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冬天,寒风在湖北省红安县新集镇大西河畔肆虐地吹着。小路上,正有几个穿军装的人跨马飞奔,马蹄激起了不小的尘土。他们如同旋风一样,翻过一道道山梁,向一个叫吴家嘴的小村而去。为首的一人,正是韩先楚将军。时隔15年,他终于回到了故乡。但是,他这次回来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为了还一个愿。
提起韩先楚,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旋风司令”。他打仗,眼光准,作风硬,速度快,特点鲜明。最能体现他这一特点的,是发生在1947年的威远堡战役。
威远堡战役,是1947年秋季攻势中的一场进攻性战役。当时,韩先楚是3纵司令员,他的主要任务是歼灭国民党军第53军116师。战役开始前,3纵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情报,对对手的部署了如指掌:116师部署十分讲究,进可攻退可守,想要轻易战胜是非常困难的。
于是,3纵来了一次战役前的“头脑风暴”,所有指挥员都参加了讨论。有人认为,可以集中全纵队兵力,首先歼灭守在西丰的346团,然后再利用优势兵力,一口一口将敌人吃掉。而韩先楚则认为,可以直接攻打敌人的防御核心威远堡,这样敌人的三个团就会增援,部队可以用打援的方式歼灭敌人。由于韩先楚的方案需要大纵深的迂回,属于“舍近求远”,所以当时只有少数人支持。后来还是上级领导亲自拍板,按照韩先楚的方法来!
既然确定了战斗方案,就必须执行到底!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的作风。在一段相当长的行军距离中,3纵官兵行动准确而安静,穿州过府没有留下半点痕迹,真的如同旋风一样又轻又快。9月30日,部队运动到指定位置。随着韩先楚一声令下,攻击在爆炸声中开始。
国民党军116师师长刘润川,此时还在睡梦中。他被隆隆的爆炸声惊醒,赶紧披上衣服走出房间。刚出门,就有人向他报告,师部遭到了解放军的袭击,对方人数不详!刘润川赶紧登上高处,这才发现漫山遍野的都是解放军!
刘润川赶紧回到作战室,紧急命令驻扎在西川和莲花街的346团、348团前来增援。这两个团行动也算迅速,稍微组织了一下就飞也似的向威远堡跑来。可走到一半,他们便被实现埋伏好的解放军包了饺子。战斗的情况,与韩先楚的预测一模一样。后来刘润川被俘,感慨的说道:“我原先以为你们可能会先打西丰,从战术上来看,那样做才是稳妥的。可没想到你们竟然先打威远堡,这招厉害!而且你们的速度也太快了,就像旋风一样……”
于是,敌人指挥官的一句话,让“旋风司令”的名头响彻历史的天空!
韩先楚的成功,很大原因是他的天才。以前有人说,真正天才的人是不需要学习的,韩先楚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小时候做过长工、篾匠和佣工。后来红安县搞农会,韩先楚这才走上了革命道路。家庭的生活没有给他受教育的机会,他的文化几乎都是加入红军之后学习的。相比陈赓、罗瑞卿、许光达等黄埔系将帅来说,他的基础实在是有些薄弱。
如果韩先楚只是一个普通士兵,他学的那些文化就够用了。但是他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平时的文件、内参资料和学习资料,来往电文,都需要他过目。有时候为了清楚表示自己的意思,他还要亲自撰写电文。这对韩先楚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曾经有过这样的传说:有一次韩先楚给总部写电报,结果发现自己很多字不会写。他一时找不到字典,只能是碰到不会写的字就用同音字代替,有时候甚至就画一个圈来代替。后来译电员拿到这份电报,觉得一头雾水,就问他:“您在这儿画一个圈是啥意思呀?”韩先楚只能尴尬地说:“我不会写那个字,你帮我写一下吧。”
薄弱的文化基础,反倒让韩先楚对教育非常重视。后来他不管是在地方担任军区司令,还是回中央任职,在这方面都不曾放松。
1949年,韩先楚带兵南下,突然想起了久违的家乡。自从1934年之后,他就再没回去过。家乡的山水和故人,不知道现在还是否安好?正好他的行军路线经过红安,于是他决定抽空回去一趟,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翻过几道丘陵,韩先楚踏上了家乡的土地。无数次出现在梦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又都一一浮现在眼前。乡亲们早就听说他要回来,纷纷过来迎接。韩先楚用熟悉的乡音与大家攀谈,气氛和谐。大家相处的,就像朋友一样。
此时,韩先楚小时候的玩伴也都过来了,大家称兄道弟,用外号互相打着招呼,时光仿佛倒流。谈话间,韩先楚问道:“吴海洲呢?那小子在哪?我怎么没看见呢。”吴海洲是韩先楚当初最要好的伙伴,此时正在地里干活。韩先楚故意大喊一声:“当初,我可是欠吴海洲四斗稻谷!他要是不来,我可就不还了啊!”大家一片哄笑。此时,吴海洲也被乡亲们叫了过来。他隔着老远开始喊:“先楚兄弟,你可算回来了呀!”
