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走!快走!同志们,追上去,别让敌人跑掉!”1940年10月的一天,苏北黄桥县附近的一条道路上,一支军队正在急行军。部队中有一匹高头大马,一个面容清瘦的人正骑在马上不断地催促着。说着说着,他突然晃了两下,一头从马上栽了下来……。这个人,就是苏北地区新四军的总指挥、后来的开国大将粟裕。他太累了,为了打好这关键性的一仗,他已经七天没有好好睡觉了。但是不久,他的劳累就获得了积极的回报:新四军和八路军终于会师,一片崭新的根据地开辟成功!而这一场战役,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黄桥战役。
难忘的岁月——独自支撑的苏北红军
1935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转移行动——长征。但是并非所有的红军都参与了长征,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为了保留南方的革命火种,坚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江南、赣南一带打游击。这一打,就从1934年10月到了1937年10月。这三年间,游击队的艰苦程度丝毫不亚于长征,他们随时要面临着敌人的清剿、叛徒的出卖和物资的封锁。陈毅在脍炙人口的《赣南游击词》中写道: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这支队伍仍然保持着革命的热情和乐观精神。陈老总在词的最后写道: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1936年,蒋介石派出自己的嫡系部队第四十六师,由师长戴嗣夏亲自布防,筑碉堡、编保甲、移民并村,建立了密如蛛网的封锁线。陈毅及游击队员被围困在梅岭密林深处一个人迹罕至的岩洞里,断水断粮长达20多天。此时陈毅已经准备好了英勇就义,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幸好不久之后,西安事变爆发,四十六师撤走,陈毅带领的这支红色武装才最终保存了下来。
新四军的建立与反共高潮
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暂时停止了内战。但是,国共两党就各自武装力量的商谈,却依然各不相让。蒋介石集团的态度一度非常强硬,只允许我党拥有八路军一支部队。但是,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江南的国民党军队在侵略者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在敌人的军事压力和爱国人士的呼吁下,蒋介石终于同意,将江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北伐名将叶挺出任军长。
1938年11月下旬,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大和街26号正式建立。12月25日下午,在新四军军部召开了新四军全体干部会议,标志着新四军正式成军。
从1937年到1938年,虽然国民党军队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顶住了日军的疯狂进攻,把战争拖入到相持阶段,但是也失去了大片的土地。这反倒给适合游击作战的新四军提供了机会。他们在江南地区不断地袭扰敌人,建立根据地,力量日益壮大。
南方是蒋介石的“龙兴之地”,因此他非常害怕我党在这里发展壮大。也正是基于这种担心,蒋介石对新四军的建立,其实一开始就十分的不情愿,这也注定了这支军队的战斗过程不会顺利。最初,蒋介石还是用老办法,在给养、弹药上多加克扣。八路军建军初期还从国民政府手中得到了一些战略物资,但是新四军却什么都没能得到。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0329人,但只有6500多支枪,很多战士的武器还是大刀和梭镖。即便如此,新四军的发展仍然如同星火燎原一般。
经济封锁不管用,蒋介石就使用了第二招:更是重用顽固分子,不断地制造摩擦。
1939年春天开始,国民党顽固派在山东、陕甘宁边区和山西,不停地制造摩擦,造成了"太河事件"、"雪野事件"、"淄河事件"一系列惨案,疯狂地屠杀抗日军民,甚至喊出了“宁亡于日,不亡于共”的口号,气焰十分嚣张。
