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宋朝文学家晏几道的一首《临江仙》,把一对恋人的离别之苦,写得感人至深。不过几百年以后,这首词的另一个变体,却将离别之苦,变成了一种深切的期盼之情。
1965年,毛主席曾经给在台湾的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其中对晏几道的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做了修改,变成了:“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其中期望两岸统一、两岸人民握手言欢的意思跃然纸上。那么作为另一方的蒋介石,又是如何回复的呢?
时间回到1950年。这一年,由开国大将粟裕率领的26万军队陈兵沿海,准备对台湾进行最后的攻击。在吴石等高级情报人员的努力下,台湾的所有海防布置已尽在解放军掌握。只要党中央一声令下,粟裕即可一举解放台湾!
可就在这时,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的注意力被迫转向了东北方向。粟裕大将也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去青岛修养。本已经在美国大选时得罪了杜鲁门、现在正在惶恐之中的蒋介石,看到了机会,立刻展开了对美国远东地区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友谊攻势。最后在多方的利益作用下,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紧接着的,就是长达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刚刚破茧而出,就必须要和强大的美国战争机器硬拼。国家的所有资源只能应对一场战争,所以台湾方面的问题只能搁置。
那个时候,蒋介石对美国人非常迷信,认为美方会支持自己“反攻大陆”。可是后来,他认识到美国只是拿自己当一个制衡新中国的棋子,甚至想要煽动其独立。这是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在一次回答记者问话时,蒋介石表露了自己的心声:“在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不搞分裂,是一个真正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后,高兴地说了一句:“蒋介石还是有良心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的问题,应该我们自己解决。”
蒋介石的话,直接打了美国人的脸。因此,美方暗中准备让更有美国背景的孙立人取代蒋介石。但是后来行动败露,孙立人被软禁。蒋介石在尘埃落地之后,开始想到了回家。奉化溪口的祖居,自己的屋子“丰镐房”,以及当地的点心、菜肴,都成了他魂牵梦萦的东西。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有一次,美国的侦察机要从台湾起飞,去大陆进行间谍活动。出发前,蒋介石召见了飞行员,说道:“我拜托你一件事,能不能帮我多拍几张我老家的照片?我想看看我母亲的墓地。”此言一出,旁边的不少人都留下了眼泪。
1956年,朝鲜战争和孙立人事件都已尘埃落定,时局也慢慢稳定下来。此时,两岸的任何一方都不再想要轻启战端。举行和平谈判、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已经成了党中央所有领导人的共识。于是毛主席提起笔来,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其中表露出来想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愿。
这封信中,主席对蒋介石能在维护祖国完整的问题上坚持原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提出,只要蒋介石同意,随时可以开始和平谈判。同时,毛主席还提出了三个纲领性的条件:第一,对外,蒋介石要将中国的国际地位交给大陆,保持外交层面的完整性;第二,台湾可以继续由蒋统治,大陆方面只做配合,不作干涉;第三,如果蒋介石想要回大陆探亲访友,大陆随时欢迎!
蒋介石看完信后,没有立即回答。他的内心里,思想斗争很激烈。一方面,大陆方面开出的条件已经很宽松了,只要蒋介石对外承认自己和中国大陆复合,就可以获得台湾长久而稳定的控制权。这比后来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还要优厚!但另一方面,他又很不服气。当初他在占有压倒性实力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就败了,以至于被挤到了台湾这个小岛上。如今让自己承认中共的统治地位,他心里实在转不过弯来!
