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极具贬义的词:三姓家奴。这个词特指老板换的很多、无法从一而终的变节之士。这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是吕布,曾经追随丁原和董卓,最后自立,前后换了三个老板,说他是变节之士实至名归。但是在三国的历史上也曾有过这么一个人,也曾经在一生中追随过三个老板,按照一般士人的标准,他也算是一个“三姓家奴”,可是奇怪的是,这么一个人,却在敌我双方都享有不错的名声。这个人,就是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劝谏刘璋而被磕掉门牙的黄权。
任职刘璋集团
黄权字公衡,是巴西郡阆中县(今四川阆中)人。他从小有才名,在当郡吏的时候,被益州牧刘璋看中,便招他做了主簿,为其掌管文书。后来刘璋的别驾张松看自己的主公没什么发展前途,于是与法正打着让刘备去打张鲁的名义,迎接这位日后的“蜀先主”入蜀。此时黄权是少有的清醒之人。他劝谏刘璋:“左将军(刘备)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三国志.黄权传》)
应该说,黄权的说法鞭辟入理,乃是金玉良言。可惜刘璋已经被张松忽悠的昏了头,不但不听黄权的话,反而把他贬到广汉去当县长。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同黄权所言,刘备调头攻击刘璋,刘璋最后投降。在此期间,刘备所到之处,蜀中官员望风归降,只有黄权,据广汉小城固守。后来还是刘璋给这位老部下写了亲笔信,这才让他投降。可见黄权虽然归降,但是确实已经尽到了人臣之节。后人评述道:“权既忠谏於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黄权谏主这一段的描写非常精彩。黄权在苦劝刘璋无效的情况下,竟然张嘴咬住了刘璋的衣服。刘璋在张松的挑唆下,用力一扯,将黄权摔倒在地,连门牙都磕掉了。这么一加工,黄权的忠义形象跃然纸上。
任职刘备手下
黄权事业的第二期,是在刘备手下。应该说,刘备的能力确实比刘璋要强,他知道这位新部下的重要性,于是厚加礼遇。公元215年,曹操打败了张鲁,张鲁逃入巴中。在此时,黄权已经是刘备的偏将军,他力劝刘备阻拦张鲁。“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三国志.黄权传》)。于是刘备让黄权带队去迎击张鲁,可张鲁已经回头投降了曹操。刘备于是发动汉中战役,将曹军击退,占领了汉中,坐稳了蜀地天下。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东吴孙权,以给关羽报仇的名义重新占领荆州。此时,黄权认为刘备的进步计划过于冒险,于是劝谏说:“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三国志.黄权传》)。大致的意思就是吴军也很能打,不该轻视。咱们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撤退难,应该谨慎。我希望能为主公打前锋,主公还是在后方坐镇的好。
但是刘备此时却自信满满,非得要自己亲自指挥大军。而和自己意见相左的黄权,则被他放到了江北防御曹魏。这一战结果众所周知,刘备夷陵大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而可怜的黄权,也在撤退时候发现道路已经被东吴截断,无奈之下,他只得北投曹丕。
消息传到蜀中,很多大臣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刘备斩杀黄权的家人。刘备此时身体已经不好,想起黄权为自己考虑的种种,他又哪里有脸去惩罚这位部下。于是他叹息着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三国志.黄权传》)此后待黄权家人如同往常一样。而黄权的儿子黄崇,也投桃报李,在邓艾进攻绵竹之时,为国尽忠而死。
任职曹魏
黄权人生的第三期,是在曹丕的手下。在他刚刚投奔过去的时候,曹丕很看中他,暗示说:“先生投到我这里来,是要做韩信、陈平那样的人吗?”黄权的回答则颇为无奈:“臣受过主公刘备的大恩,如今他败了,让我降吴我是绝对不能够的,想回蜀中道路又被截断,所以我只能在您这里栖身。您饶我不死,我已经很感激了,还敢仿效古人吗?”这句话实际上是个软钉子,说出了自己终生不会为曹魏攻蜀出谋划策的决心。如果说徐庶曾经“终生不设一谋”是后人的杜撰,黄权的坚决则是实打实的。
此后,黄权虽然人在曹营,但是心中仍然时时感念旧主的恩德。此后一些蜀人来到魏帝,造谣说黄权的家人已经被刘备所杀,于是曹丕让黄权为家人发丧。可是黄权根本不信,坚决不肯发丧,并且说道:“我和刘家主公已经诸葛亮相知甚深,他们知道我的苦衷,断然不会这样做。皇帝还是调查清楚再说吧。”后来曹丕经过调查,发现所言不实,于是不再提起。后来刘备病故,曹魏朝堂一片欢天喜地,唯独黄权,不顾曹丕的颜面,脸色戚戚,没有丝毫喜色,足见其不忘旧主。此后黄权虽然官越来越大,甚至做了曹魏方面的益州牧,但是终其一生也没有做一件对蜀汉有害的事情。
总结
纵观黄权一生,虽然数易其主,但是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的无奈。他尽管投降新主公,可依然不忘旧主公,心中的忠义一直存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黄权无疑是“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典型。比起真正的“三姓家奴”吕布来讲,他的品行要好得多。对于一个这样的人来说,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给的篇幅都有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