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Xu Shiyou Contradicted His Superiors Three Times, Against Chairman Mao, Su Yu And Wang Hongwen

2023-06-14 15:58

开国上将许世友是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他不但战功卓著、武艺高强,还是一个性情中人。只要是他服的人,那让他干什么都成,否则,许世友就未必会给那人好脸色看。许世友一生中,曾经三次顶撞自己的上级,最后的结果各不相同。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第一次:拳打毛主席,会见时要求荷枪实弹

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当时的领导人张国焘因为不满权力分配,带领部队南下“另立中央”。经过一系列的失败后,张国焘只能取消自己的“第二中央”,继续北上来到陕北。这一事件加深了张国焘对党中央的成见,为之后的一系列不幸埋下了伏笔。

1936年10月,由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近两万人组成了西路军,向河西走廊一带发展。结果西路军遭到了西北军阀的重兵围攻,最终失败,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回延安,作为红四方面军中资格较老的许世友痛哭失声。

西路军的失败,开启了一股批评张国焘的风潮。延安的各个学校中,批判声此起彼伏。毛主席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在开会时,屡次教育年轻同志,发言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一定不能将张国焘和四方面军的战士们混为一谈,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这一路走来,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但是不久,谁也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一次抗大会议上,再次有人管不住嘴,将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一起给骂了。许世友有些不愿意听了,辩解说:“干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才行,张国焘犯了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但是他也有贡献,那是他刚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我老许不能昧着良心同意别人对他全盘否定,更不能容忍那些对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无理指责!”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就有人将批判矛头转向了许世友,说他是张国焘的同党,是土匪、军阀。直来直去的许世友百口莫辩,竟然气到吐血晕厥。

许世友后来被送到了医院,但是内心仍然不平静。他想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延安待不下去,就带些愿意跟随自己的人去老根据地打游击去!他很快联系了一些人,也定下了出走的时间,甚至连路线图都画好了。可是在行动前的几个小时,许世友的老朋友王建安找到党支部书记谢富治,将计划和盘托出。于是,许世友被囚禁了。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这次入狱,许世友可谓损失重大,不但名誉扫地,连相伴两年的妻子雷明珍都和他离了婚。正在他极端郁闷的时候,毛主席出现在了他的牢房门口,并且态度诚恳地说:“许军长,让你吃皮肉之苦啦,我代表党中央,向你和红四方面军被抓的全体干部同志赔礼道歉。”说罢真的脱下八角帽,向许世友连鞠三躬。

然而,许世友现在的心情太过郁闷,他将毛主席的道歉当做了“邀买人心”的假招子,于是立刻扑上去,对着毛主席就是一拳。主席身边的罗瑞卿赶紧挡下这一拳,几名警卫员也是立刻扑上来按住了许世友。可许世友口中仍然怒骂不停,对着毛主席吼道:“你算个什么东西,老子要是有枪,非毙了你不可!”

很快就有一份处理许世友的意见出现在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打开一看,发现上边的处理意见竟然是枪毙!这可是与毛主席的想法大相径庭,他的想法,是如何让许世友迷途知返,继续为革命做贡献。于是,他立刻叫停了死刑,一定要给许世友一个机会。

与此同时,许世友也拿到了一份相同处决决议书。他看着这份这份决议书,再次流下了眼泪。他想不明白,自己从1927年8月参加红军,在战场上杀敌无数,屡立战功,最后竟然要死在自己人的手中,甚至还要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他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拒绝在自己的处决书上签字,而且还提出要面见毛主席。

毛主席当然是爽快地答应了许世友,他就是要用这个机会,让这位生性率直的将领重获新生。而得到答复的许世友很快又提出了一个要求:“我是个军人,平时枪不离身。现在去见毛主席可不可以带枪?”很快主席的答复又来了:“你不但可以带枪,枪膛里还可以装子弹!”同时,红军警卫局长罗瑞卿将一把刚刚擦过枪油的驳壳枪拿到了许世友面前,还当着他的面,压进了满满一匣崭新的子弹。