不服气归不服气,两岸统一和谈的脚步,却是一步一步开始在走了。蒋介石让儿子蒋经国物色人选,以私人身份先去大陆看一下,然后再确定下一步怎么走。蒋经国很快给出了人选——将领宋希濂的哥哥宋宜山。
宋宜山出发后,先是取道香港,然后经深圳进入大陆。他先是来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探望了自己的弟弟宋希濂。之后,他便开始和李维汉、周总理等中共要员见面,进一步了解大陆方面的态度和主张。闲暇时间,宋宜山还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香山等景点,亲身感受了一下新中国的改变。
几周之后,宋宜山再次来到香港,写了一份一万五千字的报告,详细地向蒋介石通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报告中,宋宜山对中共领导人的诚恳和对统一的殷切希望推崇备至,并敦促蒋尽快响应和平谈判的提议。可没想到,这份报告起到了反作用,本来就心里不服的蒋介石,又开始像一个逆反期的孩子一样生气了。他在宋宜山的头上扣了一顶“附共”的帽子,不再允许他回到台湾。国共第一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就这样戏剧性的结束了。
之后的几年,两岸关系若即若离。1958年,台湾和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大陆方面为了避免此后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分裂行为,对金门进行了警告性质的炮战。两岸关系一度降低到了冰点。但是在1959年底,中共方面特赦了一部分表现良好的战犯,允许他们自由返回台湾。这无疑是又向台湾方面表达了友好的诚意。国共双方就在这种忽冷忽热的状态下,一直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着。
再次看到曙光,就到了1965年。这一年,毛主席会见了一直在为两岸统一奔走的曹聚仁先生。谈话之后,毛主席将本文开头的那首晏几道的《临江仙》写了一遍,把最后一句改成了“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并拜托曹聚仁,一定要转交蒋介石。
不久之后,蒋介石就看到了这封信。当读到那首词的最后一句时,他也是老泪纵横。几十年了,他真的想回家乡再看看。于是,蒋介石、蒋经国、曹聚仁三人坐了下来,认真地为和平谈判开出了条件。
该条件一共六条,分别是:
一、如果蒋介石重返大陆,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定居,并继续担任国民党总裁;
二、蒋经国担任台湾省省长,台湾保留政权,只向大陆移交军权以及外交权;
三、统一后,台湾不会再接受美国的任何援助,中共方面则需按照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标准,给予台湾援助。
四、金门和厦门合为一座城市,作为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缓冲区;
五、台湾陆军仅保留四个师,用作岛内防务。其他的海空军,则移交大陆控制;
六、回归后,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只可提高,不能降低。
这六个条件,后来通过曹聚仁递到了毛主席的书桌前。毛主席哈哈一笑,表示全部同意!万众瞩目的台湾回归和平谈判,似乎马上就要举行了!
可就在这时,大陆方面的政治环境开始有所改变。而美国方面得知消息后,也开始向台湾施压。结果蒋介石在多方作用力下,又开始犹豫。和平统一的第二次机会,便又这样错过了。
时间又过去了将近十年。1975年,已经迈入人生最后阶段的蒋介石更加思乡。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中国人,他也不甘心看着台湾就这样长久的孤悬海外。于是,他找来陈立夫,让他通过香港的渠道给毛主席带一句话:“希望毛主席可以来台湾,大家坐下来,为统一进行友好协商!”
这是蒋介石生前,两岸和平谈判的最后一次机会。陈立夫托人将蒋介石的话带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也非常高兴,也表示随时愿意展开谈判。但这个时候,大家的身体都已经不行了。毛主席百病缠身,不要说去台湾,就是寻常的工作,也已经难以处理了。而蒋介石的身体,则更加差劲。1975年4月,蒋介石在台北去世,老一辈人和平统一台湾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蒋介石死后,他的儿子蒋经国继续积极推动两岸和谈。他和当时中国大陆的领导人杨尚坤一起,提出了“要给历史一个交代”的口号,频繁进行接触。双方在1988年,已经谈妥了一切条件,只剩下和谈的最后一步了。可在关键时刻,蒋经国突然病逝。新上台的李登辉一味地推动“台独”,让两岸的关系再次紧张起来。
几次和平统一的机会,都因为历史的原因错过了。如今的海峡两岸同胞,仍然是“微雨燕双飞”。但是,历史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两岸人民的血脉,始终是连在一起的。相信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