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Qin Shihuang Made A Good Layout For The World, But He Was Overconfident And Eventually Failed

2023-06-14 16:04

关于秦始皇的继承人问题,是一个历史谜案。在这个问题上,嬴政的态度非常暧昧隐晦,很不明朗。正是他的这种态度,才导致了沙丘政变,秦国的国运急转直下,导致自己二世而亡。而这其中,有很多细节值得寻味,再加上后世史家的演绎和解读,到如今更是一团乱麻。我们还是一步步抽丝剥茧,用合理的想象来填补一下空白,寻找一个可能存在的历史真相。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秦始皇塑像

扶苏外放

首先说,作为故事的主角之一,扶苏作为秦始皇的儿子,可以肯定在治国理念上和秦始皇的步调并不一致。据《史记》所载,秦始皇派去寻找仙药的侯生和卢生,觉得秦始皇的刑罚太严苛,自己是否得到仙药,可能都是个死(《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而且秦始皇私德不行,仙药恐怕是求不得的(同出,“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所以拿着秦始皇给的钱跑了。

秦始皇于是大怒,认为二人常年寻仙没有结果,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资财,现在还敢诽谤自己,简直罪该万死。于是他让御史问案,被询问的人互相牵扯,以至于最后"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下令坑杀他们于咸阳。而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则在这个敏感的时刻顶撞了父亲,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秦始皇很生气,让他去北方蒙恬处当监军。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公子扶苏

这一段的一些细节值得注意。公子扶苏的一句“诸生皆诵法孔子”,道出了这帮被坑杀的书生到底是什么成分。我的理解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术士说”,而觉得确实是儒生。可能这帮人和侯生和卢生有一定关系,但是既然是“诵法孔子”,那就应该是儒生。另外,秦始皇是否就一定是法家的铁腕独裁者,这句也能给出否定答案。如果秦始皇真是对法家之外的一切思想都采取打压态度,以他的铁石心肠,扶苏的一句“诸生皆诵法孔子”岂不就成了让父亲对他们下手的理由?那还能算是“谏阻”吗?所以我觉得,秦始皇的坑儒,只是单纯对术士骗他的报复行为,和文化清洗并不一样。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扶苏的个人倾向,那就是同情儒生,对父亲的严苛法令很不以为然。甚至说,他很可能就是一个儒生,至少已经儒生化了。而且我们还可以推论出,扶苏肯定是深受父亲的宠爱,因为《史记》中也提到,秦始皇“以为自古莫及己。……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么一个别人刚愎自用的人,扶苏居然敢直言上谏,如果不是脑子发热的话,就一定是有把握父亲不会太重的惩罚自己。当然我觉得前者可能性很小,因为没有在《史记》中看到扶苏就别的事谏阻秦始皇的记录。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秦始皇坑儒

最后,本段文字的最后一句更有蹊跷。“始皇怒”,到底是因为什么发怒?仅仅是儿子当众顶撞自己吗?很可能不是,如果秦始皇真的如此小肚鸡肠的话,扶苏也未必有胆量顶撞于他。秦始皇真正生气的并不是扶苏的顶撞,而是扶苏背后的儒家书生集团的猖獗!这帮人天天围着扶苏,非议自己,到了这时候竟然撺掇扶苏阻止自己行使权力,那不就是公然对抗自己吗?而他此时对扶苏的态度,更多的是失望,我祖龙的儿子,竟然如此容易受别人的挑唆和利用,公然在朝堂上挑战自己的权威,这岂不是傻了?日后的天下,这个傻儿子能担待得住吗?

其实纵观中国封建统治历史,凡是稳定的国家统治,都是通过两代领导人实行相反的统治政策来实现的。前代统治者严苛,先把天下人的神经拉紧,让他们不敢违法乱纪。但是时间一长,百姓不堪重负,必然心有怨念。此时,第二代统治者登场,用相对柔和的统治方法,轻徭薄赋,人民在此时得到休养生息,自然会对他和朝廷感恩戴德。但仁柔的统治时间一长,又会让人生出懈怠之心,同时法律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这时,第三代再反其道而行之,行苛峻之法……。这样,每一代统治者都通过反向统治政策,对前一代留下的弊端进行校正,这样,才会让国家的统治在曲折的矫枉过正中接近中道。如果不如此,则会造成封建统治弊端被一代一代的持续放大,最终便不可收拾了。这种统治的典范,就是清朝的康雍乾三代。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大秦咸阳宫

