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接壤,是世界近七八十年中的一个地缘爆点。发生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将其分割为南北两块,从此各自成为两个政治集团的战略纵深。有人感觉很遗憾,觉得如果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国版图,那么如今中国的外部环境将不存在制约。可是,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机会吗?有机会的话,为何每一次都被中国放弃?如果中国抓住了这些机会,如今又会如何呢?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机会还是不少的。每一次放弃,也有每一次的无奈。
其实,原本朝鲜半岛就和现在的越南一样,都是中国的领土。在汉朝的时候,中国曾经在这里设置郡县。在三国时期,群雄都在中原争霸,无力去维护辽东到朝鲜这一线的土地。此时,公孙氏集团乘势而起,建立了一个囊括辽东、朝鲜半岛大部的割据政权,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了日本东部海域。
但是,公孙氏后代不争气,最后被司马懿所灭。而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又毁于自己的八王之乱和外族的入侵。五胡乱华之后,朝鲜成了当地原住民与鲜卑人交织的天下,并且最终形成了百济、高句丽和新罗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的实力最强,其地盘甚至延伸到了今天辽东的一部分地区。而百济和新罗,不过是蜗居于今天韩国釜山一线的小国而已。
说完了朝鲜半岛的大致历史情况,就要说说中国可能征服这里的四次机会了:
第一次,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朝重新统一中原后,雄心爆棚的隋炀帝,无法容忍高句丽不对自己朝贡,于是便发百万大军前来进攻。这次战争,隋炀帝势如破竹,一度围困了辽东城。但是在之后的战斗中,高句丽人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韧性,让隋炀帝不得不使用分兵的策略,派遣水军去袭取敌军背后。可是没有想到,由于不掌握水文、气候等条件,隋朝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结果导致一征高句丽功败垂成。
公元613年,隋朝再次集结全国的军队,对高句丽发动了一次进攻。这一次的开始阶段,几乎复制了一征高句丽的所有情况,仍然是隋朝大军围困辽东,并且强攻不下。就在隋炀帝心急如焚之时,后方的大将杨玄感突然叛乱。隋炀帝怕杨玄感截断自己的退路,便仓促返回,再次失去了拿下高句丽的机会。
公元614年,隋朝第三次东征高句丽。但是此时的隋朝,已经是内忧外患,濒临崩溃了。所以这次征讨,注定是一次没有结果的战争。隋炀帝甚至没有取得前两次一样的战果,就只能匆匆放弃了。
三征高句丽,不仅没能拿下朝鲜半岛,反而将强盛的隋朝拖入了深渊。个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隋炀帝本人的一意孤行。其实,如果他不是非要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火力侦察”,在采用逐步削弱的方式,慢慢消耗掉高句丽的资源,并且在背后培植百济、新罗的力量,以他绝对的国力优势是完全可以成功了。一切的错误,就在于隋炀帝操之过急。
第二次,唐高宗拿下高句丽
隋炀帝失败后,在唐朝初年,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唐太宗,也曾经东征高句丽。很遗憾的是,唐太宗几乎复制了隋炀帝的失败,在手握巨大优势的情况下,就是无法攻下对方的坚城。最终,唐太宗也只能退兵。但是,比隋炀帝高明的是,唐太宗对高句丽采取了弱化的办法,将自己能带走的高句丽百姓全部带走,并且大量收集当地的地理、水文和天气情报,为下一次东征打下了基础。只不过,唐太宗寿命较短,未能完成征服高句丽的梦想。
公元666年,高句丽宰相渊盖苏文去世,他的三个儿子在把持朝政之后开始内斗。此时,唐高宗一方面使用父亲留下的情报进兵,一方面与新罗联合,两线夹击高句丽。同时,他还对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进行进一步地分化。结果这一次,他成功地灭掉了高句丽,完成了隋炀帝与唐太宗的梦想。
但是,唐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在长安与洛阳,对于朝鲜半岛难以兼顾,只能是设置了一个安东都护府管理。在吐蕃崛起之后,唐朝的吸引力被迫向西转移。而高句丽的复国运动,又突然间风起云涌。最后,安东都护府撤销,朝鲜半岛被新罗统一。
唐朝对朝鲜半岛统治的失败,很好地说明了一点:在当时的生产力之下,中原王朝的统治极限涵盖不了朝鲜半岛。对于唐朝这样四面出击的大帝国来说,需要关注的地方很多,而且每一个战略节点都比朝鲜半岛来得重要,最终放弃,也是王朝由盛转衰的无奈之举。
第三次,明朝抗倭援朝
唐朝之后,朝鲜一度归渤海国所有,属于契丹的附庸。而宋朝的版图连燕云十六州都不包括,自然也就无法包含辽东。所以这一阶段,朝鲜半岛和中原王朝是绝缘的。元朝时期,蒙古人曾经彻底征服了朝鲜半岛,并且建立了“征东行省”。但是,此时的朝鲜贵族与蒙古贵族的合作非常广泛,他们仍然保有权力,所以从某一角度来说,元朝并未真正影响到朝鲜半岛。
