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In 1942, A Drama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Chairman Mao Said: The People In The Drama Are Negative Teaching Materials.

2023-06-14 15:39

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国家、德高望重,都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与戈尔洛夫的覆辙。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1944年6月7日,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提出了上述观点。这个通知,是党中央对于《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肯定,更是毛主席对于全党、全军的领导、工作者和指战员提出的要求。通知中,李自成我们很熟悉,而这个戈尔洛夫又是何人?他又为何会成为毛主席眼中的反面教材呢?

1942年9月,就在德国的飞机开始空袭斯大林格勒之际,一位名叫亚历山大·柯尔涅楚克的苏联作家,创作了一部三幕五场话剧《前线》。这是一部军旅题材的话剧,更是对苏联一年以来的战场表现的文艺总结。话剧一经发表,就在苏联的军队内部引起了巨大反响。而这个“戈尔洛夫”,就是话剧《前线》中塑造的苏联将军。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按照剧中的设定,戈尔洛夫将军是一个只在乡村读过三年小学的人、但是有很丰富战场经验的人。他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丰富的教育背景,文化水平很低。不过,他对党却十分忠诚,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他曾经是苏联革命中的英雄,在战场屡立奇功。他在接受别人的访问时,却非常得意地说自己“不是军事理论家,而是一匹老战马。”这句话,反映出这个人内心深处的骄傲和顽固。

戈尔洛夫将军这个人,在当时的苏联确实是可以骄傲的。他在反对沙皇的战争中表现极为出色,并且因此获得了四枚勋章。但是,他却将自己丰富的战场经验视为战场铁律,片面地强调所谓的勇敢和拼杀,强调人海战术,这就给他后来的失败和革职埋下了伏笔。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剧中,苏德双方已经在柯洛柯尔车站的持续“拉锯”两个多月了。戈尔洛夫将军缺乏战场意识,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臆想下命令,结果导致错误百出,苏联部队损失惨重。但是,他却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地指责前方战士不够勇敢,自己的力量不够强。

在话剧中,戈尔洛夫将军对以欧格涅夫青年近卫军军长为代表的新将领,极尽嘲讽和打击之能事。在他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才指挥员,只要没和自己一样参加过反对沙皇的战争,就不配称为军人。他对自己的妹妹说过:“欧格涅夫他懂得什么战争?我们打败14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桌子底下爬哩。战胜任何敌人,不是靠无线电通信联络,而是凭英勇、果敢。”而他的妹妹是一位飞机的研究专家,在戈尔洛夫将军的眼中,妹妹的理论和研究都是“毫无用处”的。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作为新一代的将领,欧格涅夫很明白,戈尔洛夫的那些陈旧的经验,已经完全不适用于眼前的战争。相比起所谓的勇敢,情报信息与技术进步才是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因此,他不仅反对戈尔洛夫过时的作战经验,而且还会根据战场形势分析判断敌军行动路线。最终,他不顾戈尔洛夫“命令一定得准确执行”的警告,利用新的战术,最终攻打下了柯洛柯尔车站。

话剧本身并不长,但是却对整整一代苏联将领进行了无情的嘲讽。那些参加过反对沙俄的战争,甚至参加过俄罗斯历次对外战争的将领们,确实有着这种妄自尊大、抱残守缺的倾向。在苏德战争开战之初,苏联军队以不次于敌人装备的质量、超越敌人的武器数量来应对,却在战场上兵败如山倒,就是其指挥僵化毛病造成的恶果。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苏联的将军巴甫洛夫,曾经是西班牙内战时期的英雄,也指挥过坦克作战。但是他一直认为,坦克是“薄皮棺材”,根本不禁打。所以后来他虽然临危受命,去指挥防守白俄罗斯的时候,手下有着数量不少的坦克,但是都被他分散开来使用,没有形成装甲集群。结果在面对德国人的时候,他的部署漏洞百出,导致上百万士兵、数千辆坦克的损失,白俄罗斯也全面失守。虽然最后他被枪毙,但是苏联在战争初期的颓势已经无可避免。

1942年,苏德德米扬斯克战役爆发,苏联的25万士兵,将12万德军团团包围,看上去已经赢定了。但是,德国却通过大量的飞机,向被围德军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而苏联人没有现代的补给意识,也没有充足的车辆给前方士兵提供所需要的装备。最终,德国人奇迹般地突围成功,造成了苏联红军的大量损失。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其实,在当时的苏联国内,已经有不少人认识到,自己的将军们指挥僵化,不懂变通,而且还不思进取。话剧《前线》,也正是为了讽刺他们才诞生的。戈尔洛夫将军,只是当时苏联战场上成千上万“戈尔洛夫”的一个缩影和集合。而这部话剧的出现,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就连僵化的苏联高层,都已经开始准备有所动作了。可以说,后来苏联军队可以战胜德国,和这部剧的关系很大。

