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人民,援助莫相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在位于青州九龙峪的陈毅纪念馆中,在一面墙上龙飞凤舞地写着这句诗。这句诗是陈毅元帅“赣南游击词”中的一句,也是他的肺腑之言。在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后,留守苏区的陈毅最能感受到人民的温暖。甚至,连他那非常严重的腿伤,也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彻底痊愈的。
故事还要从1934年8月说起。当时,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进入白热化,苏区根据地的各个边境地区都在打仗。陈毅当时,也在位于江西的老营盘指挥作战。激战正酣时,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腿部,当时血流如注,铁骨铮铮的陈老总随即倒下……。
陈毅受重伤的消息,很快传回中央苏区。朱德和周恩来得知后非常关切,立刻安排陈毅住进了瑞金云石山国家医院。可是当时各处都在打仗,下来的伤员太多,陈毅又高风亮节,总是将治疗的机会让给别。结果生生耽误了一个月,陈毅连手术都没做,腿里边的子弹也没有取出。
不久之后,中央红军决定进行长征,剩下的人员和大小事务,都由留守的陈毅、项英、贺昌等人处理。大军临行前,陈毅拄着一根木棍前去送行。周恩来看到后,立刻询问他腿上是怎么回事?这么长时间怎么还没有好转?陈毅只好说了自己伤势的实情。周恩来非常心疼,立刻联系红军总医院,将已经装箱的X光机重新接通,由卫生部长贺诚亲自主刀,总算为陈毅做了手术,取出了子弹。
这次手术,对陈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央红军走后,剩下的人被迫转入游击作战。陈毅推着一条伤腿,哪里能游击得了呢?所以多年之后,陈毅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我这条腿是周总理给保住的!”
但是,这句话实际上并不全面。贺诚确实给陈毅做了一次成功的手术,但是他的医术再高超,也不能让陈毅的腿在几天之内便痊愈。漫长的疗养过程,是陈毅要面临的最重大的考验。中央苏区本来就缺医少药,一旦游击战展开,情况势必更加严重。陈毅腿伤未愈,随时有感染的可能。于是在长征走后,石城县妇女部长赖月明主动前来照料陈毅。
陈毅和赖月明,是一对革命伴侣。两人在1931年结婚,但随即为了工作而劳燕分飞。此时陈毅看赖月明因为照顾自己而放下了一部分工作,心中不是滋味,总是提出让她主动疏散,带着人回家乡打游击。赖月明当然不同意,后来陈毅催得急了,她竟然掏出手枪,让陈毅打死她!赖月明的意思很明显:可以死别,生离不可能!
但是,革命工作容不得儿女情长。陈毅只能继续规劝赖月明,让她以大局为重,不要过分地照顾自己。最终赖月明与陈毅洒泪而别,从此天各一方。后来陈毅听说赖月明被捕,为了抗拒敌人,跳崖自尽了,于是后来再娶;而赖月明其实没死,她也听说陈毅被敌人挖了心肝,所以也再婚嫁给了另一个红军战士方良松。两人的这一段传奇姻缘,显得颇为尴尬。
爱人离开后,陈毅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他的伤腿,总是时不时地惹麻烦。此时陈毅化名“刘高佬”,带着红军游击队在深山老林里躲避敌人的“清剿”,饭都经常吃不上,伤腿自然无法顾及,感染的事情经常发生。1935年冬天,陈毅带着队伍在江西信丰县油山镇一带行军,结果遭遇了敌人,队伍被打散了。陈毅钻到密林之中,正在要命的时候,感染造成的高烧却剧烈地折磨着他。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陈毅最终体力不支,倒在了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醒过来,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家农民的阁楼之中。经过询问他得知,救了自己的,是一家朱姓人家的媳妇,名叫李桂花。李桂花在几天前进山砍柴,发现了昏迷的陈毅,就赶紧回村找了帮手,把他抬了回来。当问及陈毅姓名时,陈毅仍然用了一个化名“大老刘”。
虽然乡亲们不知道他到底是谁,但是猜到他肯定是红军。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根据地的所作所为,早就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于是村中的人变着法地给陈毅送吃的东西,还冒险帮他打掩护。后来经过多日疗养,陈毅伤势见好,感染也得到了控制,便感谢了众乡亲,再次钻入深山进行游击战。
然而,陈毅的腿伤毕竟没有痊愈。赣粤两省的大山中,潮湿闷热,非常容易滋生细菌。再加上没有足够的抗生素,陈毅的伤随时可能再次感染。
1936年春天,陈毅来到彭坑一带,与闽赣地区中心县委书记陈丕显一起指挥游击队作战,并插空宣传党的主张。当时,彭坑有革命群众刘汉光、周三娣夫妇,他们家附近有一个窝棚,就成了陈毅等人的会议室,不少关乎部队存亡的命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除此之外,这个窝棚还是陈毅的卧室。
长期住窝棚,不仅是风餐露宿,湿热的环境更是让人受不了。没过多久,陈毅的腿伤再次复发,眼看着又整天烧得迷迷糊糊。后来周三娣实在看不下去了,发话要“邀请”陈毅去自己家疗养。陈毅拗不过,只能同意。
周三娣仍然给陈毅安排在了自家的阁楼上居住。这间阁楼上有一条直通后山的暗窗,非常适合发现情况之后转移。而且从居住环境来说,比当初的窝棚是好太多了。在这里,周三娣精心的照料陈毅,让他的感染慢慢好转。
周三娣虽然没学过多少文化,但是知道一些当地治疗外伤的土办法。她看陈毅的感染见好,决定想办法根治他的腿伤。周三娣每天都上山采药,回来煮水之后,加上一定比例的盐,给陈毅擦洗伤口。这种土办法竟然发挥了奇效,陈毅的腿伤竟然封口痊愈了!陈毅后来感慨地说:“您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
首长的伤势彻底根治,这不仅对陈毅自己是个大好事,还是红军游击队所有指战员的大好事。但是,这却不是周三娣一家拥军的全部。周三娣夫妇经常为游击队送水、送饭,探听敌情,代购紧缺物资。有一次,周三娣竟然帮游击队搞到了电池。从此以后,游击队了解全国革命形势,战斗更加积极。
还有一次端午节,天降大雨,游击队补给近乎断绝。此时,周三娣却想办法弄了一大篮子粽子,冒雨送上了山。路途上,她还摔了一跤,粘上了一身的泥水。当她拿着香喷喷的粽子递给红军战士时,这些在战场上只会流血的汉子们竟然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围住周三娣,询问她的大名叫什么,日后革命胜利,自己好来亲自登门致谢。
这可难坏了周三娣。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当时那个社会,她这样的村妇一般是没有大名的。于是陈毅说道:“大嫂,你总给我们送饭,买东西,手里随时都拿着一只篮子。不如这样,以后我们就叫你周篮吧。”游击队员们也都点头称是。从此以后,周三娣就有了大名,游击队员总是亲切地称呼她“周篮嫂”。
1937年以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陈毅带领游击队员走出了深山,奔赴抗日战场。这一走,就是十多年。当新中国稳定之后,陈毅开始托人寻找“周篮嫂”,并且表示一旦找到,就说自己随时欢迎她来北京做客,自己一定要尽心招待。后来虽然找到了,但是“周篮嫂”却并没有去北京,而是开始和陈毅通信,直到二人去世。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余县人民政府将周篮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纪念那一段历史。
在我党我军取得胜利的历史上,周篮嫂这样的革命群众比比皆是。正是因为有他们 ,才让革命事业最终得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