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Of The Iron-fisted Emperor Was Too Difficult For The Literati At That Time

2023-06-14 16:04

提起文字狱,大家所能想到的首先肯定是清朝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百余年的风潮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那个时代,也成为了中国读书人最不堪回首的时代,动辄因言获罪,满门抄斩,自由的思想交流一去未能复返。然而,在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也曾出现过文字狱,而且酷烈程度也是一时无两,整整一代的南方学子被屠戮殆尽,让人触目惊心。而掀起这场文字狱运动的,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一,有果必有因,文字狱形成前朱元璋的心路历程

这场文字狱的起因,是朱元璋的出身问题。众所周知,朱元璋乃是布衣百姓出身,因为天灾,家里的地种不成了,他被送到黄觉寺出家当了和尚,然而和尚庙里也没余粮,他只能出门化缘乞讨,慢慢就是成了游民,甚至还要过饭。后来他来到濠州城,赶上红巾军郭子兴在此地征兵,朱元璋对自己的未来拿不准主意,于是算了一卦,卦辞说他走和不走都不吉利,于是他一咬牙投了郭子兴,从此人生开挂,直到坐上皇帝宝座。从他的经历上看,他一生共有五个身份标签:农民、和尚、乞丐、红巾军、皇帝。皇帝自不用说,千古最荣耀的头衔了;农民也不差,士农工商,农民在地位也排在前列,不算辱没先人;但其他的三个身份就不光彩了,和尚在当时是混饭吃的代名词;乞丐更不用说,受嗟来之食,一点尊严都没有;而红巾军更是名声臭的很,当时的很多人口中,红巾军依然被称为“红寇”,这当然是他们曾经涣散的军纪带来的后果,所以朱元璋的这个身份就更是他的短处了。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可偏偏朱皇帝本人又是个好面子的人,对曾经身份上的尴尬他会想尽办法去弥补。他一当上皇帝,立刻着手给自己的家族找一个著名的“老祖宗”,以提升家族地位。这当然不难找,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程朱理学的开创者之一朱熹既尊贵,名气又大,非常合适。但是朱元璋看看自己家,上边两辈佃农,外公还是个跳大神的,硬往圣人朱熹身上靠,自己都有点儿不好意思。恰逢此时,一个徽州典史前来求见,朱元璋一看名字,此人居然也姓朱,于是打算话里话外的套套近乎,试试文人这潭水的深浅。于是他把朱典史叫过来,直接就问:“你是朱文公的后人吗?”朱典史当时就觉得一头雾水,不明白皇帝的意思。但是转念一想,皇帝杀伐决断,这句话里怕是有什么杀机,还是不要胡说八道的好。于是他照实答到:“臣与朱文公虽然同姓,但并不同宗。”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想不到听他一说,朱元璋倒感慨了起来,他想,区区的典史小官尚且不肯冒认别人做祖宗,自己一个堂堂皇帝怎么这么没出息?想想自己的家族,几代以来,听都没怎么听说过徵州朱家,更别说和人家有什么瓜葛了。自己万一硬给认上,白给人做子孙倒也罢了,如果被那帮做学问的酸腐文人识破,岂不是贻笑大方?于是他便打消了这念头。而且,他心中一股雄浑之气却渐渐翻腾起来。我乃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文韬武略怎么是那帮哼哼唧唧的儒生能比的?咱的榜样可是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天子,起于贫贱,横扫天下,世间谁人能是我的敌手?我就是布衣天子怎么了?这才显得咱们有能耐呢!于是朱元璋决定不再与朱熹攀亲,反倒是处处强调自己是白手起家,不靠祖上余荫。如今拿了天下,那是因为咱们有真才实学!

