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After Chen Yi Entered Lu, He Only Won One Of The Six Battles. He Waited For Xu Xiangqian Not To Come, But He Waited For Su Yu To Come.

2023-06-14 15:58

“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这话很对。我愿这次从不利转到有利,再度证实这个评价。”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1946年10月4日,陈毅元帅再给山东野战军主力八师的信中,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其中,“善于打败仗”五个字,意味深长,似乎说陈毅不会打胜仗,也似乎是说陈毅善于在败局中谋划,最终出奇制胜。具体应该作何解,恐怕只有老帅自己能说得清。

六战一胜的背后

1945年,艰苦的抗日战争结束了。毛主席明白,接下来不管是走进国民政府的议会,还是别开天地,都不会是个和平的过程。尤其是山东、苏皖一带,更是全国争胜的桥头堡。当初,这里有不少八路军、新四军的将领经营,建立了规模不小的根据地。但是要应付接下来的战斗,这种散兵游勇似的武装力量显然不行,必须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由一个人统辖全局,领导作战。

经过研究,中央做出了决定:由陈毅牵头,成立山东野战军;由粟裕牵头,成立华中野战军。两军齐头并进,一定要在华中、华东地区打一片天下出来。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这种安排,其实在陈毅元帅来讲,并非是自己的第一选择,他本来的打算是去东北。东北在日军溃败之后,被苏联红军控制了很长时间,属于一个真空地带。而华中地区的一把手饶漱石,以及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高级领导,都和陈毅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所以在毛主席安排陈毅去山东的时候,他的态度并不积极。在临行之前,还很无奈的说了一句话:“只怕回华中去没有事做,不起作用!”显然,他是怕自己被架空,控制不住地方部队。不过,主席的态度很坚决,回答说:“没事做就下围棋。只要你坐在那里就起作用!”。听到主席的回答,陈毅只能硬着头皮上。

来到山东之后,陈毅元帅发现实际的情况比自己想的还要严重。蒋介石集团为了进攻山东的各个解放区,调集了大量的精锐和重兵集团,连名声在外的整编74师都派上了阵,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要远远强于解放军。解放军的压力,空前的沉重。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而另一方面,在军队内部也出现了问题。一些久在山东的将领,并不是很乐意听命于陈毅。只有叶飞领导的一纵,由于是新四军的老班底,还算是听从指挥。但是,一纵也受到了其他部队的孤立,在兵员分配、物资分配上得不到公平待遇。这种情况,导致军队凝聚不成合力,极大地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内忧外患之下,陈毅也急于求成,贸然地发起了泗县战役,结果被桂军击败;敌人进攻淮阴、淮安地区,他也没能坚守住。一时间,山东地区的局势持续低迷,山东野战军全军上下都弥漫着一种消极情绪。按照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陈辽的说法,陈毅此时是“入鲁六战,只有泰安一胜。”

“不会打仗”的信任危机

而陈毅自己,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1946年华中分局召开作战会议,会上军区领导人公开、并且点名批评陈毅“不会打仗!”甚至陈毅自己也心灰意懒,多次表示:“我这个人不会打仗,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

与山东战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中战区。由粟裕、谭震林组成的领导集体战斗力超强,在苏北地区来了一个“七战七捷”,取得了丰硕战果,鼓舞了士气。所以一些山东野战军的将领向中央提出,要由粟裕来统一指挥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其实,了解陈毅的人都知道,说他不会打仗是有失偏颇的。当初中央红军长征,陈毅率领留守红军游击赣南,坚持了整整3年。真要是不会打仗,恐怕他早就失败了。现在他在山东的窘境,主要还是因为将帅团结的问题。还是按照陈辽的说法,此时的山东将领“对陈毅的指挥听而不从,并不买账。陈毅指挥不动,集中不起兵力。”这一点,陈毅自己非常清楚。但是,他仍在给党中央的电文中做了深刻检讨,说自己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攻打泗县;第二是指挥不够坚决没能保卫住淮阴。

很快,党中央的复电就来到了。上边并没有任何对陈毅的批评性言语,而是有另一句话:“拟派徐向前同志来鲁,负鲁南前线指挥之责!”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临阵换将,用徐向前取代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这种否定,换做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接受。陈毅拿着电报,心情十分低落。他找到参谋主任王德,又说了那句无可奈何的话:“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但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他仍然致电中央,欢迎徐向前来鲁。

谁也想不到,陈毅的境遇,甚至说整个华中、华东战局,都从这一时刻开始了一个微妙的转变。

来自主席的支持

我们将视线拉回延安。此时的毛主席,虽然对山东主将的更换意见并没有公开反对,但是心里仍然有很多顾虑。徐帅在1944年7月突发肋膜炎之后,身体就一直不好。如今虽然略有好转,但是能否承担沉重的军旅工作,还是个未知数。而当初派陈毅去山东,已经对复杂的形势有所考虑,只不过没有想到情况如此严重。如今真的撤换陈毅,会不会让情况更加复杂呢?

