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们今天的人,对护照、通行证之类的东西都是很熟悉的,这些都是我们出国或者去某些地区工作、旅游时,合法身份的凭证。现在的世界上,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差异,人员流动的壁垒仍然存在,护照和通行证的存在,既保证了具有合法身份的人流动的权利,也是对本国各种资源的保护。其实,这种类型的证件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比如在唐朝,如果想出国,就必须持有“过所”。但是,当历史发展到明朝,却出现了一个新的“通行证”,它不但没有起到保护人员流动的作用,还成为了统治阶级禁锢人民的工具,更是间接的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就是“路引”。
话说还是洪武初年,朱元璋参考了古代的过所、公凭的制度,制定了“路引”。本来,它应该只是相当于现在的地区通行证或身份证的一类东西。但是从当时的法律条文上看,却让人有些害怕:“凡军民人等在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仍许人首告,得实者赏,纵容者同罪。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检司,专一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因,无引面生可疑之人。”也就是说,当时的人民只要出家门百里以外,就必须持有路引。如果没有,就会被立即捉拿送交官府。而且为了增加互相监督的积极性,谁先告发无路引者,还会得到重赏;相反如果是纵容这种行为,那就会与这个犯人同罪。同时,在比较重要的关卡还会设立巡检司,盘查所谓的奸细和走私人员,而没有“路引”的人则会被当做“可疑之人”,直接抓捕。
没有“路引”的惩罚那是相当严厉的:“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缘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出外境者绞。”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如果这个人没有路引,私自穿越关卡和渡口,那抓住要被打八十大板;如果人员流动的时候不按照规定的关门或者渡口,被抓就要打90大板;如果是想偷越国境,那被抓住就会打100大板,然后再关三年徒刑;如果是他虽然成功的逃出境外,但后来又被抓了回来,那这个人会直接被绞死!可见对于明朝人来说,偷渡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这种“路引”制度,让人民基本丧失了行动的自由。只要出门,不管是旅游还是工作,亦或是探亲访友,都要向地方官请领路引,如果请不到,那你就哪里也去不了,相当于被禁锢在生长的土地上。
作为我们现代人可能无法理解,原本只是一个偷渡或者非法活动的罪名,为什么要上升到打板子甚至处死的地步呢?究其原因,是朱元璋压根就不想让人民自由地去流动。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的骨子里对土地有着一种本能的依赖。推己及人,他觉得天下人都应该和自己一样,安土重迁。把你们限制在自己的土地上,其实就是断绝你们做其他营生的念头,让农户专心务农,专心给他生产粮食,生产财富。
另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对人民流动性的恐惧。朱元璋对自己的统治,其实一直都有一种忧患。他以一介平民之身,在风云际会的乱世,靠着自己的才能闯出一份天下,确实十分不易。但是,他的成功也证明了,这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自己做了江山,他自然害怕有人来抢,既然害怕,就必须要斩断这种危险的来源途径。所以,他才以路引来禁锢人民的流动性,并让人互相监视,已达到自己安稳统治的目的。失去移动自由的人民自然也失去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串联造反。不得不说,朱元璋这方面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
然而,这种残酷的制度,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却不是朱洪武一个草根能想到的了。中国的历史虽然是自唐朝以来就开始逐渐走向封闭,但实际是,宋朝的时候还好,它们的封闭只是在对异族的防御上。可在经济和文化上,他们的心胸还算是开阔的,南宋的海外贸易发展还一度的非常不错。但是,这种开放心态在明朝的时候戛然而止。究其原因,还是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本身对商人、富户本能的仇视,以及对商业的轻视。由于本身的出身,他能理解的,只有稳定但产出不高农业文明。而他对商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却是视而不见。所以,作为商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就是人员流动的重要性,朱元璋自然也是看不见。于是,明朝继续沿用着古老的农业经济,直到后来,国家刀兵四起,统治者完全没有办法去筹集所需要的粮饷军资,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崩溃。
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人口的流动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一方面,大型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保证了农村在低人口密度的情况下,产出不会下降;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集中发展的可能。可以说,现在中国社会取得的进步,很大一部分就是得益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所有的文化、物质交流,都是在这种流动中才得以加强的。当你每年看着黑压压的春运大军在机场,在火车站,在汽车站等地方拥挤不堪的踏上回家的旅途时,你应该想到,他们正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与血液。而明朝,虽然通过对人民的禁锢,统治者获得了一时的心理安慰,但最终的结果,却只能是导致自己经济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