入冬之后,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突然出兵陕甘宁边区,占领了淳化、正宁、宁县等县城。我军出于民族大义百般忍让,但是对方却一次次变本加厉。鉴于此,中央命令部队展开自卫反击,打退了胡宗南的进攻;几乎同时,山西的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事变”,进攻由我党领导的晋绥青年抗日决死队,结果遭到了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联手痛击;1940年2月,国民党的“倒戈将军”石友三和“摩擦专家”朱怀冰,竟然勾结日伪军,对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发起了进攻!结果遭到了129师的当头一棒,反倒被歼灭了将近两万人。
1939到1940的这一年,日军在看到速胜无望的情况下,进攻的动作略微减缓。国民党军队抓住这一时机,大肆制造摩擦,暴露出了他们妄图消灭人民武装的真实意图。历史上称这一时间段的国共冲突为“第一次反共高潮”。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国民党顽固派各处的进攻部队全面受挫,他们只能落得一个灰头土脸的下场。而我党以抗日大局为重,主动提出休战,并重新划定防区,将内战的苗头暂时按了下去。
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
但是,蒋介石仍然对我抗日部队仍然耿耿于怀。既然在江北的摩擦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那就在苏北寻找机会。在这里,他早就下好了一枚棋子,只要他发挥作用,将会给新四军造成不小的麻烦。这枚棋子,就是时任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的韩德勤。
韩德勤出身于北洋陆军,后来加入国民党,得到了日后的国防部长顾祝同的赏识,由此走上发迹之路。应该说,韩德勤在对日作战时,还是很有些表现的。1938年的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他还是国民党军中的“游击专家”,曾经给防区内的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大局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举克复阜宁、盐城、东台等地,甚至反攻打进了徐州城。1939年,韩德勤还率部参加了苏北的反扫荡作战,并在淮阴、宝应、六合等地展开了局部反击。他的战功,还是相当彪炳的。
可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一个坚定的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的部队心怀怨恨。1940年3月开始,韩德勤在接到蒋介石的密令后,更是开始以各种理由制造摩擦。先是韩德勤部下的117师刘漫天部,无端对防区之内的新四军发动进攻,结果失败;5月,韩德勤又数次进攻皖东新四军,结果仍然被击退。
从发展苏北到大战阴云
韩德勤的不断挑衅,没有让新四军屈服。1940年5月4日,毛主席对新四军发出了第二个《五四指示》,要求“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陈毅在接到指示之后,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决心放手发展苏北局面。
1940年5月17日,原本在吴家桥地区活动的新四军叶飞部,因日军的扫荡而退入苏北国军李明扬防区修整。李明扬下令进攻新四军,但叶飞部在新四军苏皖支队的支援下将其击败。李明扬马上致电国民党军委会,要求增援。蒋介石此时也不好公开地挑起冲突大旗,于是劝李明扬息事宁人。李明扬只能被迫与新四军讲和。经过谈判,新四军答应将每月税收达5万元的吴家桥地区让给李明扬,而李明扬则允许新四军借道东进,并表示如果日后新四军和韩德勤有冲突,自己会保持中立。
