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The Eighth Route Army Regards The Shell Pistol As A Treasure, But Foreign Countries Rarely Use It. Why Is There Such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2023-06-14 16:00

什么是八路军的明星武器?除了传统的大刀长矛,恐怕就得说驳壳枪了。这种枪俗称“盒子炮”,造型刚猛,威力强悍,让人过目难忘。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军民枪弹缺乏,步枪、机枪等武器,就连正规军也装备不足。但是只有驳壳枪是几乎每个作战单位都有的,连区小队、游击队、武工队都能全部配备。甚至一些明星人物还会标配两支,比如说著名的“双枪李向阳”,以及《红岩》中的“双枪老太婆”。如果说它不是八路军的明星武器,恐怕别的就更说不上了。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和在中国的火热地位不同,驳壳枪在欧洲的军队中,几乎难觅踪影。当时德军的士兵用鲁格、美英的士兵用勃朗宁、苏联的士兵用托卡列夫。即使有人不用这些标配手枪,补充空白的也是霸气侧漏的各种转轮手枪。对于驳壳枪这种武器,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无视。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而驳壳枪为什么会在八路军中流行呢?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驳壳枪在欧洲的冷遇

驳壳枪,原名毛瑟C96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6年推出的一款半自动军用手枪,也算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半自动手枪。其数据为: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因为枪身上有个快慢机装置,所以毛瑟C96射击方式包括单发和连发,使用连发方式的话,射击速度可达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最大射程200米。这种枪的威力非常出色,但射击精度却比较差。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军工是一个必须依靠政府订单才能生存的产业。在生产出毛瑟C96手枪之后,毛瑟军工厂的销售人员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销自己的产品。也由于对对自己的产品信心十足,毛瑟厂在没有接到订单的时候,就开始了对该武器的生产。可是转了一圈下来,偌大一个欧洲,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给毛瑟C96下订单!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学院派的武器专家眼里,射击精度大于一切,只要打不准,就不存在威力大的可能性!就这样,毛瑟C96只能通过其他销路往欧洲以外售卖,规模也小,价格也便宜,利润也薄。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与此同时,欧洲的其他军工企业,甚至连毛瑟厂自己,也都开始了新一代武器的研发。新的时代中,要求手枪这种副武器必须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在这股潮流之下,苏联的托卡列夫TT手枪、日本的南部14手枪、意大利的伯莱塔、美国的勃朗宁、德国的鲁格、瓦尔特等一大堆轻武器应运而生。相比之下,毛瑟C96又老又笨,似乎只能走进博物馆了。

驳壳枪的中国缘

中华民国初建之时,各方势力矛盾相互纠葛,逐渐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军阀混战。原本已经稳定下来的中国格局,又开始激烈的动荡起来。早就已经在满清时期获得在华利益的西方各国并不想看到中国过于动荡,于是对部分军阀实施了武器禁运,最新的冲锋枪、轻重机枪等自动武器全部在禁运之列。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军阀把眼睛瞄向了毛瑟C96。这种枪的最大射程达到了200米,虽然精度不太高,但是好歹比中国自产的强。而且,毛瑟C96一旦打开快慢机,就可进入连发模式,这样就成了一把“冲锋手枪”,可以弥补中国军队自动武器缺乏的不足。

就这样,驳壳枪被引进到中国,而且几乎立刻就呈现了爆发的趋势。驳壳枪就好比后来的AK47,结构简单,结实耐用,不易出问题,这种枪在战场上其实比较实用。更主要的是,驳壳枪因为解构简单,所以非常便于仿造,几乎是任何一个兵工厂,有点儿简单的设备就能生产。于是这种枪在中国迅速的流行起来,几乎成了军阀进攻防守的必备之物。东陵大盗孙殿英的心腹亲兵“手枪队”,每个人就都配发两把驳壳枪。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在国内武装斗争时期,红军多次和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军阀势力交战。由于我军战法灵活多变,经常以优势兵力围歼敌人,缴获武器就成了必然。用这种方法,我军在工农红军时代就拥有了不少驳壳枪。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固然有着世界各地给的武器援助,德式、美式装备不少。但是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却得不到任何补给。无奈之下,我军只能大量采用几十年前的老装备。一时间,驳壳枪、汉阳造成了我军的主力武器。而且,驳壳枪结构简单、易于仿造的特点再次体现了出来,很快成为我军那些比较简陋的兵工厂中,产量最大的武器。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驳壳枪与八路军,绝妙的搭配