他有了如此的想法之后,在口头上、文字上,就开始有动作了。他每次写文章提到自己,总要插进“朕本淮右布衣”,或者“江左布衣”,以及匹夫”“起自田亩”“出身寒微”一类的话,处处强调自己是白手起家。他如此高调的做法,其实是对自己的出身的自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自己统治的不自信。他知道,自己出身寒微,那些世家大族和读书人看不起自己,老和自己对着干,那我就告诉你们,我是出身寒微,但是我是凭自己的双手打天下,我坐天下比谁都理直气壮!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二、文人集团不合作,朱元璋采取强硬手段

然而,世间的事情并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朱皇帝如此强烈的向人们夸耀自己的功绩,该瞧不起他的人还是瞧不起他。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一问出处,英雄立马变狗熊。我就是瞧不起你的泥腿子出身,怎么了?赶上朝廷征召文士做官,他们不想“屈尊”于一个农民、和尚、乞丐之下,能可对抗朝廷也不出山。他们对抗的形式也很奇葩,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屡见不鲜,给的信号很明确,我宁可残了死了,也不做你朱家的官!比如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面对朝廷征召,斩断手指,立不做官。朱元璋很生气,将他们逮捕到京师,当着百官的面问他们:“昔世乱居何处?(当初乱世时候,你们在哪里居住?)”回答说:“红寇乱时,避居于福建、江西两界间。(红巾贼祸乱天下时,我们避世隐居在福建、江西的交界处。)”朱元璋最烦人家提“红寇”,因为他自己就是“红寇”,于是大怒:“朕知伯启心怀念怒,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朕知道你夏伯启心里有怒气,认为朕取得天下是不和王道的)”特谓伯启曰:“尔伯启言红寇乱时,意有他忿。今去指不为朕用,宜枭令籍没其家,以绝狂愚夫仿效之风。(他夏伯启张嘴红寇,闭嘴红寇,肯定是心里有怨气。如今你宁可断指也不为朕所用,实在可恶,应该让地方官抄没了他的家,让天下那帮轻狂的人别学他。)”于是,朱元璋派人把他们押回原籍处死。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还有对抗不那么强烈的,用印度圣雄甘地的话说就是“非暴力不合作”。例如浙江山阴人杨维桢,他在洪武二年(1369年)被征,婉辞不去,洪武三年(1370年)又被征召,于是赋《老客妇谣》明志,大意说,已经快死的老太婆不能再嫁人了,皇帝如不见谅,那我只好跳海自杀。朱元璋虽然遗憾,但是因为杨维桢名气很大,自己不好过分勉强,只能先让他过来,但是不给安排工作。杨维桢在南京闲住了几个月,便请求回家。宋濂赠诗给他,说:“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却出乎人意料。杨维桢侥幸逃脱,回到家中,按照将死之人的礼节更换了床席,然后很着急的写下了《归全堂记》(全堂应该是他的堂号),掷笔而亡。如果按照现在的眼光来分析,杨维桢很有可能是自杀身亡。反正,一代文宗就这样死的不明不白。

这样一部分士大夫的不合作态度,让他非常头疼。这类人人数虽不太多,但其影响确实非常大。后来朱元璋也想通了,对付他们,就是四个字:严刑峻法。他特别制定一条法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不肯为朱元璋所用,他便用监狱、死刑以至抄家灭族一套武器,强迫他们出来做官。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不作我朱元璋的人,以后就不要再作人了”。一时间天昏地暗,士大夫们不得不在强权和自身的清高之间做选择,国家和文人展开了一场长期流血斗争。最终,迫于压力,很多文人还是选择了低头。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三、功臣集团攻击文人,开启文字狱大幕