此战过后,江南新四军主力迅速进入苏北地区,并在此改编成了三个纵队,分别由叶飞、王必成、陶勇任司令。7月以后,陈毅、粟裕命令部队东进,穿插到了北营溪、老叶庄、黄桥一线。韩德勤得知消息后,立刻命令驻守黄桥的何克谦部,和税警部队的陈泰运部攻击新四军。陈泰运首当其冲,吃了败仗,两个团被击溃。但是新四军随即与他谈判,归还了被俘人员和装备。陈泰运因此表示,日后如果新四军与韩德勤有冲突,自己不会支持韩德勤。几天后,何克谦部也开始发起对新四军的攻击,结果更惨,战场上他的部队大部分倒戈,其他余部也被击溃。经此一战,新四军建立起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
韩德勤见新四军发展如此迅猛,暴跳如雷,立即决定集结几万军队,妄图消灭立足未稳的新四军。但是很多地方势力对韩德勤阳奉阴违,得令而不动,造成整个部队运动的不协调。新四军抓住机会,又打了几个胜仗,并且优待对方人员,达到了很好的分化效果。韩德勤越来越孤立了。
黄桥战役的精准庙算
韩德勤无奈的致电蒋介石,要求火速派军队增援。蒋介石命令李品仙和于学忠两部出兵,但是他们却各找各的理由,都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动作。韩德勤只能一意孤行,自己独自对新四军发动进攻。
9月30日,韩德勤下令各部进攻黄桥根据地。这次,他一共集结了三万多人的部队,以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部为右路军,五个保安旅为左路军,自己带兵1.5万人为中路军,自己帐下的89军军长李守维统一指挥,浩浩荡荡杀奔黄桥。然而走到一半,韩德勤发现事情不对了,右路的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动作不积极,好像是在观望;左路的保安旅也不见动静。战役还没打响,韩德勤的人马就只剩下了一半。
饶是如此,韩德勤的兵力也占据绝对优势。此时,黄桥的新四军还没来得及发展,部队总兵力只有7000人,而且装备不足,看上去并不十分强大。于是韩德勤将自己的中路又分为三路,带着火炮等重武器,向黄桥杀来。
新四军方面,其实困难比账面上更多。虽然全部兵力有7000人左右,但是刨去伤员和非战斗人员,实际的兵力也就是5000人左右,与韩德勤三路人马的任何一路比起来,都不占优势。而且此前为了分化韩德勤,新四军还把一批武器当做礼物给了地方武装,所以现在装备更加奇缺。而且,新四军此时背靠长江,没有退路,如果一战不胜,面临的局面就是全军覆没!
此时,新四军的前敌总指挥,是日后的开国大将粟裕,他现在的压力可想而知。经过思考和精密的计算,他决定采取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来对付顽固不化的韩德勤。
粟裕的计划是相当大胆的。他决定,以陶勇的三纵,一部守备黄桥,另派一个营沿途袭扰韩德勤;第一纵队叶飞和第二纵队王必成则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伺机出动。
他的指令一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陶勇的三纵人员本就不到两千,再分出一个营,也就是说仅仅还有一千人多一点,守黄桥够吗?粟裕微微一笑,说出了更加大胆的部署安排:黄桥的西南两个方向,不用派兵把守,仅仅让炊事班警戒一下即可;北面,也不用设置重兵,仅仅一个班就可以。三纵的其余力量,则全部集中于东面,要在这个方向上把敌人死死顶住!为了给陶勇打气,粟裕拍着他的肩膀说,战斗打响的时候,我会和你一起!
方案已经确定,接下来就要考虑首战需要消灭哪支敌人部队。粟裕的选择,是韩德勤的嫡系、由翁达为旅长的独立第六旅。
此言一出,更是满座皆惊。独立第六旅,也称翁旅,自称“梅兰芳部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王牌部队。旅长翁达毕业于黄埔四期,和林彪、刘志丹、张灵甫等人是同学,有勇有谋。而且,独立第六旅全旅3000多人,士兵装备的都是清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枪,每个步兵连都配备捷克式轻机枪9挺,每个营有“马克沁”重机枪8挺,而且弹药相当很充足,可谓火力凶猛。以新四军当时的装备实力,上来就要打掉这个王牌旅,还是有不小困难的。
