went Home To Visit Relatives, And An Old Woman Asked Him: Where Is Wengui? Liu Yalou Never Returned Home

2023-06-14 15:38

刘文贵,你要坚持下去,你的妈妈还在家等着你。你不用动,但是也不要睡。你放心,我一定会把你背出草地的。

1935年,红军经过环境恶劣的若尔盖草地。部队已经断粮了,就是草根、蚯蚓之类的东西,也都吃得差不多了。很多战士拄着一根木棍,十分机械地向前走着。即使是挪动一下脚步,对他们来说都很吃力。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然而,也有例外。一个身材敦实的年轻人,正背着自己的战友,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走着。他迈着沉重的步子,嘴里不停地给自己的战友打着气。这个人,就是日后叱咤风云的新中国开国上将刘亚楼,中国的第一代空军司令员。而他的背上,是他的同乡刘文贵。很显然,在本已泥泞不堪的草地中,背着一个人行走,对体力的消耗巨大。但是,为了家乡里的亲人,刘亚楼义无反顾。那么,刘亚楼最终能够背着自己的战友走出草地吗?

1910年,刘亚楼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的一户贫困人家。他的到来,并没有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快乐。在他出生后的第三天,母亲曹秀孜便去世了。他的父亲刘克芳怕这个孩子养不大,便给他取名“马长”。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刘家是没有土地的赤贫农民,刘克芳身无长技,只靠每天打柴卖柴为生,收入实在微薄。后来,刘克芳再也没有能力抚养儿子了,只能将年幼的刘马长送给了亲戚刘德香。

刘德香是个善良的手艺人,经营着一个铁匠铺。他十分喜欢这个养子,视他如自己的亲生。但是,他觉得“刘马长”这个名字不雅,于是给孩子取名刘振东。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刘德香将养子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起送入了私塾。

刘振东是个天才型的儿童,学什么东西都比别人快,在私塾里成绩名列前茅。善良的刘德香认为,这个孩子的未来不可限量。于是,他毅然让自己的孩子回家,将全部资源用来供刘振东去上新式学校。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而刘振东没有辜负继父母,他很快进入了崇德小学,没几年的时间又考上了省立中学。中学的学习环境开放,思想冲突激烈,年轻的刘振东在这里打开了眼界,开始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在此刻,他开始有了投身革命的想法。

然而,好景不长,养父的铁匠铺生意逐渐惨淡,实在是支付不起学费了。刘振东迫不得已,只能辍学回家。但是此时,已经有了革命理想的他,已经无法再面对家乡父老整天浑浑噩噩地生活了。他在母校崇德小学校长刘克模的支持下,开始义务办学,免费教授家乡的孩子们读书。

办学同时,刘振东又开始在家乡宣传新思想。那些他教出来的青年们,都燃起了革命的斗志。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时间很快来到了1926年。为了响应革命,刘振东与家乡的48名革命青年,组成了“铁血团”,正式参加了革命。由于铁血团接受农民协会的管理,所以刘振东同时被推举为农民协会的“青年会”领导人。从此后,他就开始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成效显著。也就在此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刘亚楼”。

1929年8月,刘亚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支持革命,他积极要求参加红军,保卫红色政权。

实际上,在“青年会”当中,想要当红军的人不少。大到三十几岁的大叔,小到16岁的半大小子,都有这方面的想法。刘亚楼一方面很欣慰,一方面也很担心,毕竟当红军是要打仗的,战场凶险,他们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即使他们同意,他们的家人肯不肯呢?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于是,刘亚楼挨家挨户地走访这些人的家庭,将当红军的意义和后果都说清楚,让他们和家人仔细考虑一下。而让人意外的是,不仅是这些年轻人毫不退缩,就是他们的家人也都支持。很多老母亲甚至动情地说,让儿子去干革命是光荣的事,她会因此而自豪。

一路家访下来,刘亚楼又高兴又感动。他很快组织起一支由26名青年组成的队伍,在1929年9月的一个上午离开家乡,投身革命。临走之前,大家纷纷发誓:“革命不取得胜利,绝不耻辱回乡!

不久之后,刘亚楼一行人便加入到了闽西游击队中,正式成为了红军战士。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战斗的岁月,果然如同刘亚楼所想的一样,充满了各种辛苦和危险。敌人的子弹,恶劣的自然环境,随时威胁着同志们的生命。但是,红军队伍却是越挫越勇,越打越强。刘亚楼等人每天过得虽然辛苦,但是却十分充实和快乐。

但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刘亚楼和自己的26位老乡逐渐分开了。战场上下,分工不同,人和人的才能也各有不同,聚散离别本属正常。但是等几个月后,刘亚楼发现自己的身边已经再也没有跟随他出来的老乡时,仍然有些神伤。他只能默默祝祷,希望大家都平安。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战斗的磨砺,让刘亚楼成长很快。虽然以前他从来没有摸过枪,但是却能很快地掌握游击战的精髓。上级首长只要讲述一遍战斗的要领和目的,刘亚楼就能完全理解,甚至举一反三。他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屡立战功,逐步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排长。

不久之后,刘亚楼收到了入学通知。他的表现,已经引起了首长的注意,准备将他送入红四军的随营学校学习。在这所军营大学里,刘亚楼接触到了更深层次的军事理论,政治觉悟也更为提高。1930年,刘亚楼顺利毕业,被分配到红12军任营长兼政委。之后又经过了长沙、吉安战斗的洗礼,刘亚楼成为了红一军团第二师的政治部主任。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1934年10月,刘亚楼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一路之上,刘亚楼参与指挥了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战斗,取得了非同一般的胜利。红二师成为全军的开路先锋,而刘亚楼则是开路先锋中的一柄利斧,用自己非同一般的才能,给后续部队劈出了一条道路。

