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真是一门忠烈!称得上是我们新政权的‘杨家将’啊!”
1934年,在江西瑞金的七堡乡,毛主席臂缠黑纱,对着一个牌位深深地三鞠躬。礼毕,他十分悲痛而感慨地说出了上面的那句话。此时距离宋朝已经数百年,到底是怎样的一家人,能让毛主席如此地赞赏呢?所谓的“一门忠烈”,又是否名副其实呢?
要说清楚这些,还要将时钟往回调一段时间。
杨荣显,是瑞金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的农民。他和自己的妻子辛苦度日,纵然勤劳,但生活依旧十分困苦。除了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之外,夫妻二人还面临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困难——多子。
多子多福,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但是如果过了头,也不是什么好事。杨荣显和自己的妻子,共育有八个儿子。由于他们没有什么文化,这些儿子只能用数字来命名,老大就叫一生保,老二就叫二生保,以此类推。
十分幸运的事,这八个儿子从小就十分健康,几乎无病无灾,慢慢地全都长大成人。但是,过重的人口负担,也让杨荣显一家穷得叮当响。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粮野菜。至于儿子们的终身大事,老两口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但是当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杨荣显一家迎来了转机。政府清楚他们的难处,给一家人分了土地和一片山林。杨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几个比较年长的儿子也娶上了媳妇。
杨荣显知道知恩图报的道理,也知道为了穷人的好日子,必须有人去战斗。于是在一番慎重地考虑下,他决定让最年长的一生保和二生保报名参军。当时,也正好是国民党军队发动“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之时,红军急需补充。杨荣显送子参军的义举,在农民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很快,就有不少家庭仿效他,将儿子送到了军队。一时间,一股参军的热潮,传遍了苏区大地。
不久,红军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人民政权得以保存。但是刚刚参军不久的一生保和二生保,却在战斗中牺牲。杨荣显听到如此噩耗之后,先是悲痛地大哭了一场,之后下定了一个决心:如果敌人再敢打来,他就接着送儿子上前线!
1934年,国民党调集了五十多万军队,以“铁桶战术”为原则,对中央苏区展开了进攻。这次战役,敌人的力量远比之前要更加强大。而红军方面,一方面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一方面战术指挥出现了很大问题,伤亡数字急剧增大,红军的兵力出现了非常大的缺口。扩充红军的工作,一下子变得格外紧迫。
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杨荣显老人带着自己剩下的6个儿子,来到了红军的报名处。他表示,自己的儿子都很强壮,都可以上战场。这一次,他要做一次努力,倾尽全力地去保卫自己的政权。
但是,一次性将这个老人的儿子全部送上战场,报名处的工作人员于心不忍。他们劝告杨荣显,让他能留下几个儿子给自己养老。但是,杨荣显却根本不听这些,执意让孩子们全部参军。而他的儿子们,也是一个个血气方刚,纷纷表示要上战场,为自己的两个哥哥报仇!
工作人员一看劝不动,便只能想别的办法。按照规定,想要参加红军,必须要18岁以上,但杨荣显的三个小儿子,全都不到年龄。工作人员以此依据,拒绝招收这三个孩子,只把老三老四老五收了下来。杨荣显没有办法,只能带着三个小儿子离开。
但是,在面对敌人的飞机坦克和子弹时,人的血肉之躯是脆弱的。很快,杨荣显的三个儿子,就又牺牲在了阵地之上。杨荣显这个倔强地老人,又一次遭受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
虽然接连遭遇丧子之痛,杨荣显却越发坚定。这一次,他带着自己最后的三个儿子,来到了红军报名处,执意要孩子们参军。工作人员仍以年龄不到为理由推脱,但杨荣显这一次却非常坚定,说什么也要让儿子参军。工作人员看最小的八生保年龄实在太小,便希望老人留下这个老幺,日后有事好能有个照应。但老人却态度坚决,表示:“不要紧,要上都上。”工作人员拗不过他,只能同意。
参军之后,上级为了不让三兄弟全牺牲,就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部队。1934年4月,广昌战役爆发,杨家的六生保在向敌人发动反击之时,被弹片击中,英勇就义。部队的领导在得知此事后,立刻下达严令:“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把杨荣显老人老七和老八给找回来!”
寻找的工作很顺利,这两个孩子一直非常紧密地跟随着自己的部队。但是,想要把他们劝回来,却是难上加难。老七和老八都表示,自己的兄弟们都牺牲在了战场之上,如果现在他们撤退了,就无颜面对死去的亲人。他们还表示,自己誓死不当逃兵!
这番劝告,后来被证明,是二人活下去的最后希望。在不久之后的宁都黄陂战场上,七生保和八生保相继牺牲。杨荣显老人的所有儿子,全都为了保护新政权而去世。
杨荣显老人虽然看似坚强,但毕竟和儿子们十指连心。在将最后的三个儿子送走之后,他便一病不起。而且,他的病情发展得非常迅速,不几天便已经不行了。家人为了不让老人再受刺激,将老六、老七、老八的死讯藏了起来,没有告诉他。
弥留之际,老人不断地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幻想着他们走进家门,来见自己最后一面。然而此时,他的这个心愿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很快,这件事便传到了毛主席那里。此时毛主席并非党中央的最高领导,但是仍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他十分动情地说:“你们去和杨荣显老人说,就说我说就是他老人家的儿子,他有什么三长两短,我给他养老送终!”
几天后,杨荣显老人在哭声中离开了人世。毛主席带着自己的警卫员,为老人安排好了后事,并且带着一部分中央领导来送老人最后一程。他在葬礼现场,不无动情地说:“杨家真是一门忠烈!称得上是我们新政权的‘杨家将’啊!”
事后,杨荣显老人的义举,被我国的艺术家刻成了版画,永久地流传了下来。现在在他的家乡,仍然有他的纪念碑。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总会说他是“英雄父亲”杨荣显。
在中国的武装革命历史上,有不少如同杨荣显一样的群众,他们为了新政权放弃了自己的所有,包括儿子和其他亲人。我们如今能有这样的和平生活,离不开他们的贡献。他们虽然籍籍无名,但却无愧于英雄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