虽然我军大量的使用驳壳枪,但是这种武器的固有缺点是无法回避的。由于枪支笨重,后坐力大,每次开枪时,枪口跳动都会非常严重!除非在很近的距离内作战,否则一旦打开快慢机,这种枪的火力很难控制,甚至还有可能伤到自己人。但是,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无穷的,很快就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最早是解决方法是搭配枪托。毛瑟厂生产毛瑟C96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武器的缺点,于是给它搭配了一个可以抵在肩膀上的枪托。射击时一手抠住扳机,一手扶住弹夹,稳定性可以提高不少,射击精度自然也会提高。可是,枪托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原本就已经尺寸很大的驳壳枪再加上一个体积更大的枪托,无疑会变得更加笨重。作为一把手枪,便携式是一个重要指标,而显然枪托会严重的破坏便携性。试想一下,一个武工队员进县城刺探日军情报,腰里别着两把驳壳枪,再配上两个枪托的话,还让他怎么活动!所以,枪托这个东西,只在正规部队里配备。什么区小队、游击队、武工队,还是只能使用无枪托的驳壳枪。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改变握枪方式。这个不知道是谁的发明,但是确实十分简单而巧妙。驳壳枪的枪口跳动大,主要的造成原因就是后坐力大,普通的握枪方法难以把控。普通的握枪方法,是将枪体与地面呈0度角,竖直着握。这样的握抢方式,受力的是人从腕部、肘部一直到肩部前束肌肉的一条线。其中,腕肘肩三个关节都是开放的,全部需要肌肉控制。在后坐力大的情况下,很自然就会把握不了。

而驳壳枪到了我八路军手里,很快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握法:枪体和地面呈30度到45度夹角,斜着握。或者,干脆采用平射姿势。这种方式的一大缺点就是人射击时必须歪着头瞄准,姿势有些别扭。但是好处却是极大地减小了驳壳枪后坐力带来的枪口震颤!这种握枪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腕部、肘部两个关节的活动范围,而且让肩中后束的肌肉参与进来,一起控制武器。控制的肌肉增多,不稳定的关节减小,自然就可以好好地提高射击精度。所以在我军的游击队、武工队中,大量的采用这种握枪方式。驳壳枪的威力,也因此提升不少。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除了想办法改善射击性能之外,如何制定战术才是扬长避短的法宝。我军长期以来受限于武器、物资方面的短缺,反倒逼着各级指战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驳壳枪远距离作战不好用,那就想办法,不和敌人在远距离纠缠!于是,基于我军游击战、运动战的各种战术应运而生。

最好用的当然就是伏击战!这可以说是我八路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具体执行方略是先找一处道路简单、周围环境利于伏击的战场,然后在沿途埋设拉线式地雷。当敌人出现时,先放敌人进入埋伏圈,等到他们行进到与我军各作战单位相距差不多100米的时候,先在前后拉动地雷,然后趁乱用步枪、机枪等武器先进行攻击,然后迅速抵近,用冷兵器和驳壳枪进行杀伤。此时,驳壳枪的连发威力可以发挥到最大,而精度不高的缺点也可以大幅度的避免。当然,这种战术比较耗费子弹。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后来这种战术被推广至游击队,成了地方抗日武装袭击日军小股部队和运输队的利器。游击队人数更少,目标更小,往往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内袭击敌人,然后迅速取得战果,完成任务后迅速撤离。日军除了军官,全都部配备手枪,而他们的三八式步枪不是自动武器,在射击速度上不如驳壳枪,所以往往游击队进攻时,敌人还没有反应;等他们反应过来,我们的战士已经脱离战场。这种灵活的战术,一度成为日军的噩梦。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驳壳枪最终走入历史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内战时期。我八路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大显身手。而中国的军工,也开始进入一个良性发展时期。驳壳枪毕竟已经是50年前设计的武器,虽然其性能和配套战术已经被我军发展到了顶点,但是依然难以掩盖它那些致命的缺点。在我军有能力生产更好的武器之后,驳壳枪开始逐渐被淘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的中国轻武器,手枪有54式、64式80式、92式等,冲锋枪有79式、82式等,自动步枪有81式、95式等,性能万全不输于国外的同类产品。作为对中国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驳壳枪,已经可以安心地退休了。但是,那一段由它创造的峥嵘岁月,却会永远的铭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八路军眼中驳壳枪是宝,可外国却很少用,东西方差异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