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In 1947, Wang Yaowu Persuaded Zhang Lingfu, But Zhang Lingfu Refused To Listen, Leading To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Entire Army

2023-06-14 15:57

1947年5月16日,在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强大攻势下,有“御林军”之称的国民党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被歼灭在了孟良崮之上,其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消息传到济南城,时任山东省主席的王耀武瘫倒在了椅子上,泪如雨下。他知道,自己多次告诫张灵甫的话,都被这位爱将当成了耳旁风。如今不但他自己丢了性命,连自己这个老长官都会一起吃瓜落。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整编第74师,抗战中的英雄部队

整编第74师之所以成为国民党部队中的王牌,是有其传统的。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王耀武当时还是第51师师长。淞沪会战爆发时,国民党军方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军队,刚刚从军阀混战阶段走出来,除了东北军之外,其他部队都是以师为主要作战单位的,互相之间是平级关系,指挥混乱松散,面对日军时往往难以抗衡。于是在淞沪会战战场之上,51师和58师被合编为74军,由俞济时出任军长。后来74军奉命在吴淞口布防,51师守罗店,58师守蕰藻浜,各自都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此后的几年间,74军的指挥官从俞济时换成了王耀武,又换成了施中诚,但一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多次击败日军精锐,杀伤日军总数不下10万,且击毙多名敌人高级指挥官,斩获了两面象征荣誉的飞虎旗。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在南京投降,蒋介石电令74军乘飞机来到南京,享受接受日军投降这一荣誉。此后74军驻防南京,故此有了“御林军”之称。

74军的战绩,让这支部队享受了在武器装备方面的特殊待遇。从著名的高安战役之后,74军就成了首批全部换装苏式装备的军队。抗战结束后,74师又大量装备了美式装备。所以这支部队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极强的战斗力。

王耀武和张灵甫

王耀武和张灵甫是师兄弟关系,两人一个黄埔三期一个黄埔四期,在学校之时就有交集。1936年,张灵甫枪杀的妻子吴海兰,被判入狱10年。可正赶上抗战爆发,蒋介石命令除了“政治犯”之外,所有上过战场的罪犯全部出狱为国效力,张灵甫于是恢复了自由。后来在王耀武的保举之下,张灵甫来到了51师任职。后因作战有功,成了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张灵甫性格凶悍,打仗不要命,总是冲杀在第一线。1938年10月,张灵甫奉命攻击驻防在张古山的日军。他以三国名将邓艾自比,亲率突击队穿过险峻的山峰河谷,出其不意地夺下了张古山阵地。后来日军不甘失败,使用飞机大炮日夜不停地轰炸,意图夺回张古山。张灵甫带领部队和敌人浴血奋战了五天五夜,身中七枚弹片仍然不肯退下火线。这一战,张灵甫给师兄王耀武大大地涨了一回脸。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此后张灵甫又在上高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中有出色表现。1944年到1945年,张灵甫因为作战勇敢,分别获得了宝鼎勋章、胜利勋章、忠勤勋章和美国自由勋章。后来74军能有那样的荣誉,和张灵甫不无关系。也因此,王耀武对张灵甫格外的高看一眼。

抗战胜利后,74军被改编为整编第74师,师长的人选成了焦点。本来按照资格来说,副军长李天霞应该顺理成章的顺位继承。但是蒋介石和王耀武都偏爱张灵甫,于是极力保举他坐镇师长,而李天霞则调任其他部队。这让李天霞十分不满,也为日后整编74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苦心劝说

抗战胜利后,王耀武本想告老还乡,可蒋介石不同意。他对王耀武说:“不管怎么样,内战是必须要打的,现在这种时局,你能休息得了吗?山东是你的家乡,而且你也知道,济南是当下最重要的,别人去了都难以胜任,只有你可以。”于是王耀武极不情愿地再上战场,成了山东省主席,在名义上主政山东。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但是在调配部队的时候,蒋介石却和王耀武打起了太极拳。王耀武原为第二十四集团军司令,手下除了74军之外,还有73军、79军、100军等强悍部队。按照他的意思,既然自己要在山东和解放军打仗,最好把这几支老部队都调过来。可是蒋介石不但不同意,还说王耀武是“军阀作风”。后来好说歹说,总算是将73军和整编74师调了过来。山东的其他部队,不是杂牌,就是不听王耀武的节制。当时在战场上真正说了算的,是蒋介石的铁杆嫡系、第一集团军司令汤恩伯和国防部长顾祝同。

