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投诚也可以,答应我三个条件!”
1948年10月底,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将军,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招待晚宴。受邀参加的,都是长春和平解放时,主动或者被动起义的国军将领。晚宴虽然简单,但是气氛很热烈。只不过,曾经坐镇长春的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则是始终拉长着一个脸,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闷酒,似乎是心事重重。当肖司令询问时,郑洞国长叹一声,说出了上面那句话!
肖劲光将军知道,郑洞国是被手下人“逼着”起义的,心里有些怨气是必然的。于是他说道:“郑将军也是国家的功臣,只要是我能办得了得,别说三个条件,三十个也可以!”
郑洞国说道:“就三个条件。第一,不能把我投诚的事情见报,也不能上广播,只当我已经战死了;第二,从今往后,我不参加解放军组织的任何公开活动;第三,不要让我出任任何政府职务,以后我就做个平民百姓。”
肖劲光将军听完之后,立刻哈哈大笑起来,不置可否。但是从这天开始,郑洞国的相关消息确实消失在了所有解放军的公开媒体上,大型活动时也很少见到他。他的前两个条件,肖劲光确实是答应了。但是他不想在新中国担任职务这个问题,后来由于周总理有不同意见,所以没能最终实现。只不过,周总理请郑洞国“出山”,还是经过了一番努力的。
郑洞国是湖南石门人,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家境却并不贫寒,有田有房。郑洞国是家里的幼子,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在私塾读四书五经。14岁时,他进入石门附小读书。两年后,又进入中学读书。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他也开始有了一种从军报国的热情。
1924年,郑洞国冒用别人的名字,考入了黄埔军校一期。在校期间,他和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关系很好。只不过两人还没接触太长时间,郑洞国便提前毕业走入军旅了。共产主义的种子,周恩来还没来得及给他播在心里。这种情况,普遍发生在早期的黄埔学子中。后来周总理曾经感叹,没有把这些学生带上正路。
郑洞国从黄埔毕业后,既参加过颇具革命意味的北伐战争,也犯过围剿红军的历史罪行。作为军人,他很模范,上级让他和谁作战,他就和谁作战。1933年,郑洞国迎来了一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参加长城抗战!
1933年,不满足于占领东北的日军悍然南下,大举进攻长城防线。郑洞国率领第17军2师4旅,坚守南天门一线阵地。此时部队补给断绝,战士们挨饿受冻,弹药不济。但是,他们仍然凭着一股爱国热情,与兵力和火力都在自己之上的侵略者对决!后来郑洞国接到命令,带着部队后撤休整。但是在后撤的路上,有听说其他部队的阵地被侵略者突破!郑洞国没有再管命令,而是带着部队返回前线,继续抗击日军!战场上,他把自己的军衣甩在一旁,身着白衬衫指挥作战!这一仗击退了侵略者,也给郑洞国自己赢得了声望。
1937年抗战正式爆发之后,郑洞国率领部队,参加了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著名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抗日名将。1943年,郑洞国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与盟军一起痛击日军,收复缅北,扬国威于海外!此后,他回国担任了第三方面军副司令,成为了国民党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开始出手争夺东北。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谁占领了这里,便会在未来的战斗中占据主动!但是,他的出手还是慢了,当时早就已经有大量的八路军轻装进入了东北,与在那里坚持了十几年的抗日武装一起,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从日军手中接收了大量的城市!蒋介石要想在东北和我军对决,就需要一个强力的将领。一开始,蒋介石的选择是杜聿明。
杜聿明也确实厉害,进入东北后,曾经在和我军对阵中占据上风,攻占了不少重要城市。但是,杜聿明身患多种疾病,东北大地的寒冷气候他受不了。1946年2月,杜聿明的旧病复发,不得不回北平治疗。为了继续掌控东北局势,蒋介石便让郑洞国前往东北,出任东北保安副总司令!
在出发前,郑洞国意气风发,信心满满。他没想到,自己在东北的三年,会过得那样的纠结!
郑洞国并非军事上非常强悍的名将,他的长处是配合其他的军事主官,但是却缺乏把控战场大局的谋略。在杜聿明养病期间,郑洞国在军事上多次失败。纵然他将指挥部放到了最前线的开原城,亲自督战,也难以对解放军造成有效的打击。以至于后来,杜聿明不得不拖着病体赶回东北。
在1946年初到1947年中期的一段时间里,郑洞国虽然在杜聿明手下兢兢业业的作战,但是受限于自己本身的谋略短板,始终难以在军事上和解放军抗衡。杜聿明虽然不缺能力,但是毕竟独木难支。东北胜利的天平,在一点点的向解放军一方偏转!
