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战争大片《八佰》在全国各地热映,成为了疫情之后第一个爆点影片。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阶段,88师二五四团第一营殊死守卫四行仓库的故事。影片用震撼的画面和悲壮的叙事,掀起了国人一波新的爱国热情高潮。虽然由于编剧和剪辑的原因,整部影片并不算是完全成功,但是一些细节,还是能体现出制作者的细致用心。
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第一场战争戏完结之后,整个上海的租界区人民纷纷给守卫仓库的勇士捐赠物资。由唐艺昕饰演的童子军杨慧敏,就曾经用大喇叭喊道:“仓库急需药物、食物、饮用水、光饼等物资”。其中,光饼是一个被特意提及的东西。那这个光饼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故事?在影片这里又表现了什么精神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光饼,顾名思义是一种饼,其发源地在中国福建一带。福州人每逢祭祀祖先、清明扫墓之时,总会以"光饼"作为祭品。光饼的制作很简单,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然后在炊具中烘制而成。它直径约6厘米,中间带有穿孔,方便携带,而且吃起来香脆可口。光饼在福州市还有另一种制作方法,把调料中的盐改成糖,然后个子加大一倍。这种甜口的光饼一般被称为"征东饼"。无论光饼还是征东饼,都有着不易变质,耐饥扛饿的特性,非常适合用作军粮。
当然,这种面食非常普通,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食品。但是为什么只有福建的叫做"光饼"或者"征东饼"呢?其实这个名字,与大明军神戚继光入闽抗倭的故事有关。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拉开了横屿岛、牛田、林墩三场大战的序幕。可是天公不作美,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火做饭。而且,倭寇移动迅速,戚继光兵贵神速,也往往没有埋锅造饭的时间。为此,当地百姓纷纷自告奋勇,为戚家军制作干粮。其中一位老农夫,他用自家制作干粮的经验,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有孔、外面沾满芝麻的咸饼作军粮,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可随时充饥。戚继光觉得这种食品非常方便,便下令火头军照此烤制。不久,戚家军完成抗倭任务,临撤离福建时,把军中剩下的饼送给贫苦百姓充饥,于是百姓便称此饼为"继光饼",后来又简化成为“光饼”。
此后为了纪念戚继光,福建人民还创作了一种叫做“光饼舞”的叙事舞蹈,它很好的体现了光饼的制作过程及形成原因,很具节奏感。后来这种舞蹈还通过民俗搜集学者的整理,被收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
可见,小小的一个光饼,其中却包含了军人抗倭保民的理想,以及百姓拥护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八佰》中,上海百姓用这种的食品支援自己的部队,其中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影片的编剧可以注意到这种小细节,可见其细致的用心。
为国产电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