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8-1898, Beiyang Navy’s Artillery Shells Were Mixed With Sand, And Armor-piercing Shells Were Silent. Is This All Caused By Corruption?

2023-06-14 15:45

他**的,老子的炮弹打不响,打不响啊!

一名身着“勇”字号坎的清朝水兵,举着一枚炮弹,跪在那里大声哭号。几乎与此同时,一枚日本海军的炮弹打在了他的附近。随着一股硝烟,这名水兵,和他手里的炮弹,一起灰飞烟灭了。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这是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之中,一个著名的桥段。观众一边为了这名水兵而流泪,一边痛恨清朝的腐败。如果不是他们,强大的北洋水师不至于输在弹药上。

这部片子里,还不只这一个憋气的镜头。什么炮弹里掺沙子、穿甲弹打入敌舰船体不爆炸之类的场面也比比皆是。尤其是定远号击穿敌舰松岛号弹药库的那一枚,如果炸了,松岛必沉!而这场海战以及甲午战争的结果,可能就会因此而改变。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但是,随着历史的研究,一些真相浮出水面。有可能这些炮弹,并不是贪腐的结果。真正的原因,隐藏的更深。

北洋水师的炮弹是哪儿来的

北洋水师的炮弹来源,主要是三个地方:首先是从国外购买,这是早期最为主要的途径,买来的炮弹,也是最可靠的;其次,就是来自于李鸿章自己创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后期的主要来源途径;最后,便是有个别批次,来自安庆军械所。

有人说,不管是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还是安庆军械所,给北洋水师生产的都是劣质炮弹。那些打不响的“沙子”弹,还有穿甲弹,都属于这种劣质炮弹。之所以劣质,是因为李鸿章贪了银子,压低了生产成本所致。但是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在清朝末年,随着太平天国的平定,大量的湘军遭到裁撤。但是,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却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日后清朝最主要的国防力量。这之后,李鸿章截留全国的海军经费,为自己打造的北洋水师,也属于淮军序列。

淮军和北洋水师,被李鸿章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也绝不会拿北洋水师开玩笑。虽然他绝对算不上干净,但是在北洋水师的身上,该花的钱他还是不吝惜的。虽然后来,海军经费被修了颐和园,但是在弹药上,李鸿章是绝不敢造次的。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就是李鸿章开办的;而安庆军械所,则是曾国藩开办的,和李鸿章关系也不一般。李鸿章就是再穷,也不会让自己的两个兵工厂,给自己的北洋水师提供劣质炮弹!

如此其实就说明了一个很无奈的真相:北洋水师所用的炮弹是合格的!以当时兵工厂的能力,也就只能生产这些东西了。

那么,掺沙子的炮弹,和打不响的穿甲弹,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种炮弹:实心弹、穿甲弹和开花弹

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主要就是三种:实心弹、穿甲弹和开花弹。实心弹,其实就是掺沙子的炮弹,穿甲弹一会儿再说,而开花弹,就是最普通意义上打上去就会爆炸的普通炮弹。

三种炮弹里,技术含量最高的是穿甲弹。这种炮弹具备很强的穿甲能力,是攻击大型铁甲舰最好的武器。这种炮弹没有引信,需要弹体在穿破敌舰装甲时产生足够的热量,进而引燃弹体内的炸药,在敌舰内部爆炸。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这种炮弹,当时的中国是无法生产的,全部依赖进口。北洋水师装备的,就是阿姆斯特朗式穿甲弹。

技术含量第二高的,是开花弹。这种炮弹其实早在1863年,安庆军械所就已经开始生产了,技术也算是比较成熟。如果是正常的海战,开花弹应该是一种主力炮弹。中国的几个兵工厂可以生产开花弹,但是却生产不了炸药。他们的开花弹,大部分是以黑火药填充的。所以在威力上来讲,确实是让人难以满意。

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实心弹。实心弹其实是旧日海战的“遗产”,其本身并不携带弹药,打出去之后,纯粹靠自身的动能击伤对方的船体,然后导致对方船体进水,最后沉没。为了追求质量和性价比的平衡,往往就是一个大铁壳,里边灌上足量的沙子。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这种实心弹,其实在当时并不是作为主要战斗用但要使用的,主要当做训练弹。但是如果打在要害部位,也能造成一定的伤害。北洋水师的经费被占用之后,装备不起那么多的开花弹和穿甲弹,所以只能用实心弹凑数。

