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已得到情报,日军将在北平、张家口和包头方向集结。他们一旦发起进攻,将对苏联后方造成破坏。我方希望,八路军可以破坏上述地区的交通线,以缓解我方的压力。另外,能不能再抽调若干旅或团,在长城附近集结,以牵制日军。”
1941年7月,延安的窑洞中,毛主席拿着这样一封电报,无奈地摇了摇头。显然,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一封电报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对苏联展开了全线进攻,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当时由于苏联最高统帅部对敌人的进攻时间、方向都判断有误,所以战端一开,苏联方面便接连失利。
正当斯大林为对付德国而费心费力的时候,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也开始频繁动作。他们不仅将总兵力增加到20个师、70万人,还举行了一个代号为“关东演”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远东地区,一时战云密布!
若是在平时,苏联对日军的动作不会有任何的慌张。双方已经在1939的诺门坎战役中交过手了,苏联的朱可夫元帅指挥军队,给予了对手摧枯拉朽似的歼灭。可是现在,一个德国已经如此凶猛,再加上一个日本,苏联的压力就更大了。
斯大林紧急约见了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除发动全国的苏维埃武装力量之外,还要立即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组织全世界的共产党武装,一起来保卫苏联! 季米特洛夫还提出了口号:“只有保证苏联的胜利,各国人民才有可能争取自由!”
当时的世界上,除了苏联,规模最大的共产党武装,就是中国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了。所以,斯大林便很快致电毛主席,希望八路军可以援助苏联,去远东地区牵制日军。
对于苏联的境遇,毛主席和党中央是非常关切和同情的。在苏德开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表了《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其中指出,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不仅是反对苏联的,也是反对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的!”。而当前世界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为反对法西斯而斗争,为保卫苏联、为保卫中国、为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
但是对斯大林的这个请求,毛主席却是十分为难的。从情感上和关系上看,毛主席都应该出手帮忙。但是,这也要看自身的条件。此时,皖南事变刚刚结束不久,新四军还在重建阶段,想要奔袭华北,不但自身条件不允许,蒋介石也不会答应。而八路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也远远算不上强大,无法去华北牵制日军。事实上,各路日军正巴不得八路军离开根据地,和他们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决。如果真是那样,不但刚刚积攒起来的革命力量将面临失败,对苏联的战事也是毫无益处。
经过了一天的思考,毛主席做出了决定。他分别给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重庆的周恩来和新四军的政委刘少奇三人发了电报,其中说道:“日苏战争极有可能爆发!一旦战争爆发,敌为肃清后方计,将会在华北加强镇压!我军要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我军还须准备好配合苏军作战。中苏站在同一战线上,成败与共,休戚相关,所以他们的战争,我们一定要配合。但此种配合,是战略的配合,是长期的配合,而不是战役的配合与一时的配合!”
“要认清一个实际,如果日本真的进攻苏联,我们在军事上的配合,作用恐怕不是很大。我军各种条件均弱,大动必伤元气。假如我们不顾一切牺牲来动作,可能让我们自己被打垮!到时候根据地,也不能长期坚守。那对一方面都是不利的。我们的方针,还是熬时间,进行长期斗争。所以一旦日苏开战,我们即刻加紧侦察和破坏交通,借以牵制敌人,在现在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
而后来,日军没有在远东地区发动战争,苏联也没有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我八路军、新四军也得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一边发展一边打击敌人。
第二封电报
苏德战争的形势,开始慢慢进入胶着。1941年8、9月间,苏联取得了几个战役的胜利,暂时缓解了压力。而希特勒则恼羞成怒,集结力量对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而此时,又有情报传来:日军再次集结,似乎又有在远东发动进攻的意图!
此时的斯大林仍然十分敏感,日本关东军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于是在1941年11月12日,斯大林第二次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希望可以派出一部分兵力,向长城内外发展。后来,“长城内外发展”变成了“向日寇进攻”,渐渐有些离谱了。
由于第一次求援无果,斯大林此时通过各个方面,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施压!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在会议上提出:“不能一边指望苏联胜利,一边却又不积极开展军事行动。”而王明也借题发挥,喊出口号:“即使把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打光了,也要保卫苏联!”
面对压力,毛主席态度坚定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现在八路军、新四军的力量还不强,1942年,我军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积蓄力量,恢复元气,巩固内部,而不是直接出兵援助苏联。如果现在贸然出击,不但帮不了苏联,我们自己也将遭受严重的损失。对世界的反法西斯事业,有害而无益!”
