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Zhu Yuanzhang Can't Let The Hero Go, But He Is The Only One Who Let Him Go. His Way Of Protecting Himself Is Always Misunderstood Now

2023-06-14 16:02

很多人提起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总会觉得此人杀伐过重。他掀起的明初四大案,将开国功臣几乎屠戮殆尽。可是这之中,有一个人却躲过了这场灾难,而且其后代也没有受到波及。这个人就是汤和,他不仅是朱元璋的发小,还是明太祖加入红巾军的领路人,更是明朝武将交权的倡导者。只不过到了近代,他的一套保身哲学被一些人刻意曲解,成了职场压榨的毒瘤。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汤和和朱元璋是发小,两人在一个村里长大,关系相当亲密。后来朱元璋因为家贫做了和尚,而汤和却在家习文练武。由此可见,汤和的家境应该比朱元璋更好。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天下乱局已成,汤和带领十几个小伙伴一起投靠了红巾军将领郭子兴。由于他作战勇敢而且擅长谋略,很快就晋升千户之职。此时,他想起了童年的玩伴朱元璋,写信邀其加入自己的队伍。朱元璋那时还在黄觉寺出家,接到了信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心里害怕。这反应很正常,以当时而论,参加红巾军就是造反,这个罪名谁担待得起?六神无主的朱元璋于是算了一卦,看看是逃亡好还是留下来好,结果卦象都不吉。朱元璋思索之后,觉得还是投奔老朋友比较稳妥。

由此看来,雄才大略的明太祖也不是个胆大包天之人,但凡有点儿别的路走他也不愿意造反。这种表现是中国百姓千百年来的共同特点。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但是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加入红巾军。最初,汤和还是他的领导。可是不久之后,朱元璋的能力就得到了充分发挥,级别很快超过了汤和。不久之后,他还成了郭子兴的干女婿,前途一片宽广。可是反观汤和,这段时间的表现却是不温不火。

放在一般人,我介绍来的人成了自己的领导,心中都会有些许不平。可是汤和却没有,他知道乱世之中,朋友要互相帮衬,不管谁得了势都是自己的的助力。再说朱元璋的能力摆在那里,所以他也没有什么怨言。同时他还积极的配合领导,谨慎的听从朱元璋的命令,给那些心中不服的人做出表率。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汤和的高风亮节,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在打下滁州之后,朱元璋成了一方领导,此后便刻意的给汤和机会。而汤和的表现,也说明他不是一个难堪大任的酒囊饭袋。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汤和随军攻打太平,缴获甚重。并在重伤之后,和其他将领共同擒获元将陈野先;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汤和又和徐达一起,攻取镇江,并且晋升统军元帅。此后汤和驻守常州,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独自面对张士诚的攻防战。

至正十六年后,朱元璋听取了刘伯温的建议,将进攻重点放在了北汉陈友谅的身上,对南方的张士诚暂时不予理会。但是你不打他,也要防着他来打你,此时汤和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他驻守的常州直接面对张士诚的进攻,一旦有失,朱元璋的整个战略部署就会被打乱。严重的话,整个军事集团都有覆灭的危险。另外,由于战略重点不放在南方,所以汤和的战略物资和兵员补充都是问题。面对诸多的不利条件,汤和仍然在常州干得风生水起,多次击败张士诚的进攻,甚至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消灭了张士诚的水军部队!此后在平定江南的战斗中,汤和招降了大海盗方国珍,积累了丰富的水战经验。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在大明朝建国后,汤和继续在西北和漠北与元朝残余势力作战,多次取得胜利,缴获甚重。只不过与同一时期的冯胜、李文忠、傅友德相比,汤和的军功有所不及,并且还在今天山西高阳附近的断头山吃了败仗、由此可见,他和顶级军事家还有差距。洪武十一年,汤和因功被封为信国公。

此时的汤和功成名就,开始为日后做打算了。汤和是读过书的人,他知道自古以来,君主最担心的就是武将叛乱。在消灭共同的敌人之后,武将急流勇退才是保命根本。在洪武二十一年,明朝内外的战争基本结束,汤和于是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此时也正想让这帮功臣宿将交回兵权,之时还未公开表示。汤和的举动,正好迎合了他的内心。于是朱元璋下令,在家乡凤阳给汤和建房,同时收回他的兵权,准其回家养老。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汤和的告老还乡和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不一样。宋朝时,国家经济繁荣,宋太祖在遣散功臣时,给予了很高的物质奖励,相当于用金钱去交换兵权。可是明朝此时,经历了金、元两朝的经济破坏和江南的互相攻伐,国家经济受到重创,汤和此时再和朱元璋提要钱,显然是给这个发小出难题。所以,他的选择是自己什么都不要,有个地方能过日子就行。

这种只知付出、不求索取的态度,再次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许,这正是他需要的群臣表率。很可惜的是,明朝的其他将领并没有汤和的高风亮节,他们继续痴迷于手中的权利,最后终于酿成了明初四大案中的“蓝玉案”。这是后话。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就在汤和请辞后不久,朱元璋又下旨让他起复。原因就是此时明朝的沿海,倭寇、海盗频频骚扰,而明朝的水站专家非汤和莫属。于是汤和再次回到南方,巡视大明海防,并且在江浙一带筑城防御。从这方面来看,汤和应该算是明朝抗倭最早的名将。

回朝之后,汤和正式向皇帝辞行。朱元璋重赏之后,叮嘱汤和每年都要回来相聚。几年后,汤染病,竟至不能说话。朱元璋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汤和回乡这几年,朝中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蓝玉为首的一干武将嚣张跋扈,渐渐让皇帝无法忍受,于是发动了屠戮甚重的蓝玉案,朝中武将被残杀殆尽。可是汤和却安然无恙,儿孙也没有受到牵连。后来他的后代一度在明成祖靖难时失去了爵位,但是在弘治年间,汤和的子孙汤赵宗被任命为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后又加封灵璧侯,这个爵位一直被世袭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放不过功臣却唯独放过他,他的保身方式现在总被曲解

后世很多人对汤和的保命之道有研究,有人说他能活着是得益于与明太祖小时候的感情,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杀人太多心中有愧。其实都不是,汤和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主要是因为他不和朱元璋争任何东西。他在红巾军时不与朱元璋争位置,在退休时不和朱元璋争待遇,是一个只谈付出、不讲回报的人。历史上如他一样的人,结局都不错。朱元璋对这样的汤和,当然会投桃报李,给他一个好的归宿,让他成为万世楷模。

汤和的高风亮节,特别对很多现代企业主的胃口。甚至他的保命哲学,也被曲解成了一个职场压榨的理由。很多企业的老板只和员工讲奉献、讲付出,却闭口不提回报。殊不知,汤和的作法仅仅是个个例,是特定历史原因造成的,完全无法推而广之。时代发展到今天,如果人人都不知道争取,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