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请问你找谁啊?”
1950年6月的一天,广东省五华县的一户民居的门口,一个穿着旧军装的人正愣愣地站在那里。门的里侧,是一个满头白发、手拄拐杖的老翁。他费力地看着眼前的军人,怯生生地问道。
那个军人站立良久,突然“噗通”的一声跪了下来,说道:“爸,我回来了!”说完,他的眼泪便夺眶而出。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回家了,如今重见朝思暮想的老父,怎能不让这个军人心情激动!
老人将他扶了起来,打量了半天,说道:“眼拙了,我怎么认不出了?你是我的儿子吗?你叫什么名字?”
“爸,我是国华啊!”那个军人回答道。
“啊?老十?你还活着啊?”说着,老人的眼眶也红了起来。父子二人抱头痛哭,仿佛要用眼泪将心底多年的思念全都冲洗出来!
这位军人,就是后来的开国中将曾国华。他此次回乡,是奉命专程来探亲的。除此之外,他的心底还有一个深藏多年的愿望,想要对父亲说出来。
童年悲喜剧
曾国华是在1910年出生的。但是这个孩子的到来,带给家庭的却并不是喜悦,而是一种悲喜交加的情绪。
曾国华的父亲叫曾文山,是当地商会中的会计。这个工作,收入是不错的,但是再高的收入,也架不住吃饭的嘴多。在曾国华之前,曾家已经有了9个孩子,再加上父母二人,统共11张嘴要吃饭。所以他们的日子,并没有比贫下中农好多少。此时再加上曾国华一张嘴,家里的日子就更拮据了。
曾文山夫妇对孩子,无疑是疼爱的。但是,太多的孩子,却让他们实在难以负担。于是曾国华和妻子商量,趁着曾国华年纪小,干脆找一个人家卖了得了。妻子一听就哭了,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哪里那么容易割舍呢?但是,生活的现实又逼得他们不得不如此。最后妻子勉强同意了丈夫的意见,但是也提了个要求:必须找一个能疼爱孩子的好人家!
这在当时,其实也并不难找。有些人家境不错,但就是无法生养。比如曾家附近的一家姓吕的人,夫妻年岁都已经不小,可就是没有孩子。吕家先生此时已经认命了,开始四处求人,想要抱一个孩子来接续香火。结果曾文山听说后,赶紧去和对方商议。两人谈妥条件后,吕家便将曾国华抱走了。
初到吕家之时,曾国华俨然就是一位少爷,每天吃喝不愁。到了年纪,养父母还给他找了学校,让他去读书。可也就在这时,吕太太“铁树开花”,突然怀孕了!足月之后,吕家新添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从此后,吕家人的所有关怀都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曾国华不但学不让上了,还在家中沦为了奴仆。
曾经有几次,曾国华在街上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曾文山。但是此时二人早已没有了法律上的关系,只能互相关心地看着,暗自垂泪。有时候曾文山会送些东西,偷偷塞给曾国华吃。父子俩就这样苦熬着,希望有出头的一天。
从国军变红军
1924年,刚刚14岁的曾国华实在受不了家里的奴役,准备离家出走。正好在此时,他听说了粤军正在附近招兵,于是便瞒着养父母报了名。当吕家夫妇得知消息后,想要阻止却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以后,曾国华摆托了奴役自己的家庭,走入了军旅。
这一段国民党军的生涯,对曾国华来说不能算成功。他所在的部队后来和张发奎的部队进行了正规化的合编,并且还参加过北伐战争。但是在整整三年的时间里,曾国华没有获得什么升迁的机会,一直在原地踏步。从后来他加入人民军队后的表现来看,你坚决不能说他能力不行。之所以这么背,想来还是因为他来自社会底层,没有任何背景的原因。在旧军队中,没有背景,能力再强也很难出头。
但是,一场败仗,却让曾国华一举翻身!
1931年,蒋介石调集部队,对红军展开了第三次“围剿”,曾国华所在的第52师也被推上了前线。在这一年的8月份,红军在江西东固将52师歼灭,曾国华成了一名战俘。在战俘营中,他被红军的宗旨和理想所感动,于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成了一名“解放战士”。
几天相处下来,曾国华觉得红军真的是比粤军强太多了。不仅是没有上下级之间的欺压,还纪律严明,很受老百姓的爱戴。更重要的是,红军里边没有那种复杂的“关系”,只要你肯干,功劳就绝不会被埋没!于是曾国华越干越起劲,渐渐地开始用指挥员和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1932年2月,红军开始了赣州之战。这是一次针对江西重镇赣州城的攻坚战,是红军早起的一次很有冒险意味的战斗。曾国华的所在红四军11师31团2连,奉命在赣州南康一带设下防线,保护攻城部队的侧翼安全。
国民党军此时确实兵多将广,他们为了重新夺回南康,派了将近一万人来进攻!11师一部分部队正在协助工程,在南康防御的部队严重不足。但就是这样,红军仍然抱着拼死的态度,一次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敌人像潮水一般地来,红军的武器弹药像流水一样消耗着,很快就要见底了,大家都已经有了赴死的觉悟。此时,曾国华却突然喊了起来:“同志们,我们身后守护的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人民!守住阵地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轻易的倒下,即使死也要守住这条防线,守到最后一刻!”
