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In 1988, The New China Resumed The Military Rank System, And Deng Xiaoping Decided That The Military Rank Should Be Set Up To General

2023-06-14 16:23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度变革,可谓一波三折。从历史上来看,共经历了5个阶段:从1927年到1945年,部队建制松散而随意,但适合游击战争;1945年到1955年,初步形成军团概念,有了正规军的形式;1955—1965年,部队开始向苏联借鉴经验,首次实行军衔制;1965年到1987年,不再设立军衔制;1988年到现在,再次恢复了军衔制。如此反反复复,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军衔制的奥秘又在哪里?为何后来会不停地废除和确立呢?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1955年的大授衔

建国之后,百废待兴,当时的很多部队首长都被调到地方成为了干部,士兵也有不少复员成了工人或警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如何调配人员,就是党中央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比如彭德怀元帅,都曾被调到西北指挥经济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部队权责不清的状况。所以党中央当时就觉得,应该将部队进一步标准化。可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大部分军队被迫加入抗美援朝,正规化进程戛然而止。

1955年,随着朝鲜战火的熄灭,共和国的一切开始回到正轨。部队的正规化改编,自然也就得以继续实行。党中央毛主席当时的外交政策是全面倒向苏联,所以军队的正规化建设,自然也就按照苏联军队为模板。在军衔上,一开始设置了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等等。后来毛主席推掉大元帅军衔,元帅、大将的人数也都被限定在十人,而且都按照历史时期严格限定了评定标准。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通过严格的审核,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十人成为了元帅,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十人成为了大将。军衔制既是对这些将帅的奖励,也是党和人民对他们功绩的肯定。当然其他还有一部分具有卓越历史贡献的将帅由于已经到了地方上工作,所以没有参与授衔,比如滕代远、谭震林等人。

1965年我国废除军衔制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军衔制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高级军官往往工资高,待遇好,这让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和普通工农兵拉开了距离,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而且,军人的攀比之心也开始作祟,对自己军衔高低的议论也从来没停止过。原本如铁板一块的解放军,逐渐有了些不和谐的音符。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掌握了苏联的政权,中苏关系急转直下。在中印危机中,赫鲁晓夫明显的拉偏架,片面相信印度方面的说法,对中国无端指责,这让两国关系雪上加霜。中国外交上“一边倒”的政策,也随之苏联的改变而改变。为了剔除苏联制度对解放军的影响,在1965年5月22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已经实行了十年的军衔制戛然而止,中国成为了一个只有军职、没有军衔的国家。

当然,军队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集体,人数庞大、组织严密。一个军官出来,如果没有明显的标识,谁也不知道他的职位,这会在日常的工作中带来很多不便。于是,我军发布了带有标识作用的“65式“军服,用服装上衣兜数量的多少来标志官兵的区别。从此以后,官兵在看上去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确实做到了“官兵平等”。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但是一旦到了战场上,通过军装区分官兵的方式却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士兵因为很难区分谁是军官,或者军官职位的高低,所以经常不知道该听谁指挥。而且,在外交场合,因为国际上讲究对等接待,所以经常需要通过中国访问者的军衔来确定自己一方的接待规格。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因为中国没有军衔制,所以往往只能含糊其辞。

邓小平确立新的“军衔制”

1977年,邓小平主席恢复了职务,新中国逐渐进入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新中国外交开始呈现一种爆发的态势,军队外交迫切地需要一套军衔体系来辅助。1981年,新中国再次阅兵,邓小平看着千篇一律的军装,心中难免感慨。可是经过空降兵方阵时,身着翻领跳伞服、头戴新式钢盔的部队让他眼前一亮,随即就对身边的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说:“空降兵的这一身还真是拿得出手,其他部队也应该学学。“于是在阅兵之后,中央军委正式做出了恢复军衔制的决定。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当然,新的军衔制绝不仅仅是为了区别官兵和方便外交,在新的时代,新的军衔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邓小平认为,军衔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制度,只要这个人为新中国做出了贡献,理应授予相应的军衔来进行褒奖。只要控制住当初的攀比之风,军衔制就会在军中形成竞争机制,让指战员们更乐于为国家做贡献。而对于官兵平等,也不能片面理解。真正的公平,在于对有贡献的人要奖,对有错误的人要罚,这样才不会造成“混日子”的局面,对党和国家都是一种好事。

对这次恢复军衔制的工作,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并且充分讲求了民主:首先是由军队中的十几位高层领导组成“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的工作组,全面主持工作;再由各方面的中层领导分别组成办公室,分别研究在职军人、文职军人和预备役军人的军衔制工作;而每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都会下到部队基层,广泛征集广大官兵的意见。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套新的军衔标准出炉。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这套军衔标准和55年标准的最大区别,就是从原来的四等十四级军衔,变成了三等十一级军衔。所谓三等十一级,即将官四级,校官四级,尉官三级。具体就是将一级军官分为: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校一级军官分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一级军官分为:上尉、中尉、少尉。对比老的军衔制,大元帅、元帅、大将、大尉四个等级被取消,增加了一个一级上将。但是后来,一级上将这个级别也被取消,所以此后的共和国军衔制为三等十级。

那么,为何会有四个级别的军衔被取消呢?这是共和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所决定的。

1955年授衔时,大元帅衔的候选人只有一人,就是毛主席。不过主席为了能更贴近群众,主动放弃了这个军衔;其他的十位元帅,都是曾经领导过起义、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十位大将,也都是在革命的各个时期领兵打仗、并且取得过辉煌战果的人。而1983年以后,中国已经进入和平年代,部队已经很少能出现在战场上,以上三个级别的军衔,已经没有人再有资格、有条件获得了。所以邓小平决定,将这三个级别的军衔永久封存,成为那些著名将帅历史贡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尉军衔,是苏联的特产,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军衔制无法对应,所以被取消。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还有一个减少军衔级别的重要原因,就是军队的数量问题。当初世界在美苏争霸和冷战的威胁下,随时面临着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保留了大量的常备军。可是随着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这种纯粹的敌对关系已经成为过去,地区化冲突成为战争主流。中国继续保留大量军队不但意义不大,还会形成沉重的社会负担。所以从邓小平主席上台伊始,就开始考虑裁军问题。既然要裁军,那么就必然不应该设立太过繁复的军衔制度,一切都应该以精简为第一要义。

重新授衔

1988年,新的军衔制已经确立,剩下的工作就是要给还在世的将领重新授衔。审议工作进行的严谨而严格,其标准基本参照1955年的授衔标准。如今经过历史的凋零,大部分开国将帅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还有十七位高级军官符合评审条件,最终被定为最新一批的上将人选。他们是: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迟浩田、杨白冰、赵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诚汉、张震、李德生、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王海。新的军衔,是对他们历史贡献的再次肯定。

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邓小平决定: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9月1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内,被评定为上将的十七位军队高级军官身着最新的87式军服,隆重的走上讲台,重新佩戴起了勋章。此外,还有二十多位技术专家和部队军官被授予了中将、少将军衔。这一年的国庆日,全军再次发布命令,共有1452人被授予各级将官,18万人被授予校官,40.5万人被授予尉官。新中国军队改革的第一步,已经顺利地迈了出去。

如今,时间已经进入21世纪二十年代,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国家领导人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强国之路。如何在国际形势与国内情况剧烈变化的今天,及时地调整适应方案,以适应环境增强国力,已经成了各级领导人面临的新问题。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走的路是正确的,共和国已经重新崛起。我们的未来,也必将更加绚烂精彩。而那些在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守护国家的子弟兵,不管军衔高低,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