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打了几十年仗,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提了。以后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新中国吧!”
1959年的一天,正在北京休养的陈赓大将,正在和刚刚被特赦的黄埔校友:宋希濂、杜聿明和王耀武等人 ,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席间,陈赓举起酒杯说出了上面的那句话。大家很早便相识了,彼此都是很好的朋友。只不过后来因为走了不同的路,造成了今日的地位的悬殊。陈赓的这杯酒,饱含了三十多年的情谊,确实是有些分量。
杜聿明和王耀武二人,很痛快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但是,宋希濂却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突然他抬头说道:“陈赓,我先问你三件事,你说完了咱们再喝不迟。第一,熊绶春是不是你的人,他到底是怎么死的?第二,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第三,你们都说毛主席思想厉害,那毛主席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陈赓和宋希濂是至交好友,只有两人时,说话可以没里没外,没大没小。但是,杜聿明和王耀武以及其他人,和宋希濂和陈赓却都没这个交情。一时间,大家都觉得宋希濂问话太直,显得有些错愕。不过陈赓却不慌不忙,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陈赓能给出后面的答案,是因为问话的是宋希濂。换一个人问,可能他未必会这么说。刚才说过,二人是至交,那么为什么交情如此深厚的朋友,却没有成为一个阵营的同志呢?陈赓给出的答案又到底是什么呢?这话还要从头说起。
宋希濂和陈赓同是湖南湘乡人,家境也非常相似。
陈赓的祖父曾经是曾国藩湘军的将领,曾追随“九帅”曾国荃进攻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挣得了不少战功和奖赏。从此他回家,潜心教育儿孙。在他的教育下,陈赓自小习武,成了一个文武全才。
宋希濂的祖上没有这么强悍,但是也给儿孙挣下来一份家业。宋希濂的父亲,在家庭的支持下成了一名文人,平时以教书为生。宋希濂的文化基础,就是父亲给打下来的。
1921年,陈赓脱离效力了几年的新湘军,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工人运动。而宋希濂则是进入省城读书,并且接受了新思想,开始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两人几乎同时考入国民党元老程潜建立的陆军讲武学校学习。从此之后,两人开始有所接触,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24年,两人一起考入了黄埔军校。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两人还一起交换思想,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由于陈赓喜欢开玩笑,于是就给宋希濂取了一个外号,叫“宋大头”。由此也能看出,两人的关系确实非比寻常。
在当时,陈赓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是校内的明星人物。宋希濂也不差,成绩出类拔萃。两人天天在一起,宋希濂耳濡目染,也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在1925年,宋希濂由陈赓介绍入党。
如果历史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这两个感情深厚的好朋友,应该会共同为革命而努力。但是很遗憾,历史在这里走上了一条分岔路。
1926年三月,广州国民政府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接到命令,率领“中山舰”来到黄埔军校附近。但是,就在他的等待下一步行动指令的时候,蒋介石突然表示,自己并没有发出过调动军舰的命令。李之龙被弄得一头雾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是紧接着,就传出了一些谣言,说李之龙此行,是要和苏联人合作联手绑架蒋介石。李之龙还未解释,便被国民党的特务人员给抓了起来。紧接着,蒋介石解除了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包围了苏联领事馆。这次事件,就是著名的“中山舰事件”。
很明显,蒋介石准备对共产党人下手了。他首先做的,就是拉拢陈赓。东征时,陈赓曾经救过蒋介石一命,所以老蒋非常希望陈赓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然而,陈赓此时的信仰已经非常牢固,没有答应蒋介石。
蒋介石劝不动陈赓,却能说动刚刚加入共产党不到一年的宋希濂。他从师生情谊说起,一直说到孙中山,最后又说到了日后的前途和待遇问题。宋希濂的信仰确实不坚定,在蒋介石的一番话后产生了动摇。
但是此时,宋希濂还未最终决定未来如何选择。出于习惯,他给自己的好大哥陈赓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云雾重叠,风向不辨,不知该如何是好?”
陈赓看信之后,知道这是好兄弟举棋不定,于是约宋希濂在一个茶楼会面。两人见面后,陈赓从信仰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劝诫宋希濂,但宋希濂始终沉默。最后,陈赓有些急了,问道:“如果有一天国共不合作了,你要站在哪一边?听谁的命令?”