开始阶段,由于解放军还没有完成从建制到思想的改编,国民党军队在山东打得风生水起。1946年的淮阴战役,张灵甫的整编74师取得了胜利。王耀武心情大好,举办了庆功宴。可在宴会上,耀武的老师张宝亭先生喝了几杯酒,对这位爱徒说出了肺腑之言:“你王耀武抗日功高盖世,但要是真的在山东搞内战这一套,不管你最后是输还是赢,都会被唾骂,你前半生的功名定会尽毁,可要想清楚啊!以现在的情况看,不出两年,你可能就要成为俘虏了。”老师的话,让王耀武陷入了沉思。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果不其然,随着华东野战军的改编完成,解放军在粟裕大将的带领下越战越勇,山东局势开始呈现出一种胶着的态势。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发动莱芜战役,李仙洲的73军不听王耀武的命令,导致全军覆没。王耀武气得大骂:“5万部队,一天就没了,就是五万头猪,三天都未必抓得完啊!”遗憾之余,他也感到了一丝无力。

而张灵甫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自从他当上师长之后,学了一身国民党高层党同伐异的臭毛病,对自己起家部队57旅多加照顾,却对51旅和58旅进行无端打压。加上他傲气逼人,又和李天霞闹矛盾,已经在军届被孤立。但是张灵甫却总是一股“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经常孤身犯险,每次胜利都不容易。王耀武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本着对老师弟和74师的爱护,他不止一次地警告张灵甫:“千万别在内战中拼命,做做样子就行了。到时候什么都拼光了,怎么在军届立足啊!

但是张灵甫显然没把王耀武的话放在心上,继续在战场上一意孤行,终于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1947年5月,汤恩伯在解放军的迷惑之下,命令74师和25师从垛庄一带向北进攻,对解放军进行大举进攻。张灵甫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占了黄鹿寨、三角山、杨家寨、占马山一线。此时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入了粟裕给他编织的弥天大网之中。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74师的覆灭

5月13日,解放军部队突然全面反击,占领了多处高地,切断了74师和垛庄以及其他国民党部队的联系。当天夜里,解放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其战斗力和前几天简直有天渊之别。张灵甫措手不及,在14日晚退到达芦山、孟良崮进行防守。但是此时,骄傲的张灵甫没想到自己几天之后就会驾鹤西游,布防战斗有条不紊,解放军一时也难以将其歼灭。

此时,74师与周边国民党部队的距离并不大,近的大约10公里,远的也不过50公里。再加上其本身战斗力强横,如果集中突围,未必不能打出去。但是蒋介石看着地图,突发奇想,命令74师占据孟良崮附近高地,以自身吸引解放军的兵力,再以其他国民党部队进行反包围,想要一举击败华东野战军!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张灵甫此时,满脑子都是对领袖的服从,于是义无反顾的就带兵上了孟良崮。为了上山,他甚至将自己的攻坚利器——12门榴弹炮抛弃在了山下。可是真到了孟良崮山顶,张灵甫却傻了眼。孟良崮是芦山山区主峰,上面全是质地坚硬的石头,完全无法构筑坚固的野战工事。虽然后来依托环境搭了几个庇护所和几堵围墙,但坚固程度实在有限。不过倚仗自身的火力优势,张灵甫依然很乐观。

同一时间,粟裕已经开始指挥部队准备消灭整编74师。为了灭掉这一对手的“王牌”,他也是下了血本,以第1、第4、第6、第8、第9纵队和特种兵纵队担任主攻;第2、第3、第7、第10纵队及鲁南、滨海等军区部队担任阻援任务。外围,还发动了20万人民群众运输物资,埋锅造饭,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5月14日夜晚,战斗打响。解放军的猛烈炮火,让待在石头山上的整编74师吃尽了苦头,几乎每一枚炮弹炸起的碎石都能对士兵形成二次伤害。而且,山上的水源已经断了,弹药也接济不上,张灵甫成了三国时期的马谡,仅靠着一股狠劲儿强撑着。而外围,蒋介石调集的10个师援军却无论如何也冲不过解放军的阻击。其实,这并非他们战斗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各自心怀鬼胎。

其中最为明显的要数李天霞,此时他是第一兵团第一纵队司令官,他并没有重兵增援孟良崮,而是将手中的7个团一个一个的投入战斗。此人用兵从来谨慎,但此时的谨慎,简直是将张灵甫往死里整。

1947年,王耀武劝了张灵甫一句话,张灵甫不听,导致全军覆没

15日下午,解放军悍将许世友带领部队发起了总攻,整编74师竭力抵抗,阵地几次易手。16日,74师阵地已经全部丢失。不久,就传来了张灵甫被击毙的消息,解放军欢声雷动,并迅速撤离战场。而此时,李天霞却突然积极了起来,重兵突进,但是为时已晚。

这之后,整编74师一度重建,并又改称第74军,由邱维达任军长,从此脱离了王耀武的控制。但是因为失了军魂,74军已经难复当年之勇。而这之后,王耀武越发心灰意懒,战场指挥不再用心,反倒是积极给自己和家人安排退路。1949年9月,随着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的起义,济南城破,王耀武成了俘虏,开始了一段别开生面的战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