粟裕又是微微一笑,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第一,新四军历来都是先打弱敌,此次反其道而行之,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二,李明扬、李长江和陈泰运虽已表示中立,但在韩德勤的逼迫下,他们能坚持到什么时候,现在还很难下结论。如果我军首战歼灭了翁旅,就可以稳定他们的立场,让他们更加踏实的隔岸观火;
第三,翁旅是在韩德勤右翼,把它消灭后,韩德勤的中路军侧后方就会暴露出来,我军可以实现对其主力的包围与迂迴;
第四,翁旅是韩嫡系主力,如果首战被歼灭,敌军的士气必然会受到严重打击,其它杂牌军就不敢妄动了。
但是,此战还有两个变数:第一是在苏北的日伪军,他们会不会借韩德勤进攻黄桥的机会,而趁火打劫呢?粟裕的看法是不会,因为韩德勤和日伪军也有过节,所以他们最有可能是坐山观虎斗,不会实际出兵;第二是李二和陈泰运,毕竟口头的协议能有多大效力,谁心里也没谱。此时轮到陈毅发话了,只听他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他们来了,我和朱克靖顶着!”并且,陈老总还想了一条妙计:把留在江南的两个主力营调过来,而且知会二李“敝军两个团即将过江通过贵军防区。”二李此前被新四军打疼过,此刻一听,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大战开始
一切准备停当,到了打仗的时候,情况反而简单了。9月30日,韩德勤所部倾巢出动,却突然遭遇了连日的倾盆大雨。韩德勤寸步难行,只能停止前进。新四军各部于是都得到了调整部署、巩固阵地的时间。
10月3日,大雨停止,韩德勤立即部下攻击前进。一纵和二纵的阻击部队打打走走,佯装不敌。韩德勤部立刻展开队形,向黄桥扑来,并于当天中午对黄桥外围阵地进行了炮击。第二天凌晨,89军的33师摇旗呐喊,对黄桥东门展开了猛攻。对陶勇和三纵的考验开始了。
10月4日上午,韩德勤部89军军长李守维下达了总攻命令。他一次便投入了3个多团,势要冲垮黄桥防线。一片枪炮声中,三纵的防御工事大部分被炮火摧毁,指战员伤亡巨大,甚至连炊事班和警卫班都顶上了前线。
久守必失!前方的情况让粟裕心急万分。他命令陶勇坚决守住黄桥,不但要全力阻止李守维的突击,还要派出部队主动反冲锋,打破敌人的总攻计划。陶勇稳定指挥,按照粟裕提出的战法,很快就稳定了阵地形势。
东门稳定后,粟裕立刻飞身上马,离开了指挥所,去指挥叶飞的一纵,收拾翁达的独立第六旅。
此时,翁旅前锋已抵黄桥以北两三公里处。粟裕观察之后,下令立即出击。他命令不但要按照计划进行多路突击,更要在歼灭敌人期间,特别注意要打掉独立6旅的指挥机关。叶飞此时已经等了很久,得令之后,立即率一纵出击,翁达的第六旅立刻被切成了五段,旅部和后卫团被首先打掉了。第六旅先头团回援紧急回援,却被一纵乘势包围,很快就全军覆没了。
整个战斗进行得干净利落,仅仅历时3个小时。独立6旅不仅大部被歼灭,中将旅长翁达也因为羞愤难当而饮弹自尽。消息很快传遍苏北,韩德勤的部队惊慌失措,再也无心恋战,全面崩溃了。此时,新四军则全面进入反击,敌人89军部和两个师也很快被围歼。总指挥李守维在逃窜之时,惊慌失措,和士兵争抢渡船。结果一个不小心,竟然掉在河里淹死了。韩德勤风风火火而来,最终却落得个狼狈撤退,仅仅带着千余人残部逃回了兴化。
意义与隐忧
黄桥战役的生死对决,终于见了分晓,新四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共歼灭韩德勤部顽固派士兵1.1万余人,还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陈毅和粟裕险中取胜,庙算无敌,终于为自己打出了一片自由发展的天地。而且,此战之后,苏北的根据地和鲁南八路军的根据地连在了一起,新四军和八路军,终于在此会师了。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也具备了实施的基础条件
但是,黄桥战役也带来了隐忧。一个就是粟裕作为总指挥,为了打好黄桥战役,几乎七天七夜没合眼,最后还勉强参与追击,终于体力不支昏倒了,出现了文章开始的那一幕。从此以后,粟裕落下了病根,到了晚年疾病缠身,最终没能走上朝鲜战场。另一个隐忧,就是把国民党顽固派真真切切地打疼了。而几乎同一时间进行的江北百团大战,也让蒋介石感到了极端的恐惧。于是在1941年1月4日,国民党顽固派亲自导演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近万名英勇的新四军战士倒在了同胞的枪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