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帝王的爱情故事,就是西汉汉宣帝时的“故剑情深”了。汉宣帝在成为皇帝之后,与大臣们商议立皇后,汉宣帝则趁此机会大发狗粮,说自己当年寒微之时的一把剑找不到了,现在他要下诏寻找。大臣会意,于是都提议立汉宣帝的结发妻子许婕妤为皇后。这则故事见于《汉书.外戚世家》,体现了汉宣帝的机智和对糟糠之妻的不离不弃,是千古佳话。但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汉宣帝的这则故事也可以从政治的层面理解,同样会有别样的精彩。
汉宣帝名刘洵,幼年时叫刘病已,是汉武帝的儿子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受父亲巫蛊案的牵连,还在襁褓之中就进了监狱。后来廷尉监邴吉看他可怜,一直照顾他,才让他度过了危险的少年期。他长到5岁时,遇到大赦,被送到邴吉祖母家生活。后来朝廷下令,将他的皇族宗籍恢复。而此时戾太子刘据的老部下掖庭令张贺感念太子的恩德,就出钱给刘病已找老师教他读书。
等到刘病已长大之后,张贺看小伙子非常不错,想把孙女嫁给他,结果遭到了弟弟张安世的反对,于是将“啬夫(从上下文看,此处的应该是啬夫应该是对某一低级官吏的称呼)”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嫁给他。许平君本是个十四五的“望门寡妇”,许光汉也发愁日后女儿的终身,此时看有张贺做媒,自然一口答应。
刘病已的婚后的生活应该是甜蜜的,从《汉书.外戚传》的记载来看,妻子许平君“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是个勤俭持家,善良得体的好女人,放到哪里都应该是个贤妻良母。虽然相貌可能平平,但是过日子本来就图个实在,娶个华而不实的花瓶也不是刘病已的追求。两人相敬如宾,一年之后,刘病已的儿子刘奭出生,家庭生活更幸福了。
但是此时,大汉王朝的风云突变,汉昭帝刘弗陵暴病身亡,身后没有留下儿子,皇位无人继承。大将军霍光与上官太后商议之后,决定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是刘贺为人轻浮,心无城府,上台之后马上封了一堆不三不四的人当官,想要与霍光争权。霍光此时正如日中天,哪里容得一个刚来的人与自己争锋!于是奏请皇太后,将刘贺废为海昏侯。
但是天下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废了一个就得再立一个。这次霍光吸取了教训,决定找一个没有根基、没有背景的人来做皇帝,省得给自己找事儿。通过筛选,他的目光很自然的停留在刘病已的身上,这个人干净,既是武帝曾孙,有没有受过官场权谋的污染,应该是一个好控制的人。于是,他以刘病已(已改名刘询,以下使用刘询)“好学多才,操行节俭,慈仁爱人”之名《汉书.宣帝纪》,让他做了皇帝。而许平君也跟随入宫,封为婕妤。
做了皇帝自然要有皇后。而霍光也想和新皇帝来攀这门亲,所以准备让自己女儿霍成君嫁于刘询。朝中大臣于是见风使舵,马上朝议皇后问题,纷纷提议让霍成君嫁给刘询为后。
然而刘询显然并不愿意。作为一个丈夫,他已经有了结发妻子,还有了孩子,此时一旦富贵,就另娶新欢,自己心里过不去。另外还有一点,他对霍光的行为早已心知肚明,知道这个人手腕高明,权掌天下,如果让他有了外戚身份,那天下再也无人能牵制住他。而且朝中大臣如此惧怕霍光,什么事都会一意逢迎,自己以后想要掌权恐怕要困难重重。于是,“上乃诏求微时故剑《汉书.外戚传》”
史书上虽然只有这一句,但是表达的意义却非常丰富。剑,在古代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既是佩戴君子左右的随行之物,又同时代表了礼仪和杀戮两重含义。刘询此时突然下诏求故剑,除了透露出想要让原配许平君当皇后的意思,还有一重更深的政治含义:他这里的“故剑”,指的实际上是大汉王朝!那个时候霍光专权,而且刚刚行过废立之事,风头无两。刘询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也无法与之争锋。但是就算如此,他也必须用一个方式,让大臣们明白,也让霍光明白,这个天下是大汉的天下,而我是皇帝!他下诏求剑的深意,实际上是在给所有的大臣出题:霍光虽然强悍,但是春秋已高,而大汉的天子则是年富力强,该忠于谁,你们自己选!
而且,最巧妙的是“求剑”的时机。此时许平君已来,霍成君还未到,此时让结发之妻正位还算名正言顺。一旦霍成君来了,可能就来不及了。所以,该办的事儿就得赶紧办。同时,刘询也想用这种方式来试探霍光,告诉对方自己的底线,同时等待对方出招。
俗话说,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玩儿这套聊斋。朝廷上的老油条们也都明事理。跟着霍光,虽然现在能得到政治优待,但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天下早晚还是刘家人的。所以,朝臣调转船头,一致同意立许平君为后!在年轻力壮而又富有政治智慧的皇帝面前,谁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自己此时被霍光陷害而暂离官场,那皇帝更会当自己是忠臣,日后熬死霍光,自己的好日子还怕没有吗?
而唯一吃瘪的只有霍光,但是此时他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首先说皇帝一没和你争权,二没和你夺利,只是想立自己的发妻为后,这在谁那里都说不出什么错处。而你霍光的女儿毕竟还没嫁过来,总不能让皇帝等女人吧?那你岂不是太霸道了?而且,你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这话也不能自己说,都得别人替你说。而现在大家都调转枪口了,你总不能上赶着攀这门亲事吧?脸皮上也挂不住啊。
霍光此时如果此时强行发作,或者给被人以暗示,自然事情还有转圜余地。但是他也不愧是政治高手,沉得住气。双方此时的力量对比是显而易见的,皇帝立了许平君,那谁是外戚?许广汉。而许广汉是什么货色,霍光一清二楚,这个人当初随汉武帝出巡,连马鞍子都能拿错,搞得自己差点儿丢了性命;始元七年(公元前80年),上官桀谋反,许广汉参与搜查,几大箱子捆人的绳索愣是看不见,最后被判搜捕不力,做了暴室啬夫。就这么一个糊涂人,还想和自己斗吗?自己只需慢慢来,让自己的女儿顺利进宫,日后慢慢操作,自己这个外戚的身份还是稳稳的。所以,霍光此时也选择顺水推舟,也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皇帝,我给你一个人情,你日后想想自己该怎么办。
许平君顺利封后,刘询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霍光,我领你这个情。他开始在政务处理方面全面依靠霍光,并给霍家不少人封侯,双方再没有任何冲突。少年天子变成了顺毛驴,霍光即使想打都无从下手,只能用心治理国家。如此一来,二人之间形成了均势,虽然心中都有芥蒂,但是表面的和平还是能维持下去的。大汉王朝,也在君臣的通力配合之下,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当然,后面霍光被自己的那个不懂事的老婆拖累,晚节不保,这是后话。
有人说,从政治水平上,汉宣帝刘询比汉武帝还要略高一筹,这有一定道理。他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用委婉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的底线,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在和权臣霍光的博弈中占得了先手。权臣和皇帝的关系,历来都不好把握,皇帝会为了自己的权利欲而打击权臣,而权臣往往又是能臣,没有他们天下会陷入动乱!多少皇帝都因为把握不住这个度量而身死国灭。而汉宣帝年纪轻轻,却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游刃有余,不能不说确实是少年天才。他日后能让大汉再次攀上顶峰,一点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