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In 1980, Chen Yun Proposed To Review Pan Hannian's Case Because Of A Report By Li Kenong Many Years Ago

2023-06-14 15:37

1981年3月1日,时任中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在当时显得十分敏感:希望复核潘汉年的案件。虽说在那时的环境已经开始有所改善,但是复核这样一桩早被定性的案件,仍然需要勇气。那么陈云书记为何在这时提这个要求呢?他是掌握了什么新的证据吗?别说,还真有。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潘汉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1925年入党,起先是做一些宣传工作,是左翼文化的领袖之一。1930年,他开始从事统战工作,进而开始进入隐秘战线。

1931年,由于顾顺章的叛变,我党的情报组织——中央特科遭受了重大打击,很多主管工作的领导都暴露了,只能回去苏区。而潘汉年,则是在这一年的5月受命,成为中央特科重建后的情报科科长,继续负责情报搜集、敌情侦查和反间谍等工作。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此时的上海,白色恐怖令人窒息,原先的组织框架几乎荡然无存,从头再来谈何容易。于是,潘汉年就深入一线,凭着频繁改变的样貌,亲力亲为地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他有时候是个西装笔挺的绅士,有时候是个满身油腻的厨师,有时候是破衣烂衫的乞丐。

频繁地乔装改扮,为的是方便接头,或者摆脱敌人的追捕。有一次,他穿着西装走在街上,突然发现被人跟踪。于是他找了一家饭馆,换上厨师的装扮,戴上口罩,提着菜篮子从饭店自如离开,从容地甩掉了追兵。

1933年5月14日,国民党特务逮捕了左翼作家丁玲以及潘汉年的堂兄潘梓年,这两人都和潘汉年有密切的关系,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出于安全考虑,党中央让潘汉年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潘汉年回来后不久,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虽然此时,国内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呼声很高,但是投降派、顽固派的逆流始终存在。为了得到第一手的情报,潘汉年重返上海,继续开展情报工作。

潘汉年在此期间,为了工作需要,发展了不少三教九流的加入组织,作为自己的外线支持人员。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袁殊。

袁殊是一个拥有五重身份的人,他分别是:共产党员、中统特工、军统特工、日伪特工,以及青红帮头目。1931年9月,20岁的袁殊在潘汉年亲自介绍下,加入了党组织。之后,他通过与表哥贾伯涛(黄埔一期毕业生)的关系,成功进入敌特机关,和日本驻中国特工头目岩井英一建立了关系。在短短几年内,袁殊利用他的特殊身份,为党组织提供了很多极为重要的情报。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大举进攻香港。上海的租界区,也不再是和平的“孤岛”,一所所洋房成了日本人掠夺的对象。日军对我党的地下组织十分忌惮,为求心安,他们将搜索范围扩大,肆意拘捕中国人。在此情况下,党中央要求仍在上海的江苏省委机关立即撤离。主持地下工作的潘汉年,为此制定了数条撤退路线。等到机关撤离后,党中央立刻致电江苏省委书记刘晓、组织部长王尧山和潘汉年等人,让他们也尽快撤离。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潘汉年与刘晓等人商量后决定,通过日伪的特务机关,打通一条到根据地的通道。这样既有利于撤离,也会给日后的战斗带来实际的好处。

潘汉年此时想到,可以利用一下日伪特务机关头子李士群。李士群和妻子叶吉卿,曾经都是共产党员,但被中统逮捕后叛变,后来又投靠了日本人,并牵头组建了特务机关76号。此人八面玲珑,早就想给自己找一条退路。所以在1939年,他通过一些渠道联系到了潘汉年,并表示愿意双方交换情报。潘汉年将此情况上报后,得到中央社会部批准。于是,李士群也成了潘汉年的外线之一。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这一次,为了顺利撤退,潘汉年在1942年9月以自己的想法请示了中央,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批准了他的意见。于是,潘汉年很快就联系到了李士群,告诉他自己要去新四军的根据地走一趟,并会带几个随员。李士群满口答应,并保证会“行方便”。于是,一条从上海通往根据地的秘密路线被建立了起来,在之后的数年内运行良好,没有任何纰漏。

这之后,潘汉年和李士群的合作程度加深,每次有日军扫荡、清乡的情报,李士群都会知会潘汉年。而潘汉年也会提供给对方一些并没有实际意义的情报,换取双方的合作。新四军的首长陈毅,盛赞潘汉年的贡献,并且上报党中央,对他提出表扬。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不过,一场改变了潘汉年的危机,也在悄然到来。

