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请问这里是冷肇隆的家吗?”
1934年12月,一个头戴礼帽、身着长衫、留着一部大胡子却相貌堂堂的人,敲响了瓮安县高庄一户低矮小屋的门。过了半晌,才有一个老妇人过来开了门。而门外的人看到老妇人之后,赶紧问。
那名老妇人上下打量着对面的这个人,过了半晌才说道:“这就是他家。”
“那您一定是他的母亲了?我是肇隆的朋友,受他所托所托,给您捎点儿东西。”那个人说着,就递上了一个红布包,还有两盒点心。
“这个不孝子,早就把家里给忘了!”老妇人也不客气,伸手接过了东西。然后平淡地说道:“这位先生,请进来坐吧。”说着,她就打开了那个红布包,里边是10块现大洋。
“不了不了,我还有事,东西捎到了就行了。肇隆嘱咐您,让您注意身体。得,我走了!”这个人说完话,转身就走。再回头的一瞬间,他的眼眶中,留下了两行清泪。
这个人,是一位我军的通信员。他今天来,是奉了中央特科领导人周恩来的命令,特意来慰问一下自己同志的母亲的。这个同志就是冷少农,一位结局让人惋惜的红色特工。
冷少农是贵州省瓮安县冷家堡人,原名冷肇隆,1900年1 月25日生于。他的家庭是一户普通的贫苦农民,只有一所小小的茅屋遮风挡雨。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他家的茅屋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冷家人无奈,只能移居到高庄继续辛苦度日。不过,这次移居倒是让小小的冷少农第一次见到了学堂。后来家里节衣缩食,又靠着别人的资助,总算让冷少农读上了书。他6岁进私塾,14岁高小毕业。18岁时,冷少农考入位于贵阳的贵州省立法政学校读书。
来到了省城,冷少农大开眼界之余,也第一次看到了世界所处的状态。1918年前后,中华大地上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局势扑朔迷离;而国际上,一战虽然结束,但是政治格局正在重新分配,也无法看到和平的曙光。年纪轻轻的冷少农,慢慢将孙中山视为心中的偶像。他经常抄录报刊上的重要文章和新闻,仔细地研究里边隐含的内容。他越看,就越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痛恨军阀的倒行逆施。他曾经和人说过一句话:“军阀残暴必败,革命事业必成。”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了贵阳,各个学校中的学生们群情激奋,组成了贵州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会共有成员三千余人,他们竖起标语,走上街头举行集会,声援北京!冷少农也参加了联合会,并且很快成了一名核心成员。他开始不断地阅读进步书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他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该为广大工农而奋斗,因此将自己的名字从"肇隆"改为了少农。
1923年,冷少农从法政学校毕业,开始自谋生路。在一开始,他想到要用自己的才智启发民智,所以去贵阳《民意日报》当了一名编辑。但不久之后,冷少农就被调到省筹饷局工作。他的工作内容,是去紫云、开阳两个县任催缴印花税。说是催税款,但有的时候,军阀会要求冷少农对老百姓巧取豪夺。这当然和他的理想是相悖的,所以他在工作中经常和上司对抗。但是他一个人毕竟势单力孤,难以有所作为。冷少农深刻地意识到,在一个没有公理的世界,所谓的法律不过是一纸空文,根本保护不了任何人。于是在1925年夏天,他扔掉了自己的工作,回到家乡寻找参加革命的机会。
没过几个月,冷少农听说黄埔军校开始招数,于是便和两个同乡前去应考。以他的能力,很轻松地就通过了入学考试,开始正式学习。也就在这时,他结识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两个人互相都很欣赏,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毕业后,冷少农留校,担任了周恩来的秘书,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随着“四一二”、“七一五”两次事变得爆发,国共两党彻底决裂。周恩来也不得不离开黄埔军校,去组织南昌起义。原本冷少农是要和周恩来一起走的,但是此时周恩来却交给了他一个新的任务:隐藏党员的身份,到南京从事地下工作!
