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的凌晨5点,昆明军区大院一片静谧。冬天的太阳,正挣扎着要突破地平线的束缚。天空的颜色,也从纯黑染上了一丝白色。突然间,几声破空的枪声传来,将正在睡梦中的军区干部们都给吵醒了。人们纷纷出来查看情况,最后在42号楼内,找到了声音的源头,也找到了倒在血泊中的受害者:开国中将谭甫仁,还有他的夫人王里岩。
一位受人爱戴的中将,到底是为何会遭人毒手的呢?作为军区的首长,他的警卫员怎么没有挺身而出?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谭甫仁其人
谭甫仁将军是广东仁化人,从小家境很贫寒。后来虽然家里拼命供他上学,但是仍然无力改变自身的处境。他16岁时,恰逢北伐战争开始。借着这股东风,仁化地区掀起了工农运动的高潮。谭甫仁受到感召,也投身到了革命之中。
一开始,谭甫仁只是担任简单的宣传工作。后来随着武装斗争的风潮,他也成了一名工农军人。1927年,他随队前往南昌,被编入了贺龙领导的20军,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起义失败,谭甫仁和部队失散,但是却被莫名其妙地编入了国民党的部队中。
1928年,谭甫仁所属的部队进攻井冈山。在新城战役中,谭甫仁找到机会回归了部队,并被编入了红四军。这之后,他分别以连长、团政委、组织科科长的身份,参加了历次反围剿,并且在1934年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了八路军115师343旅687团政治处主任,并且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来他随着部队进入冀鲁豫边区,担任了军区的副司令员。抗战胜利后,他又进入东北,在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中建立了不小的功勋。
从1952年起,谭甫仁将军就开始在广西军区任职,主要从事政治工作。不久之后,他又来到昆明,担任云南军区的政治委员。
谭甫仁将军的工作作风和人品,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称赞。他为人忠厚,工作认真,原则性强,严于律己。他的工作常态,就是白天开会、检阅部队,晚上批阅文件,学习中央精神,通宵达旦。在他的努力下,云南军区工作顺畅,官兵素质高,可以称为军中模范。
1955年,全国第一次授衔时,政治能力超强的谭甫仁将军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莫名其妙的谋杀
正因为谭甫仁将军的威望太高,名声太好,所以在他遇袭之后,很多人都不理解,到底是什么人会下这样的毒手!
这个案件,惊动了在北京的周总理。周总理立刻下达指示:必须尽快破案。同时他还要求,将案件的侦破结果随时报告给他。
随着案件侦破行动的展开,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据军队大院传达室的记录,当天没有任何陌生人从大门进出。而大院院墙高大,想要攀爬很不容易。可巧的是,42号楼外面,是谭甫仁自己开垦的菜地。菜地外面的围墙较矮,凶手可能就是从这里进来的。
在初步了解军区大院内部的情况后,周总理有了一个自己的判断:凶手很可能就在大院内部任职!了解换岗时间,也了解42号楼附近有空档。军区内部的人员,作案的嫌疑很大!
周总理的结论一出,让不少人心中一颤。虽然解放军内部不能说完全的是铁板一块,但是既然都是战友,那普遍的信任还是有的。难道真的有人会将自己的枪口,对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首长吗?这有些让人不敢相信。
但是,周总理的说法,显然是合情合理的。能够无声无息地在军队大院中行刺,自然是内部的人下手更方便。周总理作为情报工作的先驱,经验丰富,眼光独到。他的话,还真是值得认真参考。
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侦破人员对谭甫仁将军的家进行了新一轮的排查。结果,谭将军的小姨子王文莹,从惊慌的情绪中平复下来,说出了当晚的一些情况。
原来案发时,王文莹正在睡觉,突然听见前厅传来了姐姐王里岩的声音,似乎是有谁在逼她说出谭甫仁在那个屋。王里岩嘴里怒骂不停,随即便传来了一声枪响。她赶紧出去看时,就看见了姐姐头部中弹,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几乎同时,案子就又有了新线索。据一个叫马苏红的十三岁孩子说,案发当天夜里,曾有一个人向他询问保卫部部长陈汉中的住址。自己说不知道后,此人便匆匆离开了。
按照马苏红的说法,这个人长着一张圆脸,有些微胖。从相貌看,大约有三四十岁。
这个线索,无疑非常重要,可以说圈定了嫌疑人的个人特征。
而紧接着,另一个重要线索也出现了。
据保卫部的内部自查,发现保险柜里的手枪数目对不上,少了两把。而且,相应的子弹也少了十几发。同时,保险柜没有任何撬动的痕迹,保卫部的的门窗也都是毫发无损。那么显然,拿枪的人就只能是保卫部内部的人了,而且还是掌握着钥匙的人。
这一下,范围就在此缩小了。后来经过缜密的排查,一个叫王自正的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正如马苏红描述的那样,这个王自正这一年三十多岁,身材微胖,圆脸。他本来是保卫部下面科室的副科长,手里曾经掌握着保险柜的钥匙。而且,此人熟悉枪械,也清楚谭甫仁家的住址。综合起来,他的嫌疑最大。
于是,档案室找出了王自正的照片,让谭甫仁的小姨子辨认。看到照片后,这个早已受惊的女子被吓得哭了出来,当即指认,在自家楼里见到的,就是这个人。
自此,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这个王自正。保卫部的领导决定,将其带来问话。
此时的王自正,正在隔离审查期间,所以呆在外面的服管营里。当保卫部的战士找到他的时候,王自正突然暴起,掏出手枪来就对着战士们连开几枪,结果造成了一个重伤、一个轻伤的结果。趁着这个机会,王自正从窗户翻了出去,妄图逃跑。
