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无疑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所谓辞旧迎新,春节象征着旧的结束,新的开始。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在古代,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程度,比今天还要更上层楼。人们在这一天举国同庆,就连皇帝也往往走出深宫,和百姓同乐。
既然是隆重的节日,就必然会对应着新奇的风俗,这是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古代的朝代更迭,不但没有让春节的文化削减,反而每一个朝代,都会在上一个朝代的基础上,演化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节日仪式。从商周到明清,莫不如此。
商朝的祭祀
商朝是历史上一个非常蒙昧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四季的概念还不是很分明,每一个部落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纪年方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个特殊的日子,被人们用来祭祀鬼神,祈祷第二年能少病少灾,五谷丰登。所以祭祀,应该算是历史上最早的“春节”民俗了。
周朝的祭祖和除夕
到了周朝,各国的历法仍然没有完全统一,但是祭祀的对象,却慢慢地从鬼神改为了祖先。而到了战国时期,更是有了“除夕”的概念。《吕氏春秋·秋冬纪》便有记载:“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称傩。”一年的一元复始,从此开始。
汉朝:换桃符,贴门神
经过秦朝的短暂统一后,汉朝得了天下。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正式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发明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比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迄,设桃梗郁儡韦茭。”这便是换桃符的由来;而《汉书·广川王去疾传》中记载:“殿门画成庆,短衣大祷长剑。”,这也被认为是最早的门神。与此同时,各项的国家庆典和祭祀仪式也越来越完整。到了此时,“春节”作为一个节日,才算是正式成型。但他仍然是国家祭奠为主的节日,热闹的程度并不很高。
晋朝:吃五辛盘
晋朝是历史上非常尴尬的一个时代,是中原王朝的一个低潮期。不过,这也不耽误春节民俗的发展。由于此时氏族已经成了社会顶层,吃喝玩乐之风盛行。于是,便有了在立春吃“五辛盘”的风俗。据周处《风土记》记载:“元日造五辛盘。”《荆楚岁时记》中也曾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喝酒吃菜,晋朝的风俗可谓实惠。
那么何为五辛呢?其实就是五种味道很冲的食物。《风土记》的注解就解释道:“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正好春天将至,吃一些辛辣的食物,有助于身体的生发。
隋朝、唐朝:守岁、放爆竹、饰梅花妆
隋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封建史的高峰,自然在民俗的发展上,也是一个高峰。几乎所有今天大型传统节日,起源都能追到隋唐。尤其是大唐,气势磅礴、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更兼和外国文化融合交流,于是春节的习俗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原本祭祀祈福的节日,变成了娱乐活人的节日。
守岁,是今天重要的民俗。最早,正式起源于隋唐皇宫。比如唐朝诗人沈佺期在《守岁应制》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振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诗人李商隐也在《隋宫守岁》诗中描述了宫廷守岁的盛况:“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可见当时,守岁的隆重。
放爆竹,虽然现在并不时兴了,但在古代却是最重要的节庆内容。隋唐时期,火药已经被发明了出来,于是在民间就有人想着用火药来辟邪了。相传一个叫李畋的人,首先把火药填入竹筒,再接入引线。点燃后声音宏大,药香四溢。这正是最早的爆竹。所以李畋也被尊称为鞭炮烟花的“祖师爷”。
饰梅花妆,就是妇女在自己的脸上画各式图案。脸妆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正所谓“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今天的化妆风俗,应该是从这里继承下来的。
宋朝:贴春联、教坊乐
宋朝是中国国代的经济和科技高峰,在文化上虽然有所收敛,但灵性十足。不拘一格的宋词,比气势磅礴的唐诗更能深入人心。在民俗方面,宋朝当然会有更多的发展。
贴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蜀后主孟昶时期。宋朝黄休复的《茆亭客话》中记载:“先是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绘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勋府桃符,亲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可见那时候,春联这种庆祝形式便已经出现了。
教坊乐,就是宋代教坊歌女在朝会上的乐舞。教坊歌女原属于宫廷,每逢大的节庆,朝廷必然会让她们演奏乐舞取乐。后来民间也有了私养歌女之风,所以一到春节,官私歌女竞相吹拉弹唱,各占胜场,正是老百姓一年一度的盛会。南宋绍兴年间,专门让临安的府衙招募歌女。在大朝会和节庆之时,她们的歌舞,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如今的春晚,应该也是以此为蓝本的。
明朝:飞帖、鞭春牛
明朝是汉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虽然由于中央集权严重,造成了很大的文化内敛,但民俗却仍然在持续发展。
所谓飞帖,就是当年贺卡的前身。明朝人往来太密,拜年往往不进府门,送上名片就当见面了。由于有时候连面都见不到,所以这种名片便叫做“飞帖”。而且全国各地贺岁皆是如此,所以一到年底,纸店总会赚到大笔金钱。明朝文徵明《拜年》诗中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鞭春牛,是一种独特的仪式。开始的时候,村民会把木质“春牛”披上红绸、 挂上红花,抬着从祠堂出发。一路上旌旗招展,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巡游到田间。之后,村民会将“春牛”摆上祭坛。祭拜春神后,村民手执柳条鞭打春牛,同时唱:“迎来芒神,鞭打春牛,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四打六畜兴旺、五打万事大吉、六打天下太平。”用这种方式来祈祷未来一年的五谷丰登。
古时候,百姓过春节的风俗和活动,虽然与我们今天有很大不同,但其实却是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通过春节,让祖先与后世子孙穿越时空,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新春到来,祝您阖家团圆,幸福安康。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情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