吴海洲在衣服上擦了擦手,热情地和韩先楚握手拥抱。寒暄之后,他上下打量着韩先楚,说道:“我小时候就说,我们这群人中属你最有出息。看看,我没说错吧,看你这身打扮,多威风,一看就是个将军!”
韩先楚也哈哈大笑,说道:“当年要不是你非要留在村里种田,死活不跟我一起走,现在肯定比我有出息。”韩先楚说着,从兜里掏出了三支崭新的钢笔,说道:“海洲啊,我听说你有了三个孩子,这很好啊。这个钢笔,就当是给孩子们的见面礼。等他们长大了,一定要念书。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可不能像我们一样睁眼瞎啊。”
吴海洲接过钢笔,说了声“多谢了。”韩先楚说道:“谢什么谢啊!想当初我当红军之前,穷的揭不开锅。要不是你给了我四斗谷子,我早饿死了。那谷子现在都没还呢。”吴海洲说道:“你不都还了吗?如今你韩大司令带领着解放军,打跑了反动派,给咱们老百姓立了那么大的功,还抵不了我这四斗谷子?”
可韩先楚搬出了部队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表示一定要还。吴海洲只好说:“那这样吧,你这三支钢笔就当抵债了,谷子就不用还了。现在咱们村解放了,国家给我们分了土地,比以前情况好多了。”
韩先楚见吴海洲执意不要,只能答应。此后他又从乡亲们嘴里了解了家乡的土改,以及现在生活的变化。匆匆一面,韩先楚了解了家乡的变化,感到十分欣慰。呆了没多久,韩先楚便跟乡亲们告辞。战场上,他还有任务,中国的南方还需要他去解放。
后来,韩先楚带着他的旋风部队在中国南方继续建功立业。1950年5月1日,韩先楚带队解放了海南全境,国民党余部只能逃往了台湾。1951年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韩先楚以副司令员的身份参加了这场战争,再次展示了自己无与伦比的指挥艺术。
抗美援朝结束后,韩先楚先后担任了福建军区司令和兰州军区司令,工作十分繁忙。但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回到故乡红安。数十年过去了,他的乡音依旧未改,只是白发慢慢多了起来。但让他揪心的是,解放多年,家乡的经济形势仍然不让人乐观。
60年代,红安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颗粒无收,乡亲们只能用清水菜汤来填肚子。韩先楚知道后,赶紧回到家乡。看着消瘦的乡亲们,他流下了眼泪,自责的说道:“我愧对乡亲们呀!解放多年,日子还是过得这样苦。”他回到驻地之后,将自己私人省下200多公斤的粮票全部寄回了故乡。
此后多年,韩先楚一直放心不下家乡。他经常说:“红安是革命老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有太多红安的优秀子女牺牲了在了革命的路上。我们一定要将这里的经济发展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否则就是愧对那些烈士了。”在他的关怀下,红安县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也建起多座水电站,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因此得到了控制。
1986年3月,身患重病的韩先楚在北京的医院进行治疗。此时的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故乡的建设。他嘱咐自己的夫人和秘书:“春天马上就要到了,该种树了。你们帮我弄一些雪松和桂花的树苗送往红安,叫县委的同志安排种植。多种树可以美化环境,现在很多城市都是这样的。顺便再我向乡亲们问个好。等我去世后,就把我带回红安安葬。”
这一年的10月3日,韩先楚将军去世,享年74岁。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其骨灰安放在红安烈士陵园。
如今的红安县,早已是青山碧水、日新月异。贫穷的帽子,已经在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被摘下来了。韩先楚送给家乡的雪松与桂花,被种在了红安的街道上,已是郁郁葱葱。老将军最想看到的景象,如今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