最后,这场争论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结束。日本的大部分力量,开始向太平洋方向倾斜,远东地区暂告安全!
第三封电报
时间来到1942年5月。此时,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夏季攻势,在战场上又取得了一定的优势。斯大林的心,不知不觉又揪了起来。正在此时,又有消息传来:“日军向中苏边境秘密集结!目的不明!”。于是,斯大林第三次致电毛主席,要求“八路军在日苏战争发生时,派一部分正规军开赴南满地区,策应苏军,牵制日军”。
在其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斯大林频繁地要求中共中央采取军事行动,主动袭击日军。由于前两次求援的不顺利,苏联派出共产国际联络员弗拉季米洛夫前往延安,督促中共中央的军事调动。
此时,毛主席再次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定力。他明确表示:一旦苏日开战,中共自然会配合苏军作战。但是这种配合,肯定不是那种孤注一掷的决战!1942年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已经让解放区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破坏。我们现在的困难,是别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任务,只能是积蓄力量,养精蓄锐。这个时候,要求八路军去和日寇硬拼是不切实际的。真要是盲目行动伤了元气,于中苏方面皆不利。
最终在毛主席的坚持下,八路军和新四军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动作,革命力量得以保全。而日军也是虚晃一枪,最后也没有进攻苏联。
第四、第五封电报
1942年7月,苏德战场上又起了变化。德国法西斯集结150万兵力,向苏联重镇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战役开始之初,德军在数百辆坦克、上千架飞机的支持下,很快就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苏联的形势,变得万分危险。斯大林在部署部队的时候,总是感觉日军不让人放心,于是第四次致电延安,希望中共中央能够出兵。
这次斯大林换了一种方法,不再强令八路军出兵,而是说:苏联方面准备提供一些新式的武器装备,但是无法运输到解放区。所以希望八路军可以抽调一两个师的兵力,到内蒙、外蒙的交界地区,接收武器装备。
毛主席第一时间回复了斯大林:武器我们确实需要,但是让八路军去蒙古边界,这个要求无法达到。因为我军没有空军,而敌人有。在开阔的草原地区,他们对我军的威胁太大了!
不久之后,斯大林又发来了第五封电报,希望:“中共方面可以派出多支较小型的游击队,轮番到指定地区接收武器,从而加强抗敌力量”。
毛主席看到这封电报后,立即指出“小股部队前出到敌占区,没有根据地的支持,很难生存,极有可能变成另一支抗联,对反法西斯大业没有任何益处。”所以,这一方案又被否定。而日军,此时已经今非昔比,难以发动对苏军的进攻了。
决定性的第六封电报
1943年初,德军33万人陷入重围,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进入反攻阶段。为了能确保后方的安全,斯大林第六次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将八路军的一部分部队部署在长城内外,以震慑日军。
毛主席在接到电报后,经过了深思熟虑,又和其他领导人反复研究,终于做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决定:罗瑞卿、杨成武以及吕正操等部,前往长城一线布防。而且,动作要大一些,要让日军知道。同时,还要观察形势,随时准备向东北渗透。
可以看出,这次毛主席的命令不同以往,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原因,是敌我双方的实力已经发生了变化。日军的精锐持续被输送到太平洋,现在留在中国的部队质量已经大幅下降。而八路军、新四军通过自我发展生产、积极地武器制造,也已经脱胎换骨,完全有能力和敌人硬钢。
另一个原因,是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毛主席早已看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不仅德军会很快覆灭,日军也支持不了太长时间。此时八路军到长城一线布防,可以将根据地推进到华北较深的地方。一旦战争结束,我军就可以迅速进军东北,占据这一块工业重地!
后来的局势发展,果然和毛主席的预料一样。斯大林格勒战役,真的就成了二战的转折点。而早已经今非昔比的日军,也根本没有能力去进攻苏联了。八路军开辟了晋察冀等大型根据地,在华北大地扎下了根。在两年之后,我军顺利进军东北,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大幕。
在处理斯大林求助的问题上,毛主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以自身的条件为基础,做有把握的事!不管是谁给压力,只要和这个原则相悖,他绝不会轻易同意。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不仅没有让苏联承受伤害,还避免了己方不必要的损失。这个战略眼光,不得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