明朝建立之后,朝鲜半岛正值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时期。李成桂的建国,和明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朝鲜王朝,从一开始就是明朝的附庸,有给明朝朝贡的义务,同时也得到明朝的保护。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双方的关系非常好。汉文化也是在这时期内,大量地进入朝鲜,并且对其施加影响的。
公元1592年,日本官白丰臣秀吉在完成统一之后,动了打中国的心思。他的战略和多年之后的日本参谋本部一样,都是想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从东北地区进攻中国。那么自然,朝鲜王朝就成为了日本人的进攻对象。事实证明,朝鲜王朝军队的战斗力确实太弱,很快就被日本人打得抱头鼠窜,朝鲜全境都几乎沦陷。朝鲜王朝的国王,甚至亲自来到中国避难。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尽一个宗主国的道义,明朝出兵朝鲜,拉开了“朝鲜之役”的序幕。打这一仗的时候,中日两国的军队都已经进入了半热兵器时代,但是总体装备上,是明朝更占优势。而且,在人数、指挥上,也是明朝更占优势,所以最后日本只能退兵,双方展开和谈。
1597年,中日和谈失败,日本再次进攻朝鲜。战场的形势,几乎复制了几年前战斗的场面,明朝仍然占据优势。但是在战争后半段,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全面撤退。中朝海军在露梁海战中重创敌人一部,但是未能阻止日军主力的撤退。此战之后,中朝日三国进入了一种平衡,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不再有战事发生。
朝鲜之役,明朝对朝鲜有再造社稷之恩,而且明军也一度遍布朝鲜半岛的各个角落,想要彻底拿下他,让其并入明朝版图并非不可能。但是,在朝鲜已经成为明朝藩属国的情况下,确实没有必要这样做。藩属国既是宗主国的战略纵深,也有自己独立的经济体系,养兵育民不用宗主国花钱。相比起直接并入本土,与朝鲜保持藩属国的关系,显得更具性价比。
第四次,清朝多次击败朝鲜
在明末清初的那段时间里,其实朝鲜仍然是和明朝站在一起的。明朝为了平定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发动了十多万大军进行萨尔浒之战。十几万明军中,就有一万多朝鲜军队。他们在将领姜弘立的带领下,跟随明朝大将刘綎作战。但是,这一战由于明军指挥失误,导致刘綎战死,朝鲜军损失大半。姜弘立则是带着四千朝鲜军队,投降了后金。
在此之后,朝鲜仍然多次帮助明朝作战,但是在明朝军队都在后金军面前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朝鲜军队的战斗力显得更加孱弱。1627年,后金八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带兵三万入侵朝鲜半岛。朝鲜军打不过后金军,于是就在平壤和阿敏签下盟约,表示日后为兄弟之国。
皇太极继位之后,改国号大清。当时的朝鲜国王仍然心向明朝,不肯承认大清。皇太极于是组织兵马进攻,将朝鲜国王逼退到了南汉山城,险些饿死。四十多天后,朝鲜国王出城投降,给皇太极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从此将大清视为自己的宗主国。
这之后,其实清朝军队已经实际上控制了朝鲜半岛,实控程度比明朝更深。清朝在朝鲜,是有一支常备军的。如果清朝想要废掉朝鲜的国王,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是,还是那句话,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在当时仍然比彻底纳入性价比更高,所以清朝一直保留着朝鲜的小朝廷。而清朝的常备军,也在日后日本入侵朝鲜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将日军阻挡了好几年。当时常备军的将领袁世凯,在朝鲜的地位比国王更高。但是,袁世凯有自己的野心,后来回国发展。之后的将领无能,这才让朝鲜最终沦陷于日本之手。
总结:
从历史上看,朝鲜半岛的作用,其实那些古代的君王看得都很清楚。很多时候,这个多山的半岛,已经处于中原王朝的实际控制之下。之所以没有将他纳入版图,还是因为藩属国、宗主国的关系更符合中原王朝的利益。后来失去朝鲜的控制权,其实也并非因为没有将其纳入版图,而是纯粹因为清朝军队自己无能。试想,即使清朝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他又有能力守得住吗?不要忘了,清朝末年有那么多的土地被割让走了,一个朝鲜又算什么?可能有人还会说,如果朝鲜成了中国的固有土地,不是可以通过国际法要回来吗?这恐怕也不行,因为在二战后期,中国的命运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哪块领土能要回来,要看别人的脸色。外蒙古的独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朝鲜半岛的重要性,列强可能让他继续保留在中国的手中吗?
说一千道一万,一块国土是否能在我们手中发挥作用,其实还是应该看我们自己的实力如何。有实力的话,战略要地就是我们攻略四方的基础;没有实力,战略要地也会成为别人入侵和制约我们的跳板。所以,好好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