宋希濂依旧没有回答。陈赓知道两人必然分道扬镳,于是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国共彻底决裂。宋希濂在此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退出党组织,给蒋介石卖命。不久之后,宋希濂逮捕并审讯了自己曾经的老师瞿秋白,并且亲眼看着他走向死亡。从此,他和陈赓二人,彻底走到了对立面。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神奇。两人虽然阵营不同,但是感情却始终没有改变。1933年,陈赓在上海治疗腿伤的时候,被叛徒出卖而被捕。蒋介石鉴于陈赓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于是就想用一个将军的军衔收买陈赓,让他为己所用。但是,陈赓丝毫不给蒋介石面子,根本不予理睬。蒋介石拂袖而去,看样子被气得不轻。
陈赓在国民党的将领中好友不少,他们都害怕蒋介石杀害陈赓,于是便一个接一个地来求情。他们之中,宋希濂是最积极的一个。他甚至和蒋介石保证,自己可以说服陈赓投降。在宋希濂三番五次的恳请之下,蒋介石终于同意让他一试。
宋希濂为了劝降,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他知道陈赓喜欢美食,便特意准备了不少酒肉。两人在狱中见面后,陈赓也不搭话,立刻就开始风卷残云。宋希濂几次表达让他投降的意思,陈赓只是简单的“嗯”了一声,然后继续吃。吃喝完毕,陈赓也不谈现在,而是扯起了过往的黄埔岁月。宋希濂在监狱里坐了几个小时,一句像样的话都没能说出口,只能无奈退走。后来,陈赓被党组织营救了回去,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在当时,可能宋希濂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和陈赓的命运,会来一个大反转。
1949年年底,国民党军的彻底失败即将到来,身为湘鄂边总司令兼第14兵团总司令的宋希濂,接到命令要阻止刘邓大军入川。但此时,国民党军心涣散,武器弹药损失殆尽,已经没有了抵抗之力。他们一路连败,最终退到大渡河边。
红军在大渡河旁起死回生,但宋希濂却没有这等能力。他此时,情况很像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宋希濂仰天长叹,说的:“想不到,我如今也会遇到和石达开一样的境地!”他一时义愤,竟然想要开枪自裁。幸亏旁边的卫兵一把抢过了他的枪,才让宋希濂活了下来。不过,宋希濂仍然无力抵抗解放大军,最终被俘。
被俘之后,宋希濂被短暂地关押于白公馆。一开始,他对自己的前途根本没有信心,自暴自弃,心情很坏。有一次,有个一起在押的人说他和同时被关押的原鄂边绥靖公署副主任钟彬为“宋钟(送终)兵团”。宋希濂暴跳如雷,险些和对方打起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50年。一天,改造干部突然叫宋希濂,说是有人来看他。宋希濂走出来一看,发现正是老大哥陈赓。霎那间,他羞愧难当,不知该如何自处。
反观陈赓,此时却非常高兴,他热情地和宋希濂打招呼说:“宋大头,你好啊,我们又见面了,看到你的身体不错,我很高兴!”说着,陈赓便让警卫员将火锅和肉、菜等食材搬了进来,又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一瓶茅台,招呼宋希濂一起吃喝。
两个人边吃边聊,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六个多小时。这期间,陈赓给宋希濂讲解了全国的解放形势、经济建设的情况,以及党中央对所有战犯的政策。宋希濂听得心潮澎湃,深深地为自己的好大哥感到高兴。
两人临分别时,陈赓说道:“宋大头,等你哪天改造完成了,我一定第一时间来接你。”宋希濂心情激动,热泪盈眶。
后来,宋希濂被送往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陈赓的话,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乐观。最终,宋希濂洗心革面,积极改造,最终在1959年被特赦。
当宋希濂走出功德林时,迎面就看到了前来迎接的陈赓。这位新中国的第二大将,虽然已经身患重病,但仍然信守承诺。
不久之后,在党组织的授意下,陈赓设宴款待了宋希濂、杜聿明、王耀武等黄埔系军官。在宴会之上,大家互相碰杯,气氛其乐融融。
也就在这时,宋希濂问出了本文开头的那三个问题:熊绶春的身份问题、抗美援朝为何能取胜、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在座之人没想到宋希濂如此直白,都有些吃惊。
接下来,陈赓一一作答,首先就是熊绶春的问题。熊绶春也是黄埔系军官,和陈赓关系很好。在淮海战役中,曾有过熊绶春想要起义的传言。但是最终,熊绶春没有起义,而是在战斗中被解放军击毙。然而,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陈赓喝了一杯酒,讲起了这段遗憾的往事:当时,陈赓正在参与围攻黄维。在听说熊绶春也在战场上时,他也确实想要劝其起义。他托一个被俘虏的参谋,给熊绶春带去了一封信。熊绶春看信之后,也确实准备起义。但是,另一位国民党大将胡琏的到来,打乱了熊绶春的计划,导致他错过了起义时机。最终,熊绶春被解放军的炮弹炸死,永远地失去了和陈赓站在一起的机会。
熊绶春的遭遇,让在座的所有人都面色凝重。不少人都在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和熊绶春一样呢?他们之前,都或多或少有过起义的机会,但是在历史大潮面前,他们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让自己有了在功德林的这段经历。如今想起来,还真是让人遗憾。
接下来,陈赓讲述了关于抗美援朝的问题:“新中国刚刚建立,如果我们让美国人陈兵东北边境,我们的工业发展就会随时受到他们的恶意破坏。与其这样,不如豁出去,和美国人打上一仗,打出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来。至于说为什么能赢,靠的就是我们部队过硬的军事素质,还有保家卫国的气势。而且,你们不是也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过贡献吗?据我所知,你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写过关于美国军队的材料,这些材料可是在战场上帮了我们的大忙啊!”
听到此,在场的众人都笑了起来。他们想起了在抗美援朝开始后不久,战犯管理所提出的倡议。当时,管理员们号召这些国民党的战犯们,将自己印象中美国人的用兵弱点写出来。杜聿明就提出了好几条,从士兵素质到指挥均有涉及,在战场上派了大用场。当时周总理还因此表扬了他。说这些人是抗美援朝的功臣。
最后,是关于毛主席思想的精髓。陈赓解释说:“关于毛主席的思想,相信你们也都学习过。至于什么是精髓,我认为每一点都是精髓。我们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以毛主席思想作为指导的。包括在各个时期的战争中,我军使用的诸多战术,也是源自毛主席思想的……”
“是的,我读过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毛主席确实高明!”宋希濂插了一句话,让在座之人对毛主席肃然起敬。
这之后,黄埔系师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新人生。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等人,都把自己的根留在了中国。而宋希濂,虽然日后去了美国定居,但仍然心系祖国统一。他们多多少少,都受了陈赓的影响,最终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开国第二大将,在做思想工作时,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