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炮弹没了咱可以再造,全国都快解放了,你那么心疼有点儿过了。再说,城里的马家军炮弹多的是,我去给全缴获过来,还你不就完了吗?”
1949年8月25日,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第63军军长郑维山,正一脸不耐烦地和司令员彭德怀说着话。显然,彭老总刚刚已经发了一顿脾气,嘴唇正微微地抖动着。他听到郑维山这么说话,眼睛一抬,眼看又要发作。
彭德怀
“得了得了,郑军长,你说要缴获马家军炮弹,可是要说话算话啊。”副司令张宗逊赶紧插嘴打圆场,然后用手肘轻轻碰了碰彭德怀。
“光缴获炮弹就算完了?告诉你郑维山,战斗结束后,马上给我写份检查!”彭老总此时,也已经过了气头,说话语气略有缓和。而张宗逊和郑维山也都松了口气,看来,这一关已经过了。
郑维山
郑维山是解放军中的一员悍将,其军事能力得到了众多高级将帅的肯定。不管是在华北,还是在西北,他都是屡立战功。那么,彭德怀为何今天会被他气得嘴唇发抖呢?郑维山到底做了什