毛主席的气度,让许世友深深折服。见到主席后,许世友激动地说:“以前我有许多地方对你不满,认为中央在报复我们红四方面军,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我在思想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主席,我的错误,你能谅解吗?”说完,他“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而毛主席则赶紧扶起他来,说道:“世友啊,我们都是革命兄弟,怎么能这样呢?使不得,使不得!”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就这样,曾经在红四方面军战功卓著的许世友,成为了毛主席的坚定拥护者,终其一生都没有一点改变。而毛主席也对他报以格外的信任,在抗日战争中,让许世友在山东独当一面。

第二次:孟良崮战役前,电话里顶撞粟裕

时间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不断袭扰,中央在1947年2月1日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改编,成立了华东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许世友则被任命为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兵团及山东兵团司令员。而陈毅出于对粟裕能力的肯定,将指挥军队的权力交给了粟裕。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粟裕和解放军中的其他将领不同,他的头脑计算力惊人,思路清晰,大局观好,简直就是为了指挥大兵团作战而生的。但是,大兵团作战有大兵团的特点,原来的那种游击战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了,成建制的大规模机动成为了常态。而且有时候为了战役的需要,部队还需要来回来去的移动,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翻山越岭。虽然解放军都是铁脚板,但是这种高强度的机动,还是让战士们有了些牢骚。而爱兵如子的许世友,也不免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有时候也会心生不满。

一次,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又一次发出了让部队调动的命令,许世友坚决执行,带领战士们向着指定的区域移动。可是当部队运动到目的地附近时,突然又传来了新的命令,让部队原路返回。

这种兵团运动方式,其实很常见。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己方的战略要点肯定是会随时转移的。可是,九纵的官兵有些不愿意了,他们开始质疑司令部的决定。许世友也有些不耐烦,这部队走来走去的,耗费体力不说,还连个仗都打不上,实在有些气闷,于是抓起电话就和司令部顶撞了起来。而电话那头正好就是副司令员粟裕,两人隔空吵了起来。

许世友敢于顶撞粟裕,是因为他在资历上确实比粟裕来的老。1935年许世友还是红四方面军军长的时候,粟裕才仅仅是个挺进师师长。粟裕的冒升,完全是在抗战中后期,靠指挥新四军作战开始的。而许世友则是长期在山东主持工作,对粟裕并不熟悉,有些矛盾也属正常。更何况当时不仅是他不服粟裕,原先的山东野战军官兵也有很多人不服。

不过,这毕竟是一个非常恶劣的苗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官兵敢于公然质疑司令官的命令,这岂不是乱套了!于是很快,野战军司令部那头的电话中就传来了陈毅的声音:“怎么!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研究过的,你们不要讲什么价钱了!”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陈毅说话,许世友还是要听的。而且他和粟裕之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矛盾,顶多就是发发牢骚。于是许世友坚决执行了司令部的命令,运动到了指定的位置。

此事过去不久之后,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便打响了。许世友的第九纵被粟裕赋予了双重的任务:首先是阻击外围之敌两日,让其他部队完成对整编74师的包围;之后转入围歼战,以主攻手的身份,争取全歼敌人!

这一仗打得惨烈无比。阻击战许世友打得得心应手,很快就让兄弟部队完成了对74师的包围。可在围歼战中,九纵却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整编74师是敌人王牌中的王牌,火力强大,战斗意志强硬,双方血拼几日,几个重要的高地还是在敌人手中。

此时,孟良崮附近的其他敌人也纷纷赶来增援,打援部队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放这些敌人援军进来,华东野战军很可能面临着反包围!为了整个部队的安全,陈毅想到了暂时撤退,保存实力。他找到许世友,问道:“聚歼张灵甫,成败在此一举!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你们能不能把孟良崮拿下来?”

许世友知道现在已经是最后时刻了,立即回答说; “已经打成这样子了,还能让敌人跑了?!我手头还有一个师没有用上,74师不要想从我这里跑掉一个人!”