1943年,潘汉年再次来到上海找李士群,李在谈话表示,汪精卫近来看到日军逐步走向失败,情绪相当低落,想要见潘汉年一面,谈一谈后路的事。按照规定,如此重要的事情,潘汉年必须立刻向组织汇报。但是当时时间太紧,他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只能私自和汪见了面。这次会面十分简短,双方没有谈出什么实际上的东西,于是潘汉年回去之后,也没有上报。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潘汉年多年来往于敌特、日伪之间,纵横捭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搜集情报。但是,他也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明面上是说不清的。日后万一有什么变化,自己恐怕百口莫辩。这份忧虑,一度引起了刘少奇、饶漱石等人的注意。于是,他们在1945年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文,上面明确地写道:潘汉年同李士群等汉奸接触,是接受了党中央指示,并且在行动之前曾向中央社会部做过报备的。这在当时,看起来像是一个护身符。

然而到了1954年底,随着一些政治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变得忧心忡忡。他来到北京,准备彻底交代问题。这一次,他对陈毅提起了当初自己和汪精卫曾私下会面的事。这件事,在党中央的相关文件中没有任何记载,并不在刘少奇此前报告的保护之内。听到这个消息后,毛主席对潘汉年的信任大大降低。于是在1955年4月2日,潘汉年正式被捕。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在审讯期间,潘汉年早年的担心被一一应验。他多年在敌占区活动,与敌伪接触的案例太多了,他根本说不清。而且有些事情,涉及高度机密,潘汉年也没法说。于是,案子越审,潘汉年的压力越大。他头上的那朵乌云,也因此越积越厚。

不过,好在还有仗义执言之人。当时的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克农,非常重视潘汉年的案件。他就认为,潘汉年的一些行为,在情报工作中是无奈的,而他自己,也从来没有出卖过党中央,否则党中央不会一点损失都没受过。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份报告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很可惜,他的报告并没有引起重视。1963年8月,已经被关押了八年的潘汉年,被以“内奸”罪名判处了15年有期徒刑。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听到自己的判决后,潘汉年十分无奈地表示:“我是冤枉的。这些事一时说不清楚,但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定论。”

不过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机会,自己走出监狱。到了1976年冬天,潘汉年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被送往医院治疗。1977年4月14日,这位传奇的情报英杰,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云担任了中纪委的第一书记。他和潘汉年曾经共事,不相信这个人会背叛党组织。于是,陈云积极地主张对潘汉年案进行调查,并与老同志廖承志、刘晓、胡立教、夏衍等人合作,搜集有利的证据。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1980年11月3日,在中央讨论稿《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会议上,廖承志提出了对潘汉年案的疑问,并要求为潘汉年平反。他指出,如果潘汉年是汉奸,他完全可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出卖上海和香港的党组织。但事实上,在全国解放之前,潘所知道的香港电台和组织并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如果潘汉年所执行的“打入敌伪取得情报”的方针是经过毛主席批准的,那么执行这一方针的潘汉年就不应该被称为汉奸。

事后,廖承志整理了自己的发言稿,并给陈云写了一封信,郑重要求复查潘汉年案。

根据这些要求,陈云在1980年12月和1981年1月,两次要求公安部将所有潘汉年相关的材料交到中纪委。在这些材料中,他十分幸运地发现了李克农当年递交给中央的报告。这份报告列举的观点,与廖承志、刘晓、胡立教等人提出的基本相同。中纪委审核这份报告时,一些领导人也感叹:“在当时的条件下,克农同志能写出如此客观的报告,真的很不容易。

1980年,陈云提出复查潘汉年案,只因一份多年前李克农的报告

1982年,在历经一年零五个月的调查,和浩如烟海的证据搜集工作之后,中央得出结论:潘汉年不应被指控为“内奸”。1982年8月23日,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中央发布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郑重宣布:“指控潘汉年同志为‘内奸’、逮捕、判刑、开除党籍都是错误的。潘汉年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忠实执行并多次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在党的文化工作、统一战线工作以及对敌隐蔽斗争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功劳很大。”

潘汉年在被捕27年、去世五年之后,终于恢复了名誉,得到了历史的肯定。

潘汉年在出事前,曾经对别人说过一句话:干情报工作的最后结局,就是身败名裂!中外莫不如此!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情报工作者确有很多说不明白的事。但是随着资料的解密,历史的真相必然会得到还原。真正的英雄,不会被永远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