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经济演化,是经历了物物交换、等价物交换和货币交换等几个阶段的。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金属货币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有金币、银币,而中国古代则大量使用铜币。但是铜币的价值较低,要想真正显示财富,还得靠金银。看古装剧时,经常会看到富裕一些的百姓直接用金银交易。这种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但是也确实是事实。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想过,古代的银子放到现在,价值量到底是多少?折合成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又相当于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金银的使用频率,在各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秦汉时,金银是作为奢侈品和祭祀用品出现的,是当时的朝廷明令禁止不能作为货币使用的。我们看秦汉史书中经常出现“多少万金”的记载,其实都是指的黄铜,而并非真正的黄金。比如说汉武帝的姐姐隆虑公主,为了给儿子赎死罪,就一次性交了“金千斤”,指的就是黄铜。此时受限于冶炼技术,金银存量还不多,确实无法作为货币使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已经作为称量货币而被普遍使用了。到了唐朝,由于丝绸之路的打通,大量的国外商人进入中国交易。他们的到来,让大量的国外金银货币进入中的货币市场。比如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多次提到的萨珊金币,就是波斯人使用的货币。但是中国的黄金存量少,价值太高,不太适合流通。白银于是才正式开始流行,成为了百姓日常可以接触到的高价值金属货币。但是此时的白银货币还仅仅是个雏形,无法真正做到有序流通。如果唐朝的影视剧中出现某位商人用银子付酒钱,那就可以说明编剧是个不懂历史的人了。
宋元明清四代,白银才算是成为了较为成熟的货币,进入市场和铜币共同流通。但是因为每个朝代的经济水平、物价、通货膨胀率等都不一样,古代和现代的经济情况也天差地别,所以关于白银的确切价值,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核算标准。如果硬要算的话,只能拐一个弯,用白银、铜钱、粮食三者的比值来进行换算。
以宋朝为例,一两银子折合一贯铜钱。而大致一个城镇百姓的月工资是铜钱20贯,这可以让一个家庭衣食无忧,甚至天天吃外卖下馆子;而一个下层民众一天的工作所得是100文左右,这也差不多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家庭,省吃俭用一日的用度。官府赈济灾民,则是以一天15-20文为基本生存线。也就是说,一个人一个月能挣20两银子,而其实半两银子就能活着。可以看出,宋朝百姓生活的确实还算是不错。
而当时粮食价格是变化比较剧烈的,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年间,每一斗粮食的价格是7-8文钱,到了天圣(公元1023-1032)年间,则变成了30文一斗。大致来说,每斤粮食贵则近3文,贱则不到一文,取一个中值,算是1.5文。而现在我国的大米价格,在两到三元一斤(以某宝的最低价格为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宋朝一文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几毛钱到1元左右。一两银子差不多就是几百元到一千元人民币了。
当然要指出,这是在宋真宗、宋仁宗时的数字,当时是盛世,不是乱世。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由于外国银元的大量流入,银子的纯度下降,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变成了380斤大米,约等于人民币700到800元;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白银继续贬值,一两银子能买到的大米只有140斤而已,折合人民币才300元,实在是有点儿少。
当然,单纯说购买力也有失偏颇,毕竟经济总量和结构不一样。要想真正说明白,还得说说收入情况。拿清朝来说,官员的薪俸包括白银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银180两,粮米180斛(约九千斤),九品白银33两,粮米33斛(约1650斤)。看着似乎不少,但是这是年俸,除一个365,一品大员的日子都是紧巴巴的,九品则根本活不下去。所以雍正以后,增设了个“养廉银”,通常是普通工资的几倍,乃至几十倍。所以从这个收入水平来看,清代中后期的一两银子的价值,应该约等于民国初年的一块大洋。而民国的大洋也不稳,初期一个大洋的价值,到了1930年就相当于8个大洋了。到了1980年,一块民国的大洋收购价格15元人民币,考虑到当时和现在的通胀水平,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钱。那么就可以说,古代的一两白银,放到现在应该能值1000到1500元人民币。
如今的社会,白银已经又回到了奢侈品的位置,成了首饰加工的重要原料,无法直接换算,所以我们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来算银子的价值。当然,换算白银价值并不是我们闲来无事的心血来潮,而是研究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弄明白古代经济的大致情况,才能看出现代经济的成败得失,进而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工资在生活中的价值。比如说,我一个月的工资是8k,换算成白银就还没有进入高收入阶层。那么朋友们,你的工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