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是我的老战友,我听说他住在这个位置,你准备一下,我们晚上去看看他。”
1965年,身为大三线建设工程第三副主任的彭德怀元帅,拿着一张成都市的地图,向警卫员景希珍说了这么一句话。景希珍答应着,就准备出门探路。但是在出门之前,他突然回过头来说道:“彭总,你要是真想去的话,可得注意,最好化一下妆。”
彭德怀一听,很不耐烦地说道:“我出门看看老战友,又不犯法,化什么妆?乱弹琴。”但是,当他看到景希珍那双既为难又坚定的眼神之后,突然感觉悲从中来,险些没有哭出来。他无奈的点了点头,然后挥挥手,让景希珍先去准备。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面对敌人千军万马,眉头都不皱一下的彭德怀,为何会因为出门要化妆而悲伤呢?他和邓华将军,又是否能见上一面呢?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让人慨叹的故事。
彭德怀和邓华,本来没有多少交集。两个人的出身,就是天壤之别。彭德怀虽然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但是家里人却对他不好,以至于他从童年开始,就跟着老人要过饭,还在黑煤窑里当过矿工,日子过得很苦。而邓华,则来自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家里还娶了一个很好的妻子。
但是,在革命的道路上,彭德怀却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在他带着平江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的时候,邓华不过是普通一兵。二人虽然共同经历了历次反“围剿”和长征,但是他们的级别相差太远,彭德怀远远高于邓华。二人部队也不在一个系统,平时的交集不多。
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情况也大致如此。彭德怀曾经是八路军的副总指挥,而邓华在当时还只是晋察冀军区一个军分区的司令员。虽然邓华参加过百团大战,但是他在当时却并不出彩。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的是西北野战军,而邓华则任职于东北野战军。一东一西,距离遥远,所以在当时,两人接触不多。
但是,在1950年,两个人却因为抗美援朝走到了一起。在中国于8月份准备出兵之时,彭德怀便被任命为司令员。而邓华,则出任副司令员。此后,两人过了一年多朝夕相处的生活。虽然这之中,他们都各自回过国,或者治病,或者述职,但是在一起的时间仍然非常多。而彭德怀对邓华的信任,也是非同一般的。
1951年的春节,美军悍然发动反攻,打响了第四次战役。志愿军此时正在休整,仓促应战,只能死守汉江一线。为了能够在战略上击败敌人,彭德怀采用“东顶西放”的策略,一边让50军和38军,在东线顶住美国人的疯狂进攻;一边出一支奇兵,扫荡敌人西线的南朝鲜军队和部分美军。而这个扫荡的任务,就交给了邓华。最后,邓华在选择进攻砥平里和横城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砥平里敌人增多,未能取得全胜。第四次战役,也最终以平局收场。但是,彭德怀对邓华的信任一如既往。
第五次战役之后,朝鲜战争各方开始准备坐下来和谈。而此时,著名的大将陈赓也支援入朝。邓华当时就表示,就要把第一副司令员的位置让给陈赓,而自己去做第三副司令员。陈赓将军的战斗力和名望都摆在那里,邓华不敢想象自己指挥陈赓的情况出现。
但是,彭德怀却力主邓华继续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他认为,在战斗指挥上,邓华确实距离陈赓有差距。但是如果说对朝鲜的了解,对敌人的了解,还有对朝鲜战争总体态势的把控,邓华则要比陈赓更强。这对于停战谈判,是十分有好处的。所以,他最后决定,还是让邓华留任原职。如果在未来,朝鲜战况重新变得复杂了,陈赓再上也不迟。最终,邓华还是服从了安排,继续担任第一副司令员。
朝鲜战争结束后,邓华回到国内,在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而此时,彭德怀则是新中国的国防部部长。两个人凭着在朝鲜结下的深厚友谊,经常互相问候,共同为国家的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但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免除了一切职务,送到北京西郊的吴家花园生活。而邓华,也受到了牵连,不仅被免职,还被安排到成都生活。在一个不大的二层小楼中,邓华慢慢地熬着日子。
时间来到了1965年。这一年,国际局势非常复杂,战争的威胁空前巨大。为了应对这种局势,党中央毛主席启动了三线建设,在大西南建立战略大后方。但是,完成这个既需要钢铁意志、也需要战略眼光的任务,一般人可不行。最后,中央决定,让彭德怀元帅复出,以第三副主任的身份,前往三线担任领导工作。
但是,彭德怀却不想这样去三线。他对前来通知的同志说,自己不懂工业,搞不了建设。但实际的原因,却是因为他的问题没有说清楚,现在出去工作,心中多少有些生气。毛主席很了解这个老战友的想法,于是亲自劝解他。
彭德怀还是有气,说道:“我现在名声是臭的,顶这么个臭名,谁会听我指挥?”