1935年7月,刘亚楼跟随红二师进入若尔盖大草地。这是一片环境莫测的高原湿地,天气多变,泥泞的沼泽随时准备吞噬战士们的生命。更为要命的是,由于此前收集的粮食数量不够,很多战士都饿得无法行走。

有一天,刘亚楼去检查先头部队,结果发现了不少无力前行的战士,虚弱地坐在泥水里。其中一个人,刘亚楼怎么看怎么都觉得眼熟。最终他认出来了,此人就是他带出来的26个人之一,名叫刘文贵。刘文贵是那批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参军时仅仅16岁。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参加红军后,刘文贵并没有表现出如刘亚楼一般的能力,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仍是一位基层的战士。但是,他对此毫无怨言,一直十分认真地完成着作战任务。长征之前,他已经被提升为班长。

不久之前,红军进入草地,补给几乎断绝。刘文贵的部队一直突前,体力消耗严重,很多战士都没有支撑下来。刘文贵为了帮助战友,将自己的口粮贡献了出来。但是到最后,他反而和其他人一样,饿得再也难以支撑了。

刘亚楼见到这位自己的老乡,心中没有喜悦,只有无尽的酸楚。他走过去,扶着刘文贵站了起来。刘文贵费力地睁开眼睛,当发现是老乡刘亚楼时,嘴角微微翘了一下,就当是打招呼了。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刘亚楼没有说话,一伸手,就将刘文贵背在了背上,艰难地向前走去。正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他一路走,一路鼓励自己的老乡,一定要坚持下去。自己就算是背,也会把他背出草地!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所描述的那一幕。

然而遗憾的是,等到刘亚楼终于来到一处营地休整的时候,却怎么也叫不醒刘文贵了。这位跟随他一起走出故乡、参加革命的年轻人,在刘亚楼的背上无声无息地牺牲了。

后来,刘亚楼将刘文贵埋在了草地里,并且做好的记号。只可惜,若尔盖草地风云变幻,他留下的记号很快就消失不见。最终,年轻的刘文贵永远消失在了草地之中。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长征结束后,刘亚楼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高光之路:

他在红军大学深造之后,成了抗日军政大学的训练部部长。抗战开始后,他作为学习尖子,被送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刘亚楼指挥有方,被苏联军方授予了少将军衔。

抗战胜利后,刘亚楼归国,投身于解放东北、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刘亚楼的作用毋庸置疑。这之后,他又利用东北老航校的资源,着手建立新中国自己的空军。抗美援朝时,中国空军异军突起,创造了多次战场奇迹。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不经意间,刘亚楼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由于生性朴素,过度操劳,他的两鬓已经布满了风霜。每次想起自己参加革命的过往经历,他都会颇为感慨。当然,他此时也特别想知道,跟随自己走出家乡的26位战友,如今都怎样了。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来打听,结果得到的结果,居然不是牺牲就是失踪。26位热血青年,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知道这些后,刘亚楼不止一次地潸然泪下。

1953年,朝鲜战场即将偃旗息鼓。有了一定闲暇的刘亚楼,准备找机会回一趟家乡。自从1929年离开之后,这还是他第一次回家。不过,他这一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衣锦还乡,而是带着一个特别的任务的。在他的随身物品中,有26张烈士证明,以及国家发给的抚恤金。他要将这些东西,交给烈士的亲人们。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得知刘亚楼要回来之后,乡亲们都十分高兴。尤其是刘亚楼的养父刘德香,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大家都知道,当初的刘马长、刘振东,如今当了大官,成了革命的大功臣。他们为了能有这样的老乡,感到自豪和欣慰。

很快,刘亚楼的汽车就来到了武平县小村的村口。乡亲们自发地来到村口,列队迎接自己的英雄。刘亚楼下了车,和大家逐个握手。抓了一个功夫,他还穿上军装,和养父拍了照。一时间,气氛和谐融洽,刘亚楼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那段教书岁月中。

然而此时,刘亚楼也发现,在人群之外,有一个瘦瘦小小的老太太。她手拄拐杖,费力地踮起脚尖看着人群里面,喊着:“马长!马长!”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刘亚楼赶紧分开人群,走了过去。当看清对方是谁后,他的眼角瞬间泛起了泪光。这位老太太,正是牺牲在草地中的刘文贵的母亲!

此时,老太太满眼期望,用颤抖的声音问道:“马长,我们家文贵怎么样了?有没有跟你一起回来?

刘亚楼此时,难以自己,低着头轻声地说道:“老姨,文贵已经回不来了。我们过草地时,他牺牲了。

听了这句话,老太太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转身就离开了。似乎是早对这个结果有了预料,老人并没有表现出悲伤。只是她离去时的背影,显得更加落寞和苍凉。

上将刘亚楼回家探亲,一老婆婆问他:文贵呢?刘亚楼从此再不还乡

在接下来的多半天时间里,刘亚楼像当初动员战友们离乡一样,挨家挨户地敲响了那26名烈士的家门。他将烈士的事迹薄、勋章和抚恤金交给他们的家人,并且劝他们要好好生活。整整一天,他就这样一家一家地走访,告诉烈士们的家人,他们的孩子或者丈夫,是国家的英雄,是他们永远的骄傲。

第二天一早,刘亚楼默默地离开了故乡,更积极地投身于空军的建设之中。此后,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但是,他却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再完整地知道,那26名烈士的真实姓名。但是,对于他们的历史贡献,我们却不应该忘记。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记住先烈,致敬先烈,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应该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