1947年七月,杜聿明又一次病倒,不得不回上海就医。一个月后,另一位高级将领陈诚就来了。陈诚为人独断专行,刚一到来就夺了郑洞国的权力,自己亲自指挥战斗。但是,陈诚更加不是打仗的料!他面对战局优柔寡断,统筹无方,朝令夕改,弄得前方将领手足无措。他在东北仅仅呆了不到半年,解放军的优势便已经泰山压顶了。蒋介石无奈,只能撤掉陈诚,改用卫立煌。
蒋介石任用卫立煌,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就是想将陷在东北的几十万大军撤回来。但是,卫立煌拒不执行命令,仍然在东北盘踞。结果时间不长,国民在东北的主要据点,就只剩下了沈阳、长春、锦州三座孤城了。卫立煌在沈阳龟缩,另一位副司令范汉杰在锦州驻守,而郑洞国,则是带着十万士兵,坐困于长春!
在长春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解放军已经切断了长春和外界的联系,导致粮食、武器全都运不进来。虽然每天华北的国民党部队会来空投补给,但是数量少得可怜。此时郑洞国手下,除了一部分地方保安部队,以及自己的直属部队之外,还有新7军和来自云南的60军!他这个副司令根本保证不了部下的粮食供应,每天都是一筹莫展。
此时,本该是对军队一视同仁、和衷共济之时。但是郑洞国心里,对于杂牌军的排斥思想仍然很深,这就导致了他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让直属部队和新7军守护空投场,抢占所有物资。至于保安队和60军,则只发给酒糟充饥!
60军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铁军,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是立功无数。云南的汉子实在,即使他们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一开始仍然默默忍受。其军长曾泽生将军,此时忍气吞声,和手下们嚼着酒糟,欲哭无泪。但是他不知道,60军中已经有不少军官都成了地下党,只等一个契机,就会起义迎接新生!
这样补给断绝的日子,郑洞国过了好几个月。后来,60将酒糟都吃光了,嚷嚷着朝郑洞国要军粮。郑洞国嘴上不说,但是却让部下暗示60军,必要时劫掠百姓!这一下,就是老实的曾泽生也忍无可忍了。此时,60的几个军官找到了曾泽生,言说利弊,终于劝的这位沙场悍将同意起义!
10月16日,郑洞国眼看弹尽粮绝,准备发动突围。他刚刚部署完毕,可没想到当天夜里,60军就宣布起义了!而新7军的军长卧病已久,根本无力组织部队反抗。就这样,长春城四门大开,60军将解放军迎入城中。郑洞国无奈,只能带着直属部队特务团,在中央银行大楼死守!
此时的郑洞国,已经做好了“殉节”的准备!他给蒋介石发去了诀别电报,然后拒绝了解放军的所有劝降,表示自己要抵抗到底!但是,他的部下却已经不想再打了。面对着数万解放军雄兵,区区一个特务团能成什么气候?于是在10月21日凌晨,解放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而特务团在象征性抵抗后,基本都放下了武器。郑洞国想要自杀,却被自己的手下牢牢抱住。最后在一个非常狼狈的状态下,郑洞国选择了投诚。历史名城长春,也回到了人民手中。
但是,郑洞国的心里,却始终怏怏不乐。他是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他在心里,早就将蒋介石视为了自己的“君”,总是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也正在这时,他看到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面有一篇文章,标题叫《郑洞国壮烈成仁,三百官兵全体殉职》。文章中,编辑对郑洞国的“忠义殉国”做了褒奖。
这本来是一篇非常滑稽的文章,但是却让郑洞国的心里很不舒服。他不能想象,如果蒋介石知道自己投诚了,到底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怪自己不够忠义?他越想越惭愧,总觉得愧对蒋介石。于是,在肖劲光司令员的宴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那三个条件:投诚消息不见报不公开,自己不参加活动,日后不在新政府任职!他可能是想,用一种隐姓埋名的方式,苟全自己一个“忠臣”的名节吧。
肖劲光司令没有立刻答应他。毕竟他现在人已经在解放军的军营里,是否口头上承认投诚,意义已经不大了!既然他想不公开,那就先不公开。至于日后是否让他在新政府中任职,那就是中央的决定了。
不久之后,肖劲光将郑洞国的三个条件上报党中央。周总理看到之后,发出了一声轻轻地叹息。
接下来的几个月,新中国解放的步伐越来越快。而第四野战军,也在休整一段时间后,正式进入华北,开始了平津战役。建国之后,四野又南下,在南方作战。在这段时间里,肖劲光将军多次和郑洞国谈话,希望他能出来工作,或者对战争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但是,郑洞国始终一言不发。他的理由只有一个: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
这段时间,郑洞国和新中国的其他将领,互相之间都觉得非常别扭。郑洞国算是起义将领,怎么也不能进战俘营,当然更不能进战犯管理所。可是让他出来工作,他却总是拒绝!虽然国家不缺他的一碗饭,但是老这么杠下去,毕竟也不是办法。就在此时,一个机会,让周总理出手了。
1950年8月,郑洞国突然患病,准备去上海治疗。在途径北京时,因为老师周恩来在此,所以便稍作停留。周总理听说郑洞国来京,立刻让郑洞国来自己的家里做客。
郑洞国来到周总理家里的时候,发现这位老师已经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家宴。更让人高兴的是,自己的朋友兼同学李奇中同志也在此作陪!很显然,这是周总理想让这顿饭变得更平易近人一些。对于这个细心的安排,郑洞国的内心也感受到了温暖。
席间,周总理回忆了二人当初在黄埔军校时的岁月,大家都觉得感慨万分。郑洞国也表示,当初学校一别,没想到造化弄人,转眼间师生便分道扬镳,各为其主。没想到多年后,老师还能记得自己这位不争气的学生!