此时,前来抓捕的战士渐渐地聚集起来,沿着王自正的逃跑路线便追了下去。王自正心慌意乱,结果跑进了一条死胡同。眼看着自己逃不出去了,王自正万念俱灰,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夺命审查
就这样,王自正自杀了。但是,他到底是不是杀害谭甫仁将军的凶手呢?从他的笔记本里,战士们找到了线索。
原来,王自正这个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参的军,资格也算比较老。虽然看上去人五人六,但是在他革命军人的背后,还有着另一幅面孔。
王自正本名王志政,是河南省内黄县人。他本来是当地的一位劣绅,在抗战时期不敢对抗日军,所以逃入了民间。1946年,他随着还乡团回到家乡,枪杀了村武委会主任,犯下了严重的历史罪行。后来在陈赓、谢富治大军进入豫西的时候,他怕被解放军揪出来,就又一次潜逃了。
淮海战役前后,解放军为扩充兵员,在河南省内征兵。于是王志政改名王自正,报名参军,混入了革命队伍。此后他收敛心性,踏实工作,居然真的就“重新做人”了。后来因为能力突出,他成为了云南军区保卫部某科的副科长。
但是,有些历史问题是逃避不来的。1970年初,突然有人给军区发来了一封公函,揭露了王自正的老底。于是,军区的政治部立刻行动,对王自正进行隔离审查。
1970年,正是纷纷乱乱的年代。王自正知道,自己的过去一旦被抖落出来,不是枪毙也得是坐牢。于是,他便开始对主持政治工作的谭甫仁将军怀恨在心。最后,他就做出了偷窃手枪,杀害谭甫仁将军的事。
后来,调查人员还原了案发的经过:
当天夜里,王自正从矮墙进入42号楼,直接上楼便敲响了谭甫仁的家门。此时,谭甫仁的夫人王里岩正在工作,便过去开门。结果,被王自正用枪顶住了自己的头,逼问她谭甫仁的位置。王里岩怒斥对方,结果被恼羞成怒的王自正一枪击倒。
杀人后,王自正本想离开。谁知这时,谭甫仁正好开门出来看情况。两人对了一个照面后,谭甫仁立刻下楼去找警卫。而王自正则追了下去,对着谭甫仁先后开了5枪,导致这位中将死亡。
这之后,王自正还想杀保卫部部长陈汉中,但是不知道对方的位置。情急之下,他敲开了马苏红的家门,向他问路。马苏红说不知道后,王自正发现天空已经开始放亮,于是不敢久留,逃跑了。
案中之案
案件到此,本已真相大白。但是当周总理拿到结案报告时,却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军事改革之后,大部分的将军都不再配枪。所以在面对歹徒的袭击时,他们没有反抗的能力,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负责保卫工作的警卫员,在案发时为什么没有动作呢?
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当天晚上,警卫员确实有反常之处。以谭甫仁的级别,军区给他配备了5个警卫员。他们住在42号楼附属的平房里,在楼前有两个,楼后有三个。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什么样的歹徒进来都很难。
但是,案发的当天夜里,5个警卫员却有三个人不在岗。当时的军区,正搞“千里野营拉练”,这三个警卫员去参加拉练了。而剩下的两个,则是一前一后,继续执行警卫任务。这两个警卫员年纪不大,都是18岁。
经过侦查,人们在两个房门的外面,都采集到了谭甫仁将军的脚印。这就证明,谭将军在案发当晚,曾经先后找过两个警卫员。但是两个警卫员不知什么原因,都没有开门。这才导致将军别无他法,只能赤手空拳的和歹徒搏斗,最后被枪杀。
那么,为什么两个警卫员会集体“失职”呢?经过审查,更为不堪的事情浮出水面。
首先接受审查的,是住在前屋的那个。问话刚开始,他便哭哭啼啼的说道:
“首长,对不起。当时我太害怕了,枪声一响,我连裤子穿那条腿都不知道了。我确实听到了敲门声,但是我不敢出去啊!我就是个十几岁的新兵,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啊!”
这句话,让来审查的领导很无语。没想到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兵,居然连最起码的战斗勇气都没有了!
但是,对第二个人的审查,却更让人感到恶心。
原来,为了照顾谭甫仁将军一家的生活,上级给他们配了一个保姆。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看上去很老实,干活儿也很利落。平时她任劳任怨的,很得领导赏识。但是谁也没想到,此人在私底下还有另一幅面孔。
可能是由于多年没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了,这个女人有些水性杨花。后来看到谭甫仁将军那几个年轻的警卫员时,竟然让她有了一种别样的冲动。在她的勾引下,一个战士和她做下了苟且之事。
谭将军被杀的那天晚上,那个战士正好在后院值班。他觉得长夜无聊,便让保姆过去和自己私会。没想到事情做到一半,谭将军突然前来敲门。这个战士以为是来抓奸的,所以在屋里猫着,大气都没敢出。谭将军找不到人帮忙,这才丧命坏人之手。
听到报告之后,周总理愤怒异常。他是真没想到,刚刚和平了二十年,新入伍的战士就成了贪生好色的无耻之徒。他愤怒地说道:“他们真是全国最糟糕的警卫员”,并且下令将其严肃处理。
如今,这件案子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国家的和平仍在延续。但是,谁也说不好,战争会在哪一天突然到来。如何让军人能在和平的环境中,保持足够的战斗力和战斗勇气,是我们的部队领导需要长期考虑的事。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现代化武器的加成,如今的中国军队已经告别了和敌人拼命地年代。而且,从历次救灾的情况看,如今的子弟兵也都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如果再有战争,相信子弟兵可以给我们撑起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