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感谢党中央和周总理的照料,我一切都好。不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是想去台湾,看一下我的外甥蒋介石。”
1965年的一天,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在中南海自己的办公室内,看到了一封从上海发来的电报,上面的核心内容便是上面那句话。这句话的口述者,是一位94岁的老人,她是在不久之前,刚刚被周总理派人接到上海,进行特殊照顾的。但是,老人却突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让周总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周总理
但是,仅仅是片刻之后,周总理却喜上眉梢。他快步走向菊香书屋,准备向毛主席报告自己的一个新想法。
那么,这个想要去台湾的老人究竟是谁呢?周总理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最后毛主席又会如何决定呢?
既是姑母又是舅母,她是蒋介石的再生父母
1887年,蒋介石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区溪口村。他的父亲蒋肇聪,是一个经营盐铺的小商人。在蒋介石8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王采玉开始独自抚养几个孩子。
蒋介石和母亲
王采玉不是蒋肇聪的原配妻子,所以在蒋氏宗族内并不被承认。在丈夫死后,王采玉只能带着几个孩子分门另过。蒋氏宗族的人几乎霸占了他们家的一切财产,这让王采玉母子的生活非常艰难。也正因为贫穷,蒋介石的妹妹蒋瑞菊、弟弟蒋瑞青相继夭折。王采玉悲痛之余,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蒋介石一人身上。
但是,蒋介石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反而满脑子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非常看不上学校里的日本老师,经常和他发生争执。王采玉为这个儿子操碎了心,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垂泪。
少年蒋介石
1905年,蒋介石受到了国内留洋风潮的影响,向母亲提出,想要去日本留学。但是,家里太穷了,王采玉根本拿不出钱供蒋介石留学。而且,她还了解了一下介绍蒋介石留学的中介机构,发现并不靠谱。在这两个原因的作用下,王采玉断然拒绝了儿子的要求。
但是,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鬼迷心窍,非要去日本不可。为了得到资助,他想到了自己的一个舅父孙琴风。
蒋介石
他之所以会想起孙琴风,主要是两个人的亲戚关系颇为复杂。孙琴风的妻子,名叫蒋妙云,她曾经是蒋介石的堂姑母。当年她按照“换亲”的原则,嫁给了孙琴风,所以又成了蒋介石的舅母。蒋妙云在蒋介石小的时候,就对他照顾有加。所以,蒋介石在寻求帮助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舅父。
蒋介石将自己妻子的一盒首饰当做抵押品,连同一封求助信,一起寄给了舅父。孙琴风接到信件之后,赶紧和妻子商议。正如蒋介石所料,蒋妙云十分支持蒋介石。她劝说丈夫,卖掉了家里的两块田地,给蒋介石凑足了路费,让他得以完成出国留学的愿望。
蒋介石和孙中山
拿到钱之后,蒋介石千恩万谢地告别了舅父和舅母,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可是,正如母亲王采玉所料一样,蒋介石在日本遭遇了“诈骗”,原本想学军事的他,却被迫学了两年的语言学。而且后来,他也没有进入自己心仪的日本陆军学校,而是到了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在这所学校中,蒋介石学无所成,还和日本教官相处得极不愉快,甚至经常被惩罚去刷洗马匹。所以回到中国后,蒋介石终生没有讲过一句日语。
后来,蒋介石回到国内,跟着在日本结识的老大哥陈其美一起干革命。1913年,陈其美被推上了“上海讨袁军总司令”的职位,而蒋介石也成了一名反对袁世凯的干将。两个人通力合作,攻打了当时的一座著名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局。
陈其美
然而,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毕竟实力强大。在攻打制造局的战斗中,“讨袁军”被打得大败。蒋介石迫于压力,只能回到老家躲藏。但是,袁世凯的密探随即便追了过来。蒋介石无奈,只得又躲到了位于奉化萧王庙镇的孙琴风家里。
蒋介石自以为行动隐秘,根本没想到,自己的行踪都被密探看在眼里。很快,北洋士兵便找到了孙琴风家,让当家主妇蒋妙云交出蒋介石。此时的蒋妙云,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镇静和智慧。她巧妙应对,终于暂时将北洋兵给糊弄走了。
北洋士兵
但是,蒋妙云也知道,自己的家里并不安全。于是,她自己做主,以非常快的速度,卖掉了家里的20亩土地,凑了钱交给蒋介石,让他赶紧去海外躲避。蒋介石拿着钱再赴日本,心里对这个既是姑母又是舅母的女人感激不已。
这一次蒋介石前往日本,成功地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从此以后,他在政治事业上一步步十分稳固地向前攀爬,最终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领导者。可以说,没有舅父舅母的资助和掩护,他就无法结识孙中山、陈其美等人。不要说日后的大富大贵,就是有没有命活下来都是未知数。说这两个老人是他的再生父母,丝毫不为过。而蒋介石对二老,也是十分尊重而且牵挂的。几乎每一次回到家乡,他都会专程来探望。
蒋介石检阅部队
孤独的老人
蒋介石对亲情的眷恋,并不能掩盖他的历史罪行,也无法让他在中国取得胜利。1949年,已经穷途末路的蒋介石,准备前往台湾避难。临走时,他再次来到老家,去看望了舅母蒋妙云。他邀请蒋妙云和自己一起走,但是此时的老人,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身体不允许她颠沛流离。于是,蒋妙云拒绝了蒋介石,表示自己想要继续留在大陆。最后,蒋介石还是决定尊重老人的选择。
蒋妙云老人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台湾“转移”的蒋氏宗族之人非常多,但是有一个人却在最后阶段留了下来,这个人就是蒋介石的远房表弟汪日章。
汪日章本来是一个画家,但是从1932年开始,就一直在当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后来他官运亨通,曾经做过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主任秘书。在1949年4月,蒋经国曾经邀请他前往台湾。汪日章本来已经准备前去,但是在到达广州的时候,却接到了母亲病危的通知,于是匆匆返家探望。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了去台湾的机会,一直都留在大陆。