周总理安慰了一下郑洞国之后,又说出了一个自己的疑问:“你在长春时,我曾经给你写过一封信,劝你明白什么是天下大义,要有勇气选择起义,早日回到历史的正途上来。为何你没有回信呢?”
郑洞国闻言,大吃一惊!他赶紧解释,自己并没有收到这封信!
至于这封信为何郑洞国没有收到,那很有可能是由于战争造成的混乱。不过可以肯定,即使真的郑洞国收到了这封信,他也不太可能选择起义!他身上的书生意气,实在是有些重!
不过,周总理在得知郑洞国没有收到信之后,也没有再说什么,反而是和他拉起了家常。周总理询问了郑洞国一家人的生活情况,并且表示如果有任何需要,可以尽管开口,党组织一定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郑洞国感激不已,连连道谢。
闲聊几句之后,周总理关切地问道:“桂庭(郑洞国的字),今后你有什么打算呢?”
这句话,又一次让郑洞国心中感慨。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学生既无教养,又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就打算回家乡种地去。”
听了郑洞国这句话,一旁的李奇中打趣地说道:“好哇,在老师面前你也敢说老!”在场的几人立刻哈哈大笑了起来,气氛好了很多。
笑过之后,周总理劝道:“桂庭啊,你现在不到50岁嘛,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人民作贡献,怎么能说老呢?而且,你可是起义将领,是有大本事的人,种地不是屈才嘛。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出来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些贡献。等你养好了身体,可以随时出山。”
听了周总理的话,郑洞国也是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的前半生做了不少错事。如今老师这么说,不就是告诉自己,还有新生的机会吗?自己虽然人到中年,但毕竟还年富力强,还能为国家做贡献。难道,自己真要放弃救国的理想,为蒋介石守节一辈子吗?想到此,郑洞国点头说道:“我明白了老师。我先去上海养病,等好了,随时听候老师的安排!”
周总理非常欣慰,赶紧给郑洞国布菜。恍惚之间,师生二人似乎又回到了黄埔时代!
但是不一会儿,周总理的脸色便凝重了起来。他说道:“桂庭啊,有件事我得问问你。如今,朝鲜半岛的局势不让人乐观啊。美国人已经出兵了,主席认为,朝鲜人民军冲得太快,很有可能吃亏。一旦他们出了什么意外,那美军很可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很有可能,我们也要和他们交手。你曾经在缅北和美国人接触过,不知道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弱点吗?”
此言一出,郑洞国立刻发出了一声轻蔑的笑声。对于这些大鼻子的外国人,他确实是有所了解的。于是他说道:“美国人打仗,主要就是靠武器。真到了危险的时候,美国兵是打不了硬仗的。”
“桂庭兄,可不要小看美国人啊!”一旁的李奇中一听郑洞国这么说,显得有些吃惊。毕竟美军号称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名气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但是,郑洞国仍然保持着笑容。他继续说道:“当年在缅北时,我曾经和美军一起执行任务。当时我就发现,美军不是那种能吃苦的部队。在行军困难的时候,他们会丢掉装备来缓解自身的疲惫。等到达目的地后,这些部队缺少武器,需要依靠空投支援才能战斗。而我军则不同,我们不管再困难,也不会丢掉武器装备,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需要时随时投入战斗。他们这种少爷兵,碰到真正山穷水尽的时候,只会投降,是不会拼命的。”
听了郑洞国的话,周总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老实说,美军的弱点,他早就了然于胸,不需郑洞国多言。真正让他开心的,是郑洞国终于放下芥蒂,开始知道为国家献计献策了!这种转变,让周总理感到十分欣慰!
后来,在郑洞国身体恢复健康后,搬来北京居住。此后,他担任了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在自己的岗位上,郑洞国兢兢业业,为国家做了不少的好事。后来大陆成立了黄埔同学会,郑洞国出任副会长,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周总理一个平常的家宴,就劝回了这么一位有能力的干才,实在是给人以“四两拨千斤”之感。这位人民的好总理,值得后人的永远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