秦始皇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而且手边《吕氏春秋》等历史、社会专著不少,更有法家的权谋加身,他未必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宽仁的扶苏是自己最好替代者。但是要命的是扶苏天资不够,不懂变通,容易被人利用。这样的人,如果没有更加严格的锤炼,根本无法承受大秦的江山。正因为如此,他才把扶苏安排到老贵族蒙恬身边,让他成为30万精锐长城兵团的最高指挥官,在军旅中磨练自己,尽快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同时,让他远离政治中心,专心培养自己的势力,也可以让他在日后可以有实力问鼎天下。

同时秦始皇为了保证儿子日后的正常统治,也在悄悄的替换政府核心。在他统治的后期,天下的征伐已经基本停止,于是他重点提拔蒙氏兄弟,让秦地老贵族接手国家统治。蒙恬在外统30万雄兵,既保卫国家,更对客卿们形成压力;蒙毅则深受始皇信任,出外与其同车而乘,入则近身相随,荣耀无比。蒙家三代事秦,比后来加入的李斯更有根基。让扶苏、蒙恬、蒙毅三人的铁三角制约行政刚猛的李斯,保证怀柔政策的实行,正是秦始皇布下的一步好棋。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影视剧中的蒙恬

当然,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秦始皇也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就是在自己还健康之时,没有立太子。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史记》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有人说是秦始皇忌讳谈“死”,也有人说是他受了母亲赵姬的刺激,但这些说法都没有过硬的资料来支持。也有可能,他一直渴望自己长生不老,再加上春秋不高,身体健康,所以一开始没有认为立太子是非常紧急的事情。等到侯生和卢生逃跑之后,扶苏突然怼了自己,让秦始皇不可能在此时封他为太子。如果他在此时能想到自己只有两年的寿命了,想来会用别的方法来处理此事。

但是秦始皇千算万算,没有想到自己会那么快走到人生尽头!自己所有的精选布局,全部因为这一变数被清零。他们老秦人辛辛苦苦几百年换来的统一,仅仅维持了两代就走向了终结。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秦始皇画像

离奇的沙丘政变

另外,秦始皇是否有过立别人为太子的想法呢?我们可以通过沙丘政变的始末来分析一下。

《史记》上关于沙丘政变的前后,有如下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里可以看出,胡亥此次跟随,并不是秦始皇要带他,而是他请求跟随的!从秦始皇此次出巡的饱满行程可以看出,此时的秦始皇身体仍然很健康,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死,那作为一个父亲,平日讨人喜欢的老儿子想跟着自己出去玩玩,当然没有理由拒绝。所以,这并不能成为秦始皇想立胡亥的证据。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影视剧中的胡亥

后来,秦始皇“病益甚”,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让公子扶苏回来“与丧会咸阳而葬。”,也就是说让他赶紧回来,但是没有写明是否让其继位。其实,我认为秦始皇这里确实不需要写明,扶苏是长子,手握30万精兵,不管从继承关系上还是实力上看,扶苏都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要知道秦国总共只有80万左右的常备军,其中50万和赵佗一起在南越征战,除了扶苏手中的长城军团,秦国其他的王子手中没有常备军,正常情况下绝对无法和扶苏抗衡。如果真的秦始皇另有选择,此时更应该明确继承人姓名,并且防范扶苏,断不会一句别的交代都没有就让扶苏回朝!

秦始皇为天下做好布局,但是过度自信,最终功败垂成

秦兵马俑

而秦始皇死后,李斯的态度也非常暧昧。首先是所谓的“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此时除了扶苏,还有谁的实力可以导致天下有变!所以李斯现在防范的,肯定就是扶苏。但是他作为一个从魏国来的客卿,虽然身居相位,但是在秦国的地位比起蒙氏家族等传统贵族来讲,仍然无法相提并论,于是在赵高的提议下,他三言两语就被说动,参加沙丘政变,成为了赵高、胡亥的帮凶。而扶苏显然也在两年的军旅生活中毫无长进,见到一纸诏书就轻易自尽,为自己和大秦帝国都留下了千古遗恨!

总结

虽然这段往事已经远去,但带给人们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很多人至今仍在讨论,如果扶苏不死,秦朝是否会长治久安。虽然历史不相信假设,但是这种讨论也并非没有意义。在秦朝之后,接替统治的西汉便接替了扶苏的位置,用轻徭薄赋的黄老统治让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了生机,并给这个民族冠以自己的名字。秦始皇泉下有知,看着自己的政治设想被别人实现,不知是应该高兴还是悲哀。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