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He Was A General Under Su Yu, Reaching The Rank Of Deputy State Official, But In His Later Years He Tried His Best To Prevent Su Yu From Restoring His Reputation.

2023-10-25 01:15

1986年,原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渭汉去世。在后人为他整理遗物之时,在他的包里发现了一份请示报告,上面的内容,就是给赫赫有名的粟裕将军恢复。这份报告,已经在甘渭汉手中压了两年左右,没有上报,此事让人匪夷所思。而据一些人所说,真正对这件事情起到了阻碍作用的,其实不是甘渭汉,而是他的上级韦国清。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这位在1958年便已经赋闲的第一大将,已经在1983年去世,按说为他恢复名誉没有任何压力。而韦国清将军本身,还曾经在粟裕的手下干过,为何他会阻碍粟裕的名誉恢复工作呢?

要说清楚这些,还要先说一下韦国清将军的个人能力。

韦国清是在“百色起义”中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在各个历史阶段屡立战功。1934年,他参加过架设乌江浮桥、抢占金沙江皎平渡、奔袭通安州等战斗,表现出了极强的个人指挥能力。抗战期间,他在八路军、新四军中都有任职,并且在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峰牺牲后,顶住了压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企图,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解放战争中,韦国清在宿北、鲁南有过上佳表现,后来又参加了淮河、渡江以及福建战役,表现非常突出。他经常率部进行急行军,如同一块铁砧一样阻挡住敌人,然后再和友军配合,共同消灭他们。

让韦国清名声大噪的,是在越南。建国之后,韦国清参加“抗法援越”,以军事顾问团的身份,直接参与越南军队的指挥与训练。1953年,韦国清亲自参与指挥了奠边府战役,彻底击溃了强大的法军,为越南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战功赫赫,韦国清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1977年起,他担任了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成了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已经变得宽松起来,一些对老同志名誉的恢复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以王必成为首的一批将军,给总政治部打报告,希望可以恢复粟裕的名誉。自从1958年被拿下之后,粟裕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赋闲生活,这和他的功劳是不相符的。但是,报告往往上报到韦国清手里,就会被莫名其妙地压下来。

非但如此,韦国清还多次和宣传部门通气,不希望对粟裕进行过多的宣传。1985年,一部名叫《黄桥决战》影片在全国上映,片中展现了新四军部队在黄桥战役中消灭敌人顽固派韩德勤的一段历史。但是在片中,这次战役中站在陈毅身边的,居然不是威名赫赫的粟裕,而是一个叫“谷盈”的人。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遍查历史,我们都不会发现这个“谷盈”的名字。但是若引申一下,我们就能发现端倪:谷者粟也,盈者裕也,这个“谷盈”,不是粟裕又是何人?

那么,既然是八十年代的电影,又是我国自己拍的,为何还要对粟裕这个名字躲躲闪闪呢?后来有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片子在送总政治部审查时,主任韦国清认为粟裕的历史问题还没有解决,不适合在公开上映的影片中宣传真人形象,于是就出了这么一个叫“谷盈”的人。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其实当年,很多同志希望给粟裕恢复名誉,认为他所受到的对待是不公正的。粟裕虽然低调,但是生前也曾多次跟国家领导和几位开国元帅提出这方面的愿望,并得到了口头上的认可和许诺。然而直到八十年代,这件事情仍然没有着落。这自然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是韦国清也有其阻碍作为。往往文件到了他这里,就被卡住了。

按理说,韦国清在解放战争时是粟裕的下级,当过华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员,也曾在苏北兵团当过军事主官,对老首长应该是有感情的,为何他会阻碍对粟裕名誉的恢复呢?甚至在直接的宣传管道内,连名字都不许提?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这和1947年的7月分兵有一定关系。当时,山野和华中野战军(都是后来三野的组成部分)合并不久,韦国清担任二纵司令员。孟良崮战役险胜之后,粟裕在接到党中央的分兵建议后,并未仔细了解当时的情况,就贸然执行了这个建议。结果,接下来的几个月,野战军连战连败。当时的叶飞将军,得了个“面包”的外号;而陶勇将军,则得了一个“西瓜”的外号。这对于指挥员来讲,可以说是一种羞耻。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来自于粟裕的过于自信。在吃掉了整编74师之后,敌人也得到了教训,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非常谨慎。而解放军这里,没有及时解决战术训练的问题,战士们仍然按照原来的“野路子”在打。此消彼长之下,不吃亏才怪呢。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而韦国清将军,从这时开始对粟裕有了意见。当时,他的二纵经常被调来调去,执行危险的阻击任务,损失大,战果少,而且在兄弟部队中还显不出重要性。久而久之,韦国清与粟司令产生了隔阂。

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当时的不少著名将领,都对粟裕在这一阶段的指挥有意见。叶飞、陶勇、许世友几人,都曾经顶撞过粟裕。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也对粟裕的表现失望。粟裕自己当然也不满意,曾经致电党中央,自请降职。但是,党中央研究后决定,继续让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

到了1947年的秋天,粟裕痛定思痛,对整体战术进行了一番大的调整。野战军的整体战斗力,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部队的战绩开始回升,并且再也没有给敌人任何的机会。

他是粟裕手下大将,官至副国级,晚年却极力阻拦为粟裕恢复名誉

但是,这次调整之后,粟裕对手下的几支强军使用得更加频繁,但一些功劳较少的部队,则很难再得到重用。当时,陈、粟手下最强大队是1、4、6、9纵,因此主攻任务往往是他们的。但是,这与敌人的“嫡系”和“杂牌”之间的远近亲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粟裕在选拔人才时是比较公平,他考虑的是战役的胜算和需求,是部队的战斗力。而韦国清所指挥的二纵实力相对较弱,更适合进行长途奔袭之后打阻击战。但是这种打法,在韦国清的眼里却是“费力不讨好”。他认为自己战争年代的军功不及叶飞、许世友等人的原因,就在于粟裕的不重用。

建国后,韦国清的职务升得很快,但是和粟裕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所以在给粟裕恢复名誉的问题上,他并不热心,甚至会人为设置阻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粟裕的名誉始终无法恢复。

当然,以上的说法,是韦国清的秘书鞠开个人的看法。实际上,在为粟裕恢复名誉的问题上,即使韦国清不设置障碍,也仍然有别的阻力。否则,在韦国清1989年去世之后,粟裕将军的问题直到1994年才正式解决。这五年的时间里阻碍在哪里,我们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