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In 1935, Chen Bojun And His Elder Brother Confronted Each Other In Xikang But Did Not See Each Other. Two Years Later, Chen Bojun Regretted It

2023-06-14 15:50

就你这枪,都锈成一个铁疙瘩了,还摆弄个啥?充其量就是‘半斤铁’,扔了得了。

1928年3月的一天,一个很年轻的红军战士,看着战友手上缴获的一把锈迹斑斑的破枪,开玩笑似地说着。他一伸手,将那把枪夺了过来,拉了两下枪栓。虽然枪栓是拉动了,但是里面却传来一阵“蹭蹭”的摩擦声,还有一些红色的土沫从扳机底下掉了出来。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你看,这枪都快拉不开栓了,还能用?还有这个扳机,根本抠不动啊!

谁说不能用?等我修好了,看看你还说不说它是‘半斤铁’!

那名战友一把夺过枪,仔细地在手里把玩着。

这名说枪是“半斤铁”的人,就是红军军官教导队的队长吕赤。而那个想要修枪的人,就是副队长陈伯钧,一位后来的开国上将。此时两个人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他们的打闹和争执,其实可以看做孩子间的打闹。可谁知,因为这件事情,却引发了一场血案。

吕赤是四川人,原名吕希贤,曾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来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继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决心,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吕赤。1925年7月,吕赤考入黄埔军校四期,与后来的创建陕北红军的刘志丹、新中国开国元帅林彪、国民党的名将胡琏、张灵甫、谢晋元等人是同学。本来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也有很好的前程,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却毅然返回湖南,参加了秋收起义,后来又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而陈伯钧,也是四川人,农民家庭出身。他在1923年考入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从此积极接受新思想,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他考入了有黄埔六期之称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来因为作战勇敢而火线入党。本来他是想去参加南昌起义的,但是因为路上遭到张发奎的阻拦而迟到了,所以转而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他也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1927年12月,毛主席在宁冈龙江书院创办了军官教导队,也就是后来红军大学、延安抗大的前身。吕赤和陈伯钧因为各自的优异表现,成为了教导队的正副队长。两人既是四川老乡,又同是黄埔军校学脉的校友,加之年纪相近,有共同语言,所以相当要好。两个人互相勉励,在学习和战斗中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1928年3月,教导队攻克了湖南酃县。在打扫战场时,陈伯钧在一块泥地里意外发现了一把手枪!这是一把美制的勃朗宁手枪,在当时被称为“曲尺”,属于军队里的稀罕物。陈伯钧把这把枪洗了洗,然后拿给好友吕赤看。吕赤看着这把锈迹斑斑的手枪,嘲笑着说这不过是“半斤铁”,而陈伯钧则说,自己能把它修好。这便是本文开始的一幕。

当时的红军武器弹药匮乏,能缴获一把美制手枪简直就是撞了大运,陈伯钧哪里肯扔掉!他开始在行军、学习的间隙,找一些粗砂粒来摩擦枪的零部件来除锈。有一些实在损坏严重的零件,就从其他的废枪上找替代品。不合适的,就自己进行二次加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这把“曲尺”枪,还真让他给修好了!

在试射了几枪之后,陈伯钧非常高兴,一心想着在好友面前显摆显摆。这一天,吕赤外出执行任务回来,陈伯钧走到他面前说:“今天我让你看看,我这把破枪还是不是半斤铁。”说着,他就志得意满地拉动了枪栓。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陈伯钧在动枪的时候,忘了一个原则:枪口不能指人!此时,正好吕赤就站在枪口正对的地方。陈伯钧没有想到,枪栓和撞针之间,此时发生了粘连。随着枪栓的后拉和前移,撞针也一下子击中了枪膛内子弹的底火。结果只听“砰”的一声,这把“曲尺”枪走火了,一颗子弹正好击中了吕赤的胸膛!由于伤在了要害部位,吕赤这位前途无量的少年将军,就这样过早地离去了。

吕赤的死,让不少人将矛头对准了陈伯钧。他们大喊着“杀人偿命”,将陈伯钧绳捆索绑,押到了毛主席面前。此时的陈伯钧,其实心里比任何人都难受。自己最为亲近的战友,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在了自己的枪下。他的心头,同时压上了痛失战友和杀人者两块巨石,十分难受。

在得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毛主席说道:“大家听我说。吕赤同志,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也是个在思想上非常进步的人。但是,陈伯钧同志也不是坏人啊。这场悲剧,仅仅是因为陈伯钧玩儿枪走了火,是一场意外。陈伯钧和吕赤都是在军事上很优秀的人,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现在很缺啊。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大家一听,也都冷静了下来。但是毕竟出了人命,这件事就这样滑过去也不行,对纪律是一种伤害。此时毛主席又说道:“我觉得,这虽然是一次意外,但陈伯钧同志违反枪械使用原则,这一点是需要处罚的。我看这样,咱们做一点体罚,用打手板的方式,来处理陈伯钧。至于数字,我看就一百下吧。

于是,吕赤意外死亡一事,最后的处理方式就是打了陈伯钧一百下手板。后来陈伯钧离开了教导队,到了1团1连当起了副连长。这次死里逃生,让陈伯钧对毛主席感恩戴德。在日后的战斗中,他的表现越来越好,在五斗江、草市坳、、黄洋界以及历次反围剿等战役中,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除了战斗之外,陈伯钧还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写成文章,在根据地内部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毛主席对陈伯钧从来不吝惜溢美之词,曾经称他为“红军中的干才!”

