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When Su Yu Passed Away In 1984, Yang Shangkun Told Chu Qing: I Didn’t Handle The Complaint Well For Him

2023-06-14 15:37

粟裕的心里有个疙瘩,关于他蒙冤的事儿,我还没有给他办好,打算要在这次讣告中来解决。我这次想要从正面讲,把一些不实之词纠正过来。

1984年2月6日,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给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打了电话,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刚刚失去丈夫的楚青,含着眼泪,在电话那头不停地道谢。对于这一天,她和粟裕将军,都已经等得太久了。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杨尚昆副主席的这些话信息量很大。我们都知道,粟裕将军是开国第一大将,如果单说大兵团作战指挥,他的能力甚至凌驾于其他名将名帅之上。建国之后,粟裕的生活也是波澜不惊,似乎没受过苦。那么,他心中的疙瘩从何而来呢?最终,杨尚昆主席,又有没有办法帮他解决问题呢?

粟裕将军,是一位典型的军人。他在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会同,读过私塾和高小,因逃避封建包办婚姻而逃出旧家庭,投身于革命。他从警卫员做起,一路成长,最终在决战中原和淮海大战中,立下了不世奇功。如果以杀敌质量来看,始终在硬碰敌人嫡系、主力军团的粟裕,比其他的将领,功劳要来得更大。开国第一大将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仍然兢兢业业地为军队的建设做贡献。此时没有仗打了,粟裕就担任了国家的副总参谋长。本来党中央想要让他负责更多的工作,但粟裕此时受困于严重的眩晕病,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疗养。这也让这位沙场宿将,失去了不少锻炼政治能力的机会。

1954年,毛主席亲自作出批示:让粟裕去做总参谋长!国家的总参谋部,负责军队几乎一切的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此前分别担任这个职位的,是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后来的开国元帅。从这一点上看,毛主席对粟裕的器重,不在任何一位老元帅之下。

但是,粟裕却在这个职位上,接连犯了好几次错误,让自己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之上。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第一件事发生在1955年。当时,国家准备收复周边海域的那些岛屿。为了达到最好的进攻效果,毛主席早有指示,要一个岛一个岛地打。前方的将领,也是一直按照这个准备的。但是有一天,粟裕突然给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发布了命令,要他按照同时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三岛做准备。

粟裕的命令,与党中央的原则是相悖的。而且,皮定均还将“全面准备”理解成了“全面进攻”,一下感觉事情重大,于是请示彭德怀,想要复核命令。彭德怀一听也觉得不明所以,不知道粟裕到底要干什么,只能赶紧再去请示毛主席。毛主席听说之后,一改曾经对粟裕的无条件支持态度,十分冷静地说道:“讨论这样重大的问题,不经过中央批准,这是错误的。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第二件事发生在1957年。当时,粟裕作为我国军事代表团成员,去苏联参加俄国十月革命的纪念活动。在活动期间,粟裕突然开口,提出让苏联人提供些其国防部、总参谋部的建设资料,以备自己参考。苏联人感到很诧异,觉得这种请求不应该直接由军方提出。于是,他们赶紧去和中国的外交人员进行了沟通,询问是否中国有这方面的需要。外交部赶紧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弄得双方都很尴尬。

粟裕直接索要资料,确实不合规矩。按照规定,所有外交上的往来,必须通过外交部。如果军方有相关需求,需要由自己提出,也应该先和外交部打招呼,通了气再说。但是,粟裕此前并没有接触过外国军人,根本不知道这种规矩的存在,所以在表现上有些冒失。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其实,事情并不大,也并未引起不良后果。他的行为,往大了说是缺乏内部学习,往小了说可以解释为“客气”。除了说明粟裕不适合搞外交之外,并不能说明他“有罪”。

第三件事发生在1958年。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我国还有十几万部队驻扎在朝鲜。到了1958年,撤军的时机已经成熟,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立刻提出申请,准备率部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元帅立刻开会,原则上同意了撤军,但是对志愿军回国后的安排,仍然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

但是在2月26日,粟裕突然以总参的名义,下达命令,让第一批留守志愿军部队回国。杨勇接到命令后,也是和国内复核,结果彭老总和毛主席大惊,不知道粟裕的命令从何而来。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类似的错误,在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发生过远不止这三次。这位沙场大将,虽然把军队建设得很好,但是却总是在这方面出问题。我们不知道,粟裕将军是不是还没有完全从战争年代走出来,还在强调指挥效率那一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没有为自己争权夺利的想法。