虽然士大夫们大部分终于还是合作了,朱元璋却知道这些人还是从骨子里看不起自己,同时也痛恨这些人曾经的抗拒,所以心中难免有一些不快。正在此时,曾经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淮西功臣们却因为嫉妒文臣,做了件挑拨离间的事儿,让朱元璋对读书人的看法彻底改变。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过江之前,朱元璋本不是小心眼儿的人,也不会指摘文字。他喜欢阅读文臣们给上的贺表,也成表笺。虽然这些东西空洞无物,但是辞藻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意思。可是,在过江之后,随着文人集团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淮西旧臣们嫉妒之心日盛,于是就开始进谗言。开始,无非是书生们没有什么本事,懂什么治国之类的。但是朱元璋不为所动,他明白,马上可以得天下,不能治天下。想要天下太平,文人治国是必须的。见屡劝不动,有人就说:“陛下可不能过于轻信文人,否则容易被他们骗了。文人卖弄文采,好挖苦毁谤人。例如张九四(张士诚),一辈子宠信文人,好吃好喝高工资,礼貌也很周到,把文人棒上天。称王之后,他要起一个大名,文人居然替他起名士诚,这不是胡闹吗!”朱元璋说:“没毛病啊,这名字挺好的啊。”那人说:“不然。张士诚自己挨了骂都不知道呢!《孟子》书上有云:士,诚小人也。’这句改下句读,立即就变成:士诚,小人也。骂他张士诚是小人,他还挺高兴。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还不明自,真是可怜。”朱元璋听了这番话,查了《孟子》,果然有这句话。从此他疑心病大起,开始注意臣下所上表笺,对里边的含义只从坏处琢磨,果然许多地方都有“和尚”“贼盗”的字眼,都像是在存心骂他的。甚至有的成语,转弯抹角一琢磨,好像也是在损他。这样一来,他在对一部分不合作的地主文人怨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一般文人运用文字动机的怀疑。他开始用他自己的政治标准和文化水平来读各种体裁的文字,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一旦发现有问题,就下令将写这些文字的文人一概拿来杀了。洪武时代的另类“文字狱”就这样诞生了。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朱元璋挑刺儿,主要的根据是自己的所谓禁忌,这其实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例如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而和尚的特征便是光头,所以,“光”“禿”这类字对他是犯忌讳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朱元璋的宠妃郭宁妃的哥哥郭德成进宫拜见,朱元璋请他喝酒。不知不觉间,两人都喝的有点儿多了。郭德成感念朱元璋对自己一家的恩情,借着酒劲儿就要给行个大礼!这下好了,几个头磕下去,帽子掉了下来。郭德成中年谢顶,头上没几根头发。朱元璋看见,忽觉有趣,说道:“醉疯汉,头发秃成这样了,是不是酒喝多了?”郭德成笑道:“就这几根还嫌多嘞,剃光了才痛快!”朱元璋的脸色登时难看了起来,酒宴不欢而散。郭德成回到家中,酒也醒了,突然想起自己的话犯了朱元璋的忌讳,立时害怕起来。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把自己头上仅有的几根头发剃了,找了件袈裟穿了起来,还在那里假装念经,前言不搭后语。朱元璋差人来看,得出了郭德成有间歇性精神错乱精神病的结论,才让这位外戚逃过一劫。

四、另类文字狱,不看上下文,专挑关键字

朱元璋如此忌讳“光”“禿”等字眼,连带着就连“僧”这个字也让他很不舒服。无限遐想之下,竟连和“僧”同音的“生”字,他也觉得有问题。这可真是要了亲命,“生”字是常用字,使用频率相当高,百官开始还不知道他有这个忌讳,所以频频中招,给自己招致莫名其妙的惩罚。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内有“睿性生知”一句,“生”字便被读作“僧”,犯了忌讳,随即糟了大祸!