但是,在自己的阵营内,陈伯钧总是有一种有意无意的苍凉感。他是毛主席的坚定支持者,所以在“左倾”路线盛行的时候,他的处境一度非常艰难。陈伯钧知道,这除了表面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让人不好说的原因,那就是自己的“成分”问题。

陈伯钧是农民出身,这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了他的几个哥哥身上。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陈伯钧是家中的老五,上面有4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不过后来弟弟夭折了,他就成了家里的老小。后来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陈伯钧的哥哥们全都投奔了国民党的军队。他们在陈伯钧追随共产党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激烈的反对,但是也没表示过支持。所以在陈伯钧犯错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哥哥的问题被人揪住不放,这让他非常苦恼。

除此之外,陈伯钧自己还有一个隐忧:万一以后有一天,兄弟们要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他该如何面对呢?为了革命,他可以对任何人举起枪。但要真的是见到了哥哥们,他的心里会不会有一些波动呢?他不敢想像。不过好在,他的几个哥哥都在川军任职,和中央苏区有一段距离,战场碰面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然而在1933年,四川军阀刘湘集结兵力,发动了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红军为了生存,和敌人展开了三次大战,全部取胜。6月下旬,刘湘再次集结力量,发起了第四次进攻。结果在万源地区,川军再次被红军击败。这本来是一次可喜可贺的胜利,但是对陈伯钧来说,却是喜忧参半:他的三哥,在战斗中被打死了!选择不同道路的兄弟二人,在无情的战火中天人永隔,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安排。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不过后来陈伯钧很快走出了阴影,继续作战。凭着战功,他当上了红一方面军第13师的师长。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由于“左”倾的错误路线,战场的局面日益严峻,陈伯钧再怎么英勇,也是无力回天。终于在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陈伯钧的第13师,作为中央纵队的后卫部队,负责掩护全军渡过湘江。为了挡住敌人,13师孤军奋战了一整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终于完成了掩护任务。此后陈伯钧就有了一个独特的外号,叫做“铁屁股”。

此后,红军辗转来到了四川西康地区。这是川军军阀刘文辉的地盘,而刘文辉正是陈伯钧哥哥陈国宪的顶头上司。此时,陈伯钧成了红军的前卫,如果真有敌人前来堵截,他必须要与其决一死战。此时陈伯钧最怕的,就是刘文辉派自己的哥哥出战。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当部队到达汉源地区,前方传来确切消息:前来堵截的敌人,正是陈国宪率领的一个团!陈伯钧苦恼不已,但是为了红军的生存,他只能命令战士们做好准备,随时准备攻克汉源!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就在此时,传来了让人欣慰的消息:红军准备和刘文辉展开密谈,让对方放自己过去!陈氏兄弟,暂时不用再打了!陈伯钧的心里,这才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后来,双方谈判顺利,刘文辉同意让路。此时陈伯钧的心里却突然涌现出了另一个念头:想要见哥哥一面。当年离家时,哥哥曾经想让自己当一个老老实实的教书匠,在家照顾老父亲。后来自己加入红军,大家已经十多年没见了,二哥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呢?他真的是想要看一看。

然后任务不等人,老蒋和在后方追击的薛岳也不给他这个机会,兄弟二人只能在战场上隔空互道珍重。谁知道这次错过之后,兄弟二人便成永诀。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国宪率军参加了淞沪会战,结果死在了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成了为民族的自由而献身的英灵。当初西康时的错过,成了陈氏兄弟一生的遗憾。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从此之后,陈伯钧继续忘我的工作。抗战时期,他先是出任了120师359旅的旅长,之后又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在八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陕甘宁边区活动,时而带领部队阻挡敌人的进攻,时而在案头编写战争理论和八路军历史,时而带领群众展开大生产。虽然他的战功不像陈赓、王震等人那样显赫,但也同样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中,陈伯钧进入东北,依然是边搞干部教育边打仗,在立功的同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解放后,他先是在湘西一带剿灭土匪,之后又回到教育岗位,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虽然说陈伯钧在自己的军事生涯后期,上战场的机会并不太多,但是却凭借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新路。可以说除了刘伯承元帅,陈伯钧是撰写军事理论、军事史学著作最多的高级将领之一。陈伯钧的成功,和他在教育领域的巨大贡献分不开。

1935年,陈伯钧与兄长在西康对峙却没见面,两年之后追悔莫及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陈伯钧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上将!这对于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来说,是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