毛主席则笑了笑说道:“名声臭了,还可以香起来嘛。你不要担心这些,谁要是不配合你工作,我就处罚他。必要时,你可以给我直接写信,我告诉我的那些秘书,他们不敢不给我的。”
有了毛主席这句话,彭德怀才算打消了顾虑,前往三线搞起了建设。
这一次,彭老总的工作格外卖力。他的驻地在成都,所以在到达办公室之后不久,他就将附近所有的山川地形全部勘察了一遍。那里铺铁路,那里深挖洞,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虽然他只是第三副主任,但是干劲儿却比谁都高。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雷厉风行的性格所致,但还有一方面,就是他隐隐感觉到,自己这次出来工作,隐患是不少的。
彭德怀在北京西郊被搁置了六年,这六年,他对政治的敏感性提升了不少。这一次他虽然出来工作了,但是中央却并未恢复他的名誉,他的问题也根本没有说清楚。彭德怀知道,自己可能随时会再次遭受中伤。为了能多干出一些成绩,为三线的建设多打下一点基础,他决定趁着有限的时间,赶紧将工作干出一些眉目来。
事实上,彭老总的感觉没有错。在一次开会的间隙,他看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一篇文章,以捕风捉影的方式,含沙射影的将矛头指向他。他苦笑的对身边的几个同志说道:“都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现在,我看是我这个兵碰见了秀才,这才是有理说不清。等经济不行了,没饭吃了,秀才还能坐在桌上写写文章,我们的战士们呢?他们又拿什么保卫国家?”说着,他把报纸扔在了桌上,眼睛气得通红。
不过,这件事只是一个插曲,并没有影响彭老总在三线的工作。他每天住在狭小的房间里,吃着粗茶淡饭,拼命地推进工作。
也就在这时,彭德怀听到了一个消息:与自己在朝鲜同生共死的战友邓华,此时就住在成都。他被免职之后,一直深居简出,不怎么出来走动。
彭德怀一听,非常高兴。他和邓华已经整整六年未见,没想到他在成都居住。他马上向消息的提供人要了大致的地址,回去就告诉警卫员景希珍,让他先去“火力侦察”。景希珍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侦察兵,寻找道路和找人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很快,他就确定了邓华的具体位置。回来报告后,彭德怀指示,让他准备一下,两个人天一黑就走。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景希珍在走出办公室门的时候,突然转回头,对彭德怀说,如果他想要去见邓华,一定要化装。彭德怀一生光明磊落,一听说看老战友还要化妆,心中本能的就有了一些不高兴。
但是很快,他就明白了景希珍的意思:此时的他,还没有恢复名誉。而邓华,也仍然因为他的事情,而不能出来工作。万一这个时候,让人发现彭德怀去找邓华,搞不好又会传出什么不好的谣言来。到时候,对两个人都没好处。
明白了这一点,铁骨铮铮的彭德怀,不由得悲从中来。当年在战场上,他能够看见自己的敌人,和他们面对面。那样的仗,虽然总牵扯到生死,但打得痛快,不用有后顾之忧。但如今,他却不得不在自己人的面前小心翼翼。他能感觉到,有人想对他不利,可他却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种憋屈,真的是让人难受。
不过,彭德怀就是彭德怀,这种悲凉的心情,他只保持了一会儿。很快,重见老战友的憧憬,就盖过了这些不好的念头。过了一会儿,天空下起了雨。景希珍走进来,询问他晚上还去不去。彭德怀看了看头上的钟表,然后说道:“出发!”
两个人在街上一前一后的走着,彭德怀在前面,脸上戴着一个大口罩。他在雨中,如闲庭信步。而景希珍,则非常小心的打量着附近来往的人流。他害怕,万一彭老总戴了口罩还被认出来,到时候再传出一些不利于他的风言风语,可怎么得了?
不一会儿,两人来到了目的地。彭德怀抬眼望,只见二楼的窗户上,映出了一个模糊的人影。彭德怀兴奋地拉住景希珍说道:“你看,看到那个人影了吗?那就是邓华!这么多年不见,他的背影还是那个样子。你去叫门吧。啊,不,还是我自己去吧。”即将见到故友的幸福,让彭老总都有些手足无措了。
但是,就在他的手伸向木门的那一刻,彭老总却突然停住了。他沉吟半晌,始终没有去敲门。半晌,他突然回过头,对景希珍说道:“走吧。”
“走?咱们不见了吗?”景希珍惊奇地问。
“不见了,在这里看看就够了。”彭老总有些黯然神伤的摇了摇头,然后一转身,消失在了雨雾之中。
作为后来人,我们可以想象,彭老总为何会选择不和邓华相见。还是那句话,他始终能感觉到,自己的背后,有森森的寒气吹来。自己这样不明不白的来了三线,肯定不是办法。从那篇文章中,他已经感觉到,自己能工作的日子不多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来见邓华,再给他找麻烦呢?两个人见面,他又要说什么呢?既然如此,不见比相见,对两个人都更好。
转眼间,时间就来到了1977年。敬爱的彭老总,已经在1974年含冤离世。而邓华,则终于熬过了那段时光,准备开始新的工作了。1978年12月,邓华参加了彭老总的追悼会。会后,本就身体不好的他彻底病倒了。因为此时他才知道,原来在那个雨夜,彭老总曾经远远地看过自己。他想念自己的老上级,也感念他在自己风雨飘摇时,仍然不忘记对自己的照顾。这份战友情,足以感动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