1944年春,中国的著名诗人萧三看到了这部话剧,觉得很有意义,于是就把它翻译了出来,并交给毛主席观看。毛主席对戈尔洛夫将军的这个形象,进行了很深的思考。他意识到了,在当时的军队内部,这种摆老资格、对新鲜事物毫不重视的人也有很多,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戈尔洛夫将军”。为了防微杜渐,毛主席将这部话剧推荐给了《解放日报》进行连载,让全军都接受一次教育。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此时,部队内部指战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看懂,毛主席还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引导人们对话剧《前线》正确思考。文章中,毛主席指出,这部话剧的创作目的,就是要教育苏联军队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戈尔洛夫将军”们,让他们改掉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毛病,不要顽固守旧,停滞不前。更不能仗着自己的老资格排挤新人,拒绝接纳新事物。

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后期,最后的收尾工作极其重要。而延安的“整风运动”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很多的指挥员都开始总结自己的战斗经验。而话剧《前线》此时进入中国,并且引发思考,可谓正当其时。毛主席将自己对这部话剧的感悟整理成官方文件,要求党内统一学习。一时间,“戈尔洛夫将军”成了著名的反面教材。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宣传部门很快就接到了命令,党中央要他们组织人马,排练《前线》,使之在解放区内广泛传播。话剧刚刚开始公演,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便到场观看,并且提出了指导意见。宣传部门很快铺开局面,在整个延安举行了多次演出。当时的党中央工作人员,全部都看过这部话剧。

在延安“热播”后,相关的宣传人员开始下到各个根据地和解放区,指导当地的文工团进行排练和公演《前线》。八路军的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新四军的陈毅等领导,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去看了这部话剧。他们看完之后,反应也各不相同。徐向前回去便向干部们训话:谁不想成为戈尔洛夫将军,谁就要好好学习;刘伯承则说道:“我们要以戈尔洛夫将军为戒,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陈毅和邓小平,则是分别组织手下的兵将来看这部话剧,告诫他们不要犯戈尔洛夫一样的错误。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一时间,《前线》在解放区风靡一时,戈尔洛夫将军的负面形象,也在指战员们心中留下了越来越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战士们果然戒骄戒躁,不但顺利地完成了部队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转变,还在战场上发扬戒骄戒躁的精神,虚心向自己的敌人学习,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人物要算刘伯承元帅。他在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时,由于自己的军队中没有能讲丛林战的人才,便将战犯管理所中的国民党将领廖耀湘请了出来。廖耀湘此时顾虑很多,担心自己一个败军之将,给战胜者讲课,不会有人愿意听。但是,刘伯承却鼎力支持廖耀湘,批评了那些“不服”的将领。在廖耀湘讲课完成后,他还赞扬说:“廖将军讲得真生动。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另外,在话剧《前线》中,还有一个典型人物,就是战地记者客里空。他报道新闻从来不讲实际,而是全靠自己的臆想,随意捏造和夸大事实。这种不客观的作风,同样遭到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批评。在新中国的各个时期,很多将领和干部都引用过戈尔洛夫将军和客里空这些人物,既用来教育他人,也检查和反思自己。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毛主席对《前线》的认可和推荐,为党内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风气。通过对这部剧的反思,“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党内成为主流。那些开国的将领们,都在新的建设岗位上取得了不次于战场表现的成绩。许世友将军成为了南方煤炭工作的领军人物;张爱萍将军除了发展海军兵器之外,还协助其他专家,完成了原子弹、氢弹、弹道导弹的研制;刘亚楼将军,则建立了新中国的空军……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成绩,和对《前线》这部话剧的思考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遗憾的是,这部从苏联走出的话剧《前线》,最终没能教育苏联自己人。后来的苏联,从上至下形成了一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逐渐从一个代表无产阶段的政权,转变成了霸权主义的象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成了动辄欺负自己同志、随意出兵蹂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子党”国家。他们看不起别人,也和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越走越远。最终在1991年,庞大的社会主义巨人轰然倒地,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1942年,一部话剧传入中国,毛主席说:剧中人是反面教材

“戈尔洛夫将军”现象并不是单独的现象,在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有这种人出现。他们或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或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纯粹是因为自己的局限性,都会犯类似的错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以戈尔洛夫将军为戒,积极学习,努力顺应时代的潮流,做一个能够与时俱进的人。这,应该就是毛主席将“戈尔洛夫将军”定义为反面教材时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