汪日章
解放后,党中央毛主席对蒋介石的那些亲戚和旧部十分尊重。他曾亲自嘱托周总理,要对他们予以特别的关照。周总理马上着手进行相关工作,将汪日章、蒋妙云都保护了起来,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打扰。此举让汪日章非常感动,在1963年,他主动提出要“重新拿起画笔”,为祖国的文化艺术再尽一份力。周恩来对此非常欣慰,也很支持汪日章。于是,这位画家重新出山,创作了不少的好作品。
又一次,汪日章回家乡——奉化王庙镇探亲,顺道来探望舅母蒋妙云。
奉化王庙镇今照
此时的蒋妙云,状况十分不好。虽然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她衣食无忧。但是,她的亲人却全都不在身边,偌大的老宅中,只有她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十分不便。汪日章感觉十分心酸,于是便致信周总理,希望党中央能够考虑一下,给这位老人予以特别的照顾。
周总理收到信后,十分重视,马上安排人,将蒋妙云老人接去上海生活。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在这里生活,养老和医疗都更加方便。而且为了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党中央还特别调集了专门的护理人员。
上海旧照
党中央的关怀,让老人十分感动。但是,再好的照料,也代替不了亲人的抚慰。94岁的蒋妙云,一天比一天都更加想念自己那个在台湾的外甥。有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向护理人员表达了自己想要去台湾的意思。于是,护理人员赶紧上报,并且由自己的上级发了电报,告诉了周总理。
两岸统一的敲门砖
接到电报后,周总理的第一反应是有些难办。毕竟从新中国建国到当时,大陆和台湾始终处在隔绝和敌对的状态中,能不能完成老人的心愿,现在还并不好说。而且,到时候怎么安排护送,怎么办理相关手续,也都是问题。
周总理
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描述的那一幕。
但是,敏锐的周总理很快就想到,这可能是两岸统一的“破冰”契机。
自从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曾经一度充当过美国政府的傀儡,制造过不少敌对事件。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国多次撺掇蒋介石独立,可都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那些国民党的元老们,也一直表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蒋介石和美国人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于台湾发生的一切都洞若观火。他们一致认为,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两岸是没有矛盾的。所以在多次国际会议上,周总理也频频伸出橄榄枝,表达了大陆方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毛主席在接见法国外宾时,也曾说过:“两党已经合作了两次,为什么不能合作第三次!只要台湾能够回归,他们可以继续实现三民主义,我们绝不干涉和破坏。”
大陆方面的诚意,也让蒋介石的态度有所松动。在1957年,台湾的特使宋宜山来到北京,和周总理进行了亲切的会面。两个人都认为,台湾的和平回归,将不会是什么问题。
周总理
但是,周总理还是太乐观了。宋宜山到达香港之后,对共产党的态度大加赞扬,这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他很快就叫停了两岸统一的沟通工作,并且将宋宜山放逐。从此后,两岸的关系又冷了下来。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窜访台湾,重新搅动了台海局势。蒋介石感觉又有人撑腰了,所以又猖狂了起来。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对金门发起炮击。几轮炮击下来,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再次得到彰显,而两岸关系也更加紧张了起来。
炮击金门
也就在此时,周总理得到了蒋妙云想要赴台的消息。他立刻联想到,这可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一个契机。于是,他马上来到菊香书屋,找到了毛主席,和他共同商量此事。毛主席对这个消息,也是十分高兴的。他表示,蒋妙云老人想走,党中央可以派人以礼相送。但是,这毕竟是人家家族的事,还需要蒋介石同意才行。
消息很快便被送到了台湾,蒋介石在得知之后,立刻表示:“大陆将此人送来台省,我不敢不收啊。”
毛主席
于是,蒋妙云老人赴台的相关事宜,就进入了倒计时。为了照顾老人,党中央特意安排专门的人员护送。一行人将会先去香港,然后从香港赴台。
行程定下来后,蒋介石马上安排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去香港迎接。不久之后,蒋经国便带着自己的这位“舅奶奶”,登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而蒋介石自己,则是与妻子宋美龄一起,专门去机场迎接。
蒋经国和蒋介石
很快,一架飞机降落在了台湾的机场上。蒋妙云在蒋经国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出了机舱。这一刻,她创造了历史:她成为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以正常渠道前往台湾的人。
这之后,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也再次柳暗花明。1965年,台湾的特使曹聚仁来到中国大陆,和毛主席和周总理见了面。毛主席表达了自己希望蒋介石回来的意思,并且写下诗句:“我今寻老友,把手话心扉。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
毛主席
蒋介石在看到诗句后,也表达了自己的回归诚意,并且提出了自己开启和平谈判的6个条件,其中的第一条,提出了他自己想来大陆定居的意思;而第四条,则是希望台湾的部队并入大陆编制。大陆方面也很快做出回应,全部答应了6个条件。只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次机会最终被遗憾地错过了。
蒋妙云老人的故事,再次证明了一点:祖国大陆和台湾人民的血脉是相连的,是任何物理距离和人为障碍都无法阻隔的。如今,党中央仍然为台湾的和平统一做着不懈的努力。虽然在美国的搅局下,这条路仍然艰难而遥远,但是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