此时的南京已经是一片腥风血雨,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举起屠刀,肆意杀戮。但是这里对冷少农来讲,却不但不是绝地,还是一块能大展拳脚的有为之地。这倒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他有一个老乡,现在正是国民党内部位高权重的人。此人,就是何应钦。
何应钦和冷少农一样,都是贵州人。虽然两个人的家乡地理位置并不近,但毕竟算是“大老乡”。在讲究同乡之谊的国民党中,他们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且,何应钦还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教官,两人早已相识,而且相处融洽。所以当冷少农找上门来的时候,何应钦非常高兴,立刻就给他安排了工作。
何应钦是国民党行政院军政部长和陆军总监部总监,他推荐的人,当然到哪儿都会被高看一眼。而冷少农自己也确实很优秀,在工作的初期表现得十分抢眼。何应钦对这个老乡非常满意,很快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当秘书。这让冷少农的身上,又多了一重保护。
1929年,冷少农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任务: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他要利用职权,在南京市石将军巷10号,建立起新的中共地下联络站!在“四一二”政变后,南京的党组织已经十分虚弱,冷少农相当于白手起家。但是凭借过人的胆识,他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从此以后,党中央在南京的活动渐渐恢复。
不久之后,冷少农再次接受任务:在国民党军队中发展情报网络,伺机策反其部队。冷少农很快行动起来,联络了郑仲坚、舒葆初等有进步思想的军人,介绍他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两个人一个在军部,一个在军校,总能源源不断的将各种重要的军事情报交给冷少农处理。当觉得时机成熟后,冷少云和其他同志配合,深入陆军军队进行了策反工作,成功让一个营的国民党军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然,冷少云最为核心的任务,还是收集敌人军事情报,保护党中央和根据地的安全。1931年,何应钦出任湘赣"剿匪"总指挥,率领20万兵马,对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而我军此时不管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和敌人有巨大的差距。关键时刻,冷少农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
军事行动,少不了电台联络。既然有电台,就要有密码。冷少农的做法相当绝,他将何应钦的密码本复制了一份,直接送进了苏区!从此以后,敌人的一切军事行动在我军面前毫无秘密可言,我军可以从容的实施穿插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弱点。
何应钦也不是傻瓜,他意识到,既然他的所有军事行动全被我军所预知,那肯定是密码出了问题。那么到底是自己的内部有问题,还是共产党破译了自己的密码呢?何应钦开始指示军队,在作战时注意搜集相关情报。结果有一次,他们在一处已经撤离的我军机关中,发现了一些数学计算公式、演算记录、算盘之类的东西。何应钦据此推断,他的密码是被我军破译的,而不是从自己内部流出去的。于是他给国民党高层发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到:“共产党在密码战方面,表现相当不错。他们从一开始就注意己方密码的保密性,更是积极破译我军的密码。相比之下,我们的密码保密性极差,经常被破译。”殊不知,这也是周恩来的一计,为的就是保护冷少农。
当然,情报工作也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候也会失败。为了获取敌人作战单位的具体情况,党中央密令冷少农,让他设法获取所有“围剿”参战敌军的番号、指挥官姓名、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案等绝密情报。参战部队番号和指挥官姓名,这冷少农早就了然于胸,很快就交给了党中央。但是,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案都属于绝密,以冷少云的级别接触不到,他只能想办法从何应钦那里获取。但是,这些东西何应钦都交给了自己的机要秘书保管,而这位机要秘书为人谨慎,总是公文包不离身。冷少农几次试图动手,但是都无功而返。党中央为了冷少农的安全,命令他暂时不要轻举妄动。这算是冷少农特工生涯中,少有的失败案例。
常年的特工生活,让冷少云难以顾忌自己的家庭。他是我党特工中,少有的在敌人核心位置工作的人,干系重大,轻易无法请假。所以在四年的时间里,他没回过一次家。虽然他总是写信,也总是寄钱,但是毕竟无法填补离开家人的遗憾。而更痛苦的是,他真正的身份无法想家人言明,只能默默消化家人的埋怨。每次家人写信催他回来看看,他也只能是找借口搪塞。
有一次,他的母亲又托人写信,催他回家看看。字里行间中,透着对儿子的想念。但是,这时正是情报战最要紧的时候,冷少农实在无法抽身。于是,他就寄回了一张自己的生活照,希望能够缓解母亲的思念之情。
老太太在接到照片之后,气得七窍生烟。她无法理解,别的人当官,每年总是有探亲假的。怎么到了自己儿子这里,回个家就这么难?她以为,儿子忘了本,忘了家里的妻儿老小,于是便又托人写了一封信,信中大骂冷少农“不忠不孝,忘恩负义”。
冷少云接到信后,眼睛立刻就湿润了。他又何尝不想回家,但是如果自己回家,情报工作怎么办?于是他只能提起笔来,给母亲写了一封长达五千多字的回信,用诚恳的语言祈求母亲的原谅。但是,他的苦衷依然无法对母亲明言,他只能隐晦地写了一句话:“儿子是把我的孝,去孝顺更多受苦的穷人,我的忠,就是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
结果可想而知,母亲拿着这么一封长信,仍然是无法消气。
冷少农除了思念母亲,也思念自己的儿子。他尤为担心的,是儿子的教育问题。1931年新年,他给自己的独子冷德昌写了一封家书,其中说道:“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而且个人的问题,须在解决社会人类整个的问题中去解决。你除了要好好读书写字、养成能力而外,还须健全你的身体……预备着应对将来之艰巨。”
在四年的时间里,冷少农为党中央提供了数不清的珍贵情报。这些情报在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保卫了党中央。然而,历史没有给冷少农再立新功的机会,一个意外,让这位情报英雄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1932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南京的地下党联络站被敌人破获。在搜查时,他们发现了几封冷少农写的信件。这一下,他的身份暴露了!当何应钦得知冷少农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时候,瘫坐在了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但是,何应钦对冷少农非常看重,多次劝他交出组织的秘密,真正的投效到自己的麾下。很多国民党高官也是随声附和,纷纷前来劝降。但是冷少农始终不为所动,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同志。他的唯一要求,就是再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道:“革命,是一件最大而又最复杂的事情。我要革命,就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就非得把生命贡献出来。”
当得知冷少农被捕之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特科,想尽了办法想要救人。但是,冷少农此时已经是“重犯”了,关押他的宪兵监狱守备森严,根本无从下手。就这样,到了1932年6月9号,隐秘战线的英雄冷少农,在南京雨花台慷慨就义。这一年,他仅仅33岁。
作为冷少农的直接领导人,周恩来始终没有忘记这名功臣。1934年12月底,他在长征的路上,命令两名通信员,拿着两盒点心和十块大洋,去看望了冷少农的家人。这便是本文开始的那一幕。而此时,这位老妈妈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牺牲,仍然在埋怨他不顾家。
建国之后,冷少农的母亲才知道,儿子已经为了人民的事业而牺牲。她在悲伤之余,对自己的孙子说道:“你的爸爸不是不忠不孝的人,他是忠孝于全天下的人啊!”后来,在瓮安县高庄,建立起了冷少农故居博物馆,让后人永远纪念这位为了人民的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