海战迷思:为何北洋水师会吃炮弹的亏

大东沟海战开战之前,其实李鸿章并不想和日军作战。李鸿章是明白人,他知道,在海军经费被大量占用、根本无钱更换装备的情况下,北洋水师的战舰已经落后了日本军舰整整一代!用这样的海军作战,想赢只能靠侥幸。所以,李鸿章的策略,从一开始就是骚扰为主,战斗为辅。说白了,就是想尽办法避战。

其实,李鸿章真的是将日本海军想厉害了。日本军舰轻快,航速高,但是却也存在火力偏弱、生存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放手一搏,北洋水师未必一定输。就连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都曾经说,日本就怕北洋水师主动出击,骚扰日本列岛。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但是,在李鸿章的避战策略之下,北洋水师成了真正的“缩头乌龟”,处处挨打,处处被动。到了最后,李鸿章也意识到,躲恐怕是躲不过去的。

既然要打,那就必须弄点儿好东西了。所以在北洋水师的舰艇上,李鸿章将几乎所有的开花弹和穿甲弹都用上了。这些炮弹,都是在朝廷截留海军经费之前购买自外国的,所以质量上还是有保证的。但是,这些炮弹存量实在太少,最后只能是用大量的实心弹去充数。

那么,炮弹的数量,到底少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作为水师主力的定远、镇远两舰,其8门305毫米主炮,只有开花弹217发,平均每门炮27发!除此之外,还有数量更少的穿甲弹。至于实心弹,数量倒是足够,只可惜基本无用。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但其实就算如此,北洋水师仍然可以依仗自己巨炮的优势,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可是谁能想到,昂贵而稳定的穿甲弹,最终会成为北洋水师失败的关键。

大东沟海战当天,海战总共持续了5个多小时。不用说,开花弹肯定是最先耗尽了。而昂贵又稀少的穿甲弹,只能留着到关键时刻再用。所以大部分时间,北洋水师都是使用实心弹作战,也就是灌沙子的炮弹。这并非是炮弹质量低下,而是这种炮弹它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等到战斗后期,中日双方都已经开始精疲力尽之后,北洋水师开始使用穿甲弹。这本来是应该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生力军,可没想到却搞成了乌龙。炮弹发射出去之后,确实穿透了日舰的船体,但是穿进去根本不爆炸!这不由得不让人怀疑,炮弹是劣质货。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其实,这根本不是炮弹的问题,而是日军舰船的问题。日本军舰,普遍追求高速度,而他们当时的引擎技术,并不比中国军舰来得好。那么,就只能在装甲上做文章。日舰普遍没有像定远、镇远那样的厚重装甲,相反,他们舰艇的装甲薄得令人发指,能在海上正常航行,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当穿甲弹遇到薄装甲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弹体在穿透船体的同时,累计不到足够引燃炸药的热量,因此炮弹即使穿进去也炸不了。也就是说,北洋水师的穿甲弹,根本没有找到合适的对手,结果就成了废物。

生力军不行了,那么自然战斗力也就归零了。当邓世昌驾驶着“致远”舰向敌舰冲过去的时候,北洋水师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如果早知道穿甲弹不管用,在战斗开始时尽量保留开花弹,那么有可能海战的结局就会不一样。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为炮弹正名

事实证明,北洋水师的失败,其实并不仅仅是炮弹问题那么简单。如果真的计较起来,他们的炮弹都没有问题,只是使用上有问题。即使抛开其他导致败仗的原因不谈,北洋水师的指挥官只知己而不知彼,不了解日本海军的真实情况,使用了错误的武器,这才是失败的关键。

当然,即使这次的海战北洋水师赢了,也不过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早就被慈禧太后和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官员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收拾他们是早晚的事。这种内斗,对国家的伤害是巨大的。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穿甲弹不响,这都是贪腐惹的祸?

而反观日本,则是上下一心,铁板一块,愈挫愈奋。加上他们日渐成熟的军事教育体系和工业体系,全面碾压清朝是早晚的事。北洋水师将帅的失误,不过是将这个历史的时钟往前调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