这句话,激励了将士们的决心。最终大家众志成城,居然用木棍、大刀、拳头又击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凭着一股气势,他们将战斗一直持续到了战役结束。
赣州之战,作为红军整体来讲,是一次失败。事实再一次证明,盲目地进攻敌人的核心城市是错误的!但是作为曾国华个人来讲,这一战却是成功的。因为表现优异,他被批准火线入党,并且被提拔为班长!
衣锦还乡
从1933年开始,曾国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指挥员的位置。1933年他当了排长,1934年又当了连长。到了1936年红军东征的时候,他已经是红一军团红五团的团长了。党中央觉得他是可造之材,便让他进入了抗大二期学习。
抗战爆发后,曾国华的红五团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营,由他继续担任营长。1937年,曾国华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负责在老爷庙一带的高地上伏击日军先头部队。这一站八路军打得非常艰苦,但是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战后,2营5连获得了“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锦旗的锦旗。
紧接着,2营进入平山县,被扩编为第5支队,曾国华任支队长。此后不久,第5支队被调拨给129师指挥。此时,曾国华的麾下已经有了3个团,共六千余人,他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旅长。再后来,他率部进入鲁西地区,开辟根据地,持续打击日本侵略者。
抗战结束后,曾国华出任鲁中军区第3师副师长,奉命进入东北。此时日本关东军遗留的大量武器还在,曾国华部接收了大量日军武器,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之后的三年间,曾国华在东北表现极为活跃,职位一直做到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参谋长。
曾国华的职位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他的乡愁也越来越重。他对养父母,早就已经没有印象了,也不想去找。但是他的生身父亲曾文山,却总是出现在他的梦中。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老人家的身体还好不好?过得怎么样?他很想回家去看看,但是任务在身,他无暇顾及私人的情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决定以第十三兵团为主干,组织东北边防军。这支边防部队非同小可,周总理认为原先的兵团司令黄永胜难以胜任指挥的重任,便决定让十三兵团的整个领导班子和十五兵团对调,让能力全面的邓华来担任边防军副司令。正好,十五兵团的驻地在广州地区,曾国华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衣锦还乡,去探望一下家里。
一个心愿
在获得批准后,曾国华踏上返乡之路。熟悉的道路,熟悉的建筑,让曾国华的心回到了二十多年前。他还记得自己当初上学的学校,还记得自己为养父母跑腿时路过的店铺。但是自己的父亲现在是什么模样了呢?曾国华已经难以想象。
终于,曾国华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怀着忐忑的心情敲了敲门。他不敢肯定,自己的家人还住在这里。如果他们搬家了怎么办?要是找不到老父亲,他这趟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正踌躇间,门打开了。一张轮廓熟悉、但是已经布满风霜的脸出现在了门口。随着一声:“长官,你找谁?”曾国华的泪水瞬间流了下来。多年的军旅生涯,已经让他改了模样,老父亲已经认不出他了。于是他跪了下来,哭着对父亲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这边是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父子相认后,曾文山将儿子让进屋里,并叫来他的兄长子侄前来相见。虽然曾国华从小便不在家中,但是大家毕竟血脉相连。在互相的问候中,一家人的感觉又回来了。大家问了这二十多年来曾国华的生活状况,曾国华一一作答,表示了自己现在已经是兵团参谋长的职务,已经出息了。父亲和兄长们听了,都十分高兴。
曾国华的心中,一支还有一个心愿,现在也到了完成的时候了。只听他说道:“爸,这二十多年儿子一直在外征战,没机会回家看您。如今好了,我以后可能会常住广州了,等我安顿好了,就来接您和我一起生活。”曾文山听后非常高兴。
盘桓两日之后,曾国华告别家人,又回到了广东剿匪和巩固海防的第一线。不久之后,他安顿好了自己,真的将父亲接来与自己同住!解决了后顾之忧,曾国华的工作更加忘我。1951年开始,他在广西开始了自己的空军生涯,历任空军第三军军长、东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由于功勋卓著,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开国中将曾国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忠孝两全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