解放军是从当初的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武装改编而来的,游击战曾经是他们的看家法宝。可是随着战争形式的转变,游击战已经不再适合战场需要了,大兵团作战越来越成为常态。不光是陈毅,放眼全军,能够适应这种形势变化的也不过寥寥几人。此时,苛求陈毅有些不近人情。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其实,现在陈毅面临的情况,不管谁去山东,其实都要面对。大战刚刚开始,各个部队之间缺乏磨合,没有统一协作的意识。这种情况,真的能通过走马换将来改善吗?即便真是让徐向前挂帅,万一几仗打得不好,是不是又会出现和陈毅同样的窘境?到时候还要换帅吗?还有人可以换吗?

其实,陈毅是帅不是将,他的身上,有着坐镇一方所需要的两个优点:

第一点,是陈毅心胸广大,大局观好。初入山东时,老部队一纵受排挤,陈毅作为统帅,尽量克制和协调,保证了各个指挥员中间的团结。而且,对于其他人的批评,陈毅不是使用强权弹压,而是低调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不管是谁的过错,他都主动承担。虽然这似乎是有损自己的威望,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山东的指战员们心里不可能没有触动。如果陈毅真的能做到以德服人,山东的局势将会有很大改观。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第二点,是陈毅意志坚定,用人不疑。抗日战争中的黄桥战役,粟裕面对韩德勤的大军只能兵行险着,重头轻尾。一旦出现纰漏,后果不堪设想。而陈毅坚定地选择和粟裕站在一起,从来没用自己的权利干扰过手下大将的指挥。此后粟裕在战略上屡屡有新点子,但是由于资历的问题,总是不敢说话。每当此时,陈毅总是会支持粟裕,这无疑是对他无比的信任。在局势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最怕的就是将帅相疑,坐失良机。华中、华东地界上,敌我双方犬牙交错,有时候战机稍纵即逝,只有充分放权才能迅速抓住机会。如果换一个像林彪那样事无巨细都要管的大帅,可能反而误事。

当初,可以说正是因为看到了陈毅身上的这两个优点,毛主席才执意让他去山东战场的。如今,遇到挫折就改变初衷,岂不是半途而废?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那么,问题如何解决呢?毛主席经过不断地思索,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于是,在苦等二十多天之后,陈毅没有等来徐向前,反而接到了电报:前往江西省涟水县,和粟裕会师!从此之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当天,粟裕看到精神抖擞、虎虎生威的陈毅之后,大步走上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之后,谦虚的说:“军长,我来迟了。”

这就是主席的解决方法:将两大野战军合在一起,由陈毅负责总的协调工作,军事上的问题全部交给粟裕解决。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陈毅缺乏大兵团指挥经验的问题,又能让资历尚浅的粟裕有一个稳固的后盾,可谓是相得益彰。

合兵之后,陈毅心情大好,当即赋诗一首:

诱敌何妨让两淮,蒋军到此好堆埋。

运河不是鸿沟界,会见狂潮卷地来。

此后,粟裕在陈毅的支持下,致电党中央,希望能够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战斗部队,这样将会更加便于指挥。10月15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将两大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并建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谭震林为副政委。

很快,合并后的部队就迎来了自己的挑战:1946年12月中旬,陈毅和粟裕发动了宿北战役,整建制的歼灭了国民党军精锐——整编69师,其师长戴之奇自杀!这是当时解放军在华中、华东地区所取得的最大胜利,不仅提升了士气、缴获了物资,还积累了大兵团协同作战经验。

陈毅入鲁之后六战仅一胜,苦等徐向前不来,却等来了粟裕

宿北战役,同样也是陈毅的“翻身之战”。战后,他的诗人气质再次爆发,又赋诗一首:

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

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从此以后,陈毅的威望越来越高,山东的指战员们对他越来越佩服。而他对粟裕的支持也是一如既往。二人携手前进,将华东野战军打造成了解放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