然而,一场雷暴,正在粟裕的身边形成。就在1958年,突然有人提出粟裕“擅权”,对他进行了批评。而上面说的三件事,全部被解释为他“向国家要权”这样的严重错误。更有甚者,他们将和苏联要资料一事,解释成“告洋状”和“里通外国”。这一下,这位功勋赫赫的大将,名声迅速滑入了低谷。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粟裕没有解释什么,只是默默地卸任了自己总参谋长的职务,默默地回了家。从此之后,他一直处于半闲居的状态中,没有再得到过什么职位和权力。虽然他多次以军事访问人员的身份,出访其他国家,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遭受冷遇的境地。甚至连他立下的赫赫战功,都无人提起了。

对于粟裕将军的批判,不仅有些言过其实,其中更存在着一些冤屈的味道。据粟裕的一些老部下回忆,这三条指控,都有不实之处,也有牵强附会之处。就拿撤回志愿军的那条命令来说,那是他修改过好几次,并上报给中央军委的。后来军委没有通过,粟裕便没有正式发布这个命令。那么很自然,“擅自调志愿军回国”这件事,根本就是一种牵强附会。说这也是罪,那真是冤枉粟裕将军了。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1979年,新中国的天空出现了不一样的空气。粟裕将军感觉,他也应该出来,为自己说几句话了。他首先去找了叶剑英元帅,并且得到了他的支持。但是,在为自己平反的实操阶段,他却总是感到阻力重重。自己所有写的材料,做的申辩,全都如泥牛入海,没有下文。

粟裕将军本就不是一个喜欢去争的人,如今看自己说话没人听,便本能地又缩了回去。但是,这种冤屈的感觉,却始终像针一样刺痛着他的内心。长久抑郁下,粟裕将军形成了心病。这也就是杨尚昆主席所说的,他心里的那个“疙瘩”。

1984年,一代战神粟裕将军去世。直到此时,他的问题也没有解决,这既是他自己的遗憾,也是后来者对他的亏欠。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不过,好在还有杨尚昆。

杨尚昆和粟裕,在战争年代并没有多少交集,只是毛主席当时总是说,粟裕是所有的解放军将领中,最能打仗的一位,这才让他注意到了这位看上去都十分低调的将军。建国之后,两人因为互相钦佩,所以关系越走越近,逐渐成了朋友。如今,看着老朋友含恨而终,杨尚昆也是义愤填膺。他此时是军委副主席,于是就想用自己的影响力,将粟裕将军的问题彻底说清楚。即使粟裕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他也要将一些话写到讣告中。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时,他打给粟裕妻子楚青的那通电话。

然而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在粟裕的讣告中,只对其历史贡献有了客观的评价,对于他的冤屈却只字未提。看到这种结果,杨尚昆无可奈何,而楚青则是心灰意冷。她开始觉得丈夫的冤屈不会得到承认,也逐渐不再提这些往事了。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三年后,又一个机会来了。当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马上就要开始撰写。而粟裕作为开国第一大将,是不可能不被收录的。如果能在他的条目中,对他的冤屈有所说明,那对这位沙场大将来说,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于是在中央军委的一次讨论会上,杨尚昆再次提出,要为粟裕洗脱冤情。但是,当时的中国,仍处在改革开放的敏感期,一些旧的事情很多人不愿再提。于是在一番争论之后,中央军委常委会最终同意,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粟裕》条目中,写了这么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但对于已经等待了将近三十年的楚青和粟家子女来说,已经是沙漠里的甘霖了!这么多年,总算是有人公正地为粟裕说一句话了!

但是,杨尚昆却仍有自责。他派人告诉楚青:“这件事我虽然费了很大力气,但现在只能办成这样了。”一种无奈,从这句话里透了出来。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是6年过去了。1993年,国家的风气更加开放,也更加自由了。而粟裕将军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也很快就来到了。一些粟裕的老部下,开始站出来,为自己的将军说话。他们认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的那句话分量不够。党中央应该站出来,正式为粟裕平反。

为了向党中央表达自己的意愿,以金冶、谭肇之、秦叔瑾等人为首的老干部,联名写下了《建议召开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或座谈会的报告》,要求对粟裕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党中央对这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视。在1994年2月5日,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亲自拜访了楚青。他诚恳地告诉这位将军的遗孀,中央决定以正式文章的方式,为粟裕平反。

1984年粟裕去世,杨尚昆告诉楚青:鸣冤的事,我没给他办好

这一年的12月25日,在多家报纸上,同时发表了一篇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其中说道:“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而文章的署名,正是张震和刘华清。

这篇文章,也代表着党中央对于粟裕将军的正式评价,以及对他冤屈的平反。在蒙冤36年、去世10年后,粟裕将军终于等来了这样一个结果。虽然这个结果来之不易,但是我们仍然要再说一遍那句话:公正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对于粟裕将军,我们除了崇敬,还能有其他的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