相比“光”“禿”“僧”“生”四个字,朱元璋的红巾军经历让他对“贼”“寇”这等字眼也非常敏感,曾经在韩林儿部下打过仗的人,都是最恨人说他是“贼”是“寇”。往下再一联想,连和“贼”字形音相像的“则”字,他看着也也觉得是骂他。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他的《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读了大怒说:“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剃发,说我是秃子。则音近贼,骂我做过贼。”隋把徐一夔拿下,沉江而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贺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撰《贺冬至表》的“仪则天下”;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使作《正旦贺表》的“建中作则”;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至表》的“圣德作则”,朱元璋把所有的“则”统统都念成了“贼”。这真是无妄之灾,想起学生时代,老师说班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如果用洪武皇帝的解释,那岂不是就是老师鼓励班干部偷东西干坏事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朱元璋的脑洞还不止于此。怀庆府学训导为本府所做《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一句,“帝扉”被读成“帝非”,成了诽谤皇帝的典型;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的“取法象魏”,“取法”被读作“去发”,又成了骂朱元璋当过和尚;毫州导林云为本州作《谢东官赐宴笺》,有“式君父以班爵禄”一句,“式君父”被念成“失君父”,被朱元璋说成是咒诅;尉氏县教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八字,在洪武皇帝看来问题就更严重了,“法坤”就是“发髡”,讽刺秃头;“藻饰太平”是“早失大平”,是骂他治理国家失德;德安府训导吴宪为本府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两句,“有道”被说成是“有盗”,“青门”则被认为指代和尚庙,又是一个双重的“错误”。朱元璋下令把这些作表笺的人一律处死。甚至陈州州学训导为本州作《贺万寿表》的“寿域干秋”,虽然念不出花样来,但人还是被杀。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不仅是贺表容易出事,就是地方官出于本身职务,有所建议,一字之嫌,也会送命。卢熊做兖州知州,上奏本说州印的“兖”字刻的不好,看着像“衮”字,请求改正。朱元璋看后非常不高兴,说:“秀才无理,便道我衮哩!”原来又把“衮”字读作“滚”字了。不久,卢熊便以党案被杀。

五、文人想辙保命,但很多人还是躲不过致命一刀

接连不断地案子把礼部官吓坏了,他们冒着杀头的危险,求皇帝降一道表式,使臣民有所遵守。洪武二十九年(139年),朱元璋特命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左春坊右赞善王俊华撰庆贺谢恩表式,颁布天下,以后凡是有庆贺谢恩的,就照着这个样子来写。底下官员也会偷懒,每次写贺表都是照规定表式抄录,只更换官衔姓名,一点都不敢发挥,他们的性命才算有了保障。

文字狱的时间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到二十九年(135年),前后达十三年。这其中也有幸免于难的,他就是輸林院编修张某,此人在翰林院时说话惹祸,被贬作山西蒲州学正。虽然是贬官,但照例还是要作庆贺表谢恩。朱元璋记得他的名字,看表文里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两句话,立马生气了,说:“这老儿还骂我是强盗(道)呢!”他差人把张某逮捕,当面审讯,说:“把你送法司,更有何话可说?”张某心想,反正认罪也是死,不如拼命一搏。他说道“臣只有一句话,说了再死也不迟。陛下不是说过,表文不许杜撰,都要出自经典,要有根有据吗?现在我就和您说说根据!“天下有道”是孔子说的,“万寿无疆”出自《诗经》,这都是正经的经典。您说臣誹谤您,不应该啊。”朱元璋立马愣住了,这么多年来还是头一次被人顶撞,但是人家说的在理,他也无话可说。想了半天,却突然觉得可笑,才说:“这老儿还这般嘴强,放掉罢。”左右待臣私下议论:“几年来才见容了这一个人!”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随着朱元璋的疑心越来越重,他的“个人禁忌”范畴进一步便发展,成为了为更广泛的禁忌了。洪武三年(1370年),他颁布诏书,禁止百姓取名用天、国、君、臣、圣、、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二十六年(1393年),又出榜文禁止百姓取名太祖、圣孙、龙孙、黄孙、王孙、太叔、太兄、太弟、太师、太傅、太保、大夫、待部博士、太医、太监、大官、郎中字样。同时,一些民间用了很久的通俗称呼也被强制更改,如医生只许称医士、医人、医者,不许称太医、大夫、郎中;梳头人只许称梳篦人或称整容,不许称待诏,违者都处重刑。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随着“文字狱”的不断深入,一些地主文人也被有计划的杀戮,如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不长记性);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河南左布政使徐责下狱死;苏州经历孙簀曾为大将军蓝玉题画、秦安州知州王蒙曾拜见胡惟庸,并在胡家和胡惟庸一起看画;王行曾做过蓝玉家的馆客,这些人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朱文正被杀,郭奎也连坐论死;王彝连坐魏观案被处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孟兼、博野知县傅忽、福建金事谢肃都分别被大案连坐而死;曾在何真幕府做事的赵介,死在逃跑途中;曾是张士诚门客、后来张士诚失败,又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得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被贬官流放濠州;杨基被罚做苦工;乌斯道被贬到定远作做苦工;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失败后,被流放濠州。这些人简直就是撞了大运,能捡回一条命真叫老天有眼。

六、文字狱的历史疑惑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奇怪,洪武皇帝雄才大略,作为定鼎天下的开国之主,怎么会如此小家子气,抓文人的小辫子,往死里整他们?如果这样的话,当初费劲的让他们出山做官又是为了什么?首先不得不说说,朱元璋本身由于出身问题,对文人、官员有一种天然的反感,毕竟自己当年起于草根,没少受他们的欺负。此时大权在手,自然需要找辙杀一杀这些人的锐气,挟私报复也可以理解。但是事情应该不会这么简单,朱元璋如果是个只知睚眦必报的小人,他的天下也不可能存在将近三百年!翻开史料,横向对比的话,有个细节很值得注意。这就是“文字狱”结束的时间。洪武二十九年,随着《庆贺谢恩表式》的出炉,“文字狱”算是宣告结束。但为什么是这一年?因为,这一年,蓝玉案已经渐渐平息,明初四大案已经全部完结。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

我们不妨来看看四大案的针对对象:胡惟庸案,主要打击的是淮西勋贵和宰相;空印案,主要打击对象是前朝官吏;郭桓案,主要打击对象是贪污官员和江南富户;蓝玉案,主要打击对象则是新兴的武将集团。这四大案,也分别对应着朱元璋心中四个可以颠覆国家的势力群体。所以每次大案中,朱元璋的政策都是宁错杀不放过,株连的网要尽量的大,尽量的密。而这些文人们没啥营养的表笺,就正好可以成为他株连大网的粘合剂,可以把更多的人牵连进来进行诛杀。这样一来,也就可以解释为何陈州州学训导的《贺万寿表》,明明读不出任何禁忌,人却还是得死。这种“文字狱”只是形式,朱元璋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杀人,把那些他认为与威胁的人干掉。如此一来,即使不在文字上找毛病,终究你还是逃不过这一刀。在这样的罗网下,连方克勤那样名声、能力、品德都百里挑一的官员都无法幸免,可见诛杀程度之酷烈。终于在经过四次地毯式轰炸之后,该杀的人终于杀差不多了,到了这时天下已经彻底平定,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朱家的天下。所以,洪武皇帝此时发布表笺标准格式,其实就是给此时的文人们放开了一条生路,毕竟日后治理天下还需要他们。

尾声:

在近几年来,史学界对朱元璋时代是否曾经有过“文字狱”提出了质疑。很多人认为,《明史》、《明实录》这些官修正史上没有记载,都是野史、笔记上的一些东西,不足采信。而且,很多记载上时间对不上,情节上也不合理。比如说前边提到的写“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那位徐一夔,死亡方式就很不合理,一个杭州学正,却要到湖南沉江而死;更有最新考证,说他是死于建文二年,和朱元璋半毛钱关系没有。我不是专门的历史学者,在这方面没有发言权,也没有考证的能力。但是,从自己的角度上来说,我是认为“文字狱”可能确有夸张之嫌,但是,它成为朱元璋大案株连的工具倒是很有可能的。中国历史上,为了自己王朝的兴盛,大肆杀人的皇帝不在少数,不独一个朱洪武。至于是不是抹黑,我觉得明初四大案已经够黑了,再抹还能抹到哪里去?况且,朱元璋为了统治删改《孟子》,这可是《明史》上记载的,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他能窜改文化,难道自己惯用的杀戮之法,就不会对读书人使用吗?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作为我们浅学后辈,也没必要纠结什么是否真实,自己的心里有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多长见识多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吗?

铁腕皇帝的自卑心路,那时的文人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