许世友的话,坚定了整个华东野战军的信心。然而这句话实际上是许世友的大话,他其实已经没有更多的兵力可以调动了。不过为了完成歼敌任务,他命令文职人员、伙夫、警卫员全部进入战斗序列,全力对孟良崮发起冲锋。终于在5月16日下午,威名赫赫的整编第74师被全歼。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战后的庆功宴上,陈毅对许世友说:“打孟良崮拼得如此激烈,你许司令员还能留下部队用作最后的王牌,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许世友于是坦白地说道:“陈老总,我哪里有那个能耐?其实我手里也没有机动兵力了,只是我怕你临时撤换我们,所以谎报了军情。”一旁的粟裕立刻哈哈大笑,说道“许司令你谎报军情,令陈老总下死命令一定全歼张灵甫,致74师全师于死地,该当何罪?!”此言一出,许世友也笑了。两位沙场宿将从此齐心协力,将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力推上顶峰。

第三次:八大军区互换时,不搭理宣读结果的王洪文

时间来到1973年。两年之前,那次著名的叛逃事件让毛主席忧心忡忡,他意识到解放军中已经有了些不好的苗头。将帅在一起待久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借机生事,挑衅军政之间的关系。到时候再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后果将不堪设想。毛主席早就提出过“要党指挥枪,决不能抢指挥党”的方针,此时就到了践行的时候了。

毛主席的方法,是温和的,循序渐进而又开诚布公。他先在多个场合带领合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重申部队的纪律性和服从于党的总方针;之后又把邓小平调入中央,当做周总理的接班人培养;然后再在政治局会议上,和各大军区的司令员们谈心:“我考虑了很久,大军区司令员还是调一调好。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对主席的这种担心,几大军区司令也表示同意。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这次的军区司令对调,包括了全国11大军区中的八个,其中就有以许世友为司令员的南京军区。为了尽可能地不让司令员上任后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党中央对随同前往的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数量要求,名额仅有10个人。这是一项保证了日后军政从属关系的国策,影响极其深远。

以毛主席的威信,他下达的命令自然没人敢不服。更何况在司令对调之前,还经过了长时间的教育和思想工作。原本应该不应该再有什么问题,可是到了1973年12月22日,命令颁布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许世友的倔脾气又上来了。

当天,原定宣布这条命令的人是王洪文,时任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虽然和许世友没有上下级关系,但是按照行政级别来说,王洪文还是压了许世友半头的。不过王洪文年纪轻轻,在党内资历很浅,在军内更是几乎没有。虽然毛主席本着培养年轻干部的精神,把宣读对调命令的权力王洪文,可是他当时万万没想到接下来等着他的,是一次极为尴尬的遭遇。只见王洪文拿起名单,大大咧咧的就开始点名:“许世友!”

没人答应。王洪文想台下一看,只见许司令员就想没听见一样,抬眼看向天花板。王洪文以为他没听见,便又喊了一声:“许世友!”这下许司令员肯定是听见了,只见他还是没看王洪文,而是将手中的茶杯往桌子上猛地一磕,发出了“咚”的一声响,连茶水都溢了出来。

许世友这么做是有自己道理的,他确实看不上王洪文。这个年轻人没资历没能力,全靠着抓住历史风潮才乘势而起。虽然王洪文的蹿升速度让人目眩,但是总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许世友曾经在上海和王洪文打过交道,深知此人的情况。私下里,他曾经说过:“你坐政治火箭行,领导军队不行!”此时看王洪文居然不知深浅地来调动自己,当然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

王洪文这还是头一次被人如此蔑视,但是他可没有胆量和眼前这些将军们硬刚,只能回过头去,向毛主席求助。而毛主席虽然脸色也不好看,但是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

关键时刻,还是靠机敏的周总理来救场。他走过去,从王洪文手中拿过名册,看也不看,便点起名来:“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到!”刚才不给王洪文面子的将军们,一个个响亮地回答着。不一会儿,点名完毕,周总理宣布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具体细节:

许世友曾经三次顶撞上级,对手分别是毛主席、粟裕和王洪文

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

司令员们心悦诚服,不久之后就交接完了工作,去新的岗位报到了。王洪文事后也没敢对这些老将帅们如何,一切都波澜不惊。然而在世界上,这次调动却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罗兹曼指出:“这是有意识地显示文官控制着国家政权。这样,许多司令员便离开了他们工作了20多年并建立了关系网的地区。这一命令是中国地方军事主义走向衰落的主要迹象。这次调动的规模之大表明,涉及到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传统的势力已经被打破。”许世友作为此命令的具体执行人之一,确实为中国的军事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许世友确实是最有人气的一个。虽然他的脾气不好,他的指挥艺术也并非顶尖,但是他的真性情和江湖气,却让人感觉到许世友是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