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北府大军将领战功卓著,却因为身份而自卑,最终含恨九泉

The General Of The Beifu Army Has Outstanding Military Exploits, But Because Of His Status, He Feels Inferior, And Finally Hates Jiuquan

2023-06-14 16:05

以前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一个人习惯了束缚和枷锁,终其一生也不可能摆脱。”这句话据说是美国总统林肯说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奴隶的,可是就算是到了现在,它还有其现实意义。有些人就是这样,从出生起就被各种关系所压制,同学、社会、家长、领导等等。这样的人即使在事业上有了一定的成就,最后仍然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总是习惯于依附一个人,去靠一个人,自己的没有人格上的独立性。直到最后,他对自己都失去了主导权,导致自己一生心血前功尽弃。其实,不光现代人有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也一样有人有这样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东晋的北府名将刘牢之。他一生戎马,屡建奇功,却一直对自己的出身地位有根深蒂固的自卑,即使手握东晋最强的武装力量,也仍然甘于依附权贵,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惨死。

北府大军将领战功卓著,却因为身份而自卑,最终含恨九泉

其实,刘牢之虽然不是东晋顶级豪门,但是也并非普通出身。他的曾祖刘羲,曾经在晋武帝司马炎手下为将,以善射著称,做过北地、雁门太守。父亲刘建,也很有武将的才干,官至征虏将军,以勇猛雄壮著称。而他自己,也是深沉刚毅,足智多谋。太元初年(公元376年),谢玄镇守广陵。此时前秦苻坚力量非常强大,威胁江东。谢玄招募勇士以为己用。刘牢之响应招募,以勇猛被选中。谢玄任命他为参军,让他作先锋,率精锐之师,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谢玄建立的这只武装力量,就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北府兵”。北府兵训练严格,装备经历,百战百胜,使敌人望而生畏,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支军队。之后,苻坚部将句难率兵南侵,谢玄率何谦等派北府兵迎战。刘牢之在盱眙一带夺取句难的辎重及运输船只,立下大功,被升为鹰扬将军、广陵相。

之后刘牢之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了东晋的每一次军事行动之中:车骑将军桓冲攻打襄阳,刘牢之带领两千人作为后援部队进行策应;淝水之战中,刘牢之曾参与阻击苻融、张蚝。在洛涧水边,刘牢之率五千精兵与秦将梁成交战,他带领参军刘袭、诸葛求等临阵斩杀梁成及其弟梁云等,又派兵截断敌人回撤的渡口,导致敌军步兵骑兵全线崩溃,被刘牢之斩杀俘获万余人,军资器械无数。刘牢之因战功卓著,晋升为龙骧将军、彭城内史,并赐封武冈县男,食邑五百户。

北府大军将领战功卓著,却因为身份而自卑,最终含恨九泉

晋孝武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用刘牢之为司马,兼任南彭城内史,加封辅国将军。之后,王恭派刘牢之击败王貵,让刘牢之兼任晋陵太守。本来二人的合作可以亲密无间,但是王恭是高门大户,在重门第的东晋,他的身份就注定了他与刘牢之的矛盾。他自以为功劳大威望高,认为打败了王国宝的功劳是自己一个人的,至于当初所依仗的刘牢之,他却非常看不上,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扛枪打仗的武夫,所以人前人后的总用刻薄的言语伤他。而刘牢之心中当然是愤愤不平。然而,他在面对东晋高门贵族的时候,虽然手握军权,却仍然有些自卑,不敢反抗。

后来,宗室司马元显猜忌王恭,导致当王恭起兵叛乱。司马元显派庐江太守高素游说刘牢之,劝他倒戈一击,并许他代替王恭,刘牢之本就对王恭怀恨在心,此时见有了机会,自然欣然答应。之后王恭任命刘牢之为先锋,行至竹里,刘牢之反戈一击,王恭被杀,刘牢之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之后,司马元显兑现承诺,刘牢之接管兖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徐州、扬州及晋陵的军事。刘牢之本是个低级将领,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总算是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

北府大军将领战功卓著,却因为身份而自卑,最终含恨九泉

然而,物极必反,当事物达到一个顶点的时候,如果冲不破一个瓶颈的话,就会急转直下。元兴初年(402),朝廷打算讨伐拥兵叛乱的桓玄,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兼任江州刺史。封官之余,司马元显派人同刘牢之商议如何讨伐桓玄。而同时,桓玄也看中了刘牢之的北府大军,派人来游说他,而且话说的很明白:咱们俩交战,是否你能胜利先放在一边,即使你赢了我,司马元显难道不会猜忌你吗?你自己想想应该如何办。

北府大军将领战功卓著,却因为身份而自卑,最终含恨九泉

面对双方的拉拢,刘牢之犯了难。如果投靠桓玄,司马元显算是自己的恩主,而且有朝廷的名义,背叛他就是背叛朝廷;如果继续跟着司马元显,那这个家伙确实有可能卸磨杀驴。况且桓玄素有威名,是否自己能拿下他还不好说。正在纠结之时,传来了谯王司马尚之被桓玄打败的消息。于是刘牢之的心里天平开始倾向于桓玄,并派遣使者与桓玄连络。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与部将刘裕极力劝阻,刘牢之一概听不进。不久,刘牢之令儿子刘敬宣投降桓玄。而刘牢之的这一次倒戈,也使得司马元显彻底失败。

然而,桓玄的卸磨杀驴却来得更快。他在得手之后,任命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让他与北府军分离开来。刘牢之宦海多年,自然看得出明升暗降的套路,不禁长叹道:“桓玄刚刚得手,便削夺我的兵权,不久以后,必然会大祸临头了!”不久之后,刘敬宣劝刘牢之袭击桓玄,刘牢之仍然犹豫不决,考虑再三执行,打算向北投靠广陵相高雅之,占据长江以北来对抗桓玄。这时参军刘袭说道:“事情不能做的莫过于反叛,而将军早年反王恭,不久以前反司马元显,如今又打算反桓公。一生当中三次反叛,这样的人怎能够立足于天地之间呢!”说罢,起身离去。

北府大军将领战功卓著,却因为身份而自卑,最终含恨九泉

刘牢之手下将佐见刘袭离去,也都心灰意冷,纷纷离开了他。刘牢之心灰意冷,无奈之下,自缢而死。刘牢之手下的将佐官吏为他操办丧事,将刘牢之归葬丹徒。但桓玄不依不饶,下令开棺斩首,将尸体暴露在街市上示众。一代名将死的窝窝囊囊,结局令人唏嘘。

其实,刘牢之之前并非没有机会,在司马元显和桓玄同时拉拢他的时候,他手握北府大军,不管是先杀桓玄还是先杀司马元显,只要事后不交军权,自己引军自立,那第一个江南寒族政权的建立者就不是刘裕了。从以后刘裕能打败桓玄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至于刘牢之想要反叛桓玄时他将佐的离去,更多的原因是当时刘牢之的力量已经被大幅削弱,造反已不可能,离开他主要是为了自保。而司马元显被灭之前,北府大军编制完整,此时刘牢之投降桓玄,无疑是错失良机。

北府大军将领战功卓著,却因为身份而自卑,最终含恨九泉

刘牢之所以不敢自立,除了害怕失败之外,还有就是是对自己寒族子弟身份的自卑,他不敢以自己的身份去反抗一个世家大族。他当初之所以可以反叛王恭,是有司马元显的撑腰,所以在再次面临抉择的时候,他想到的还是找哪个家族撑腰,压根没想过自己还有自立这种选择。正是这种自卑,让刘牢之在手握天下第一强兵的时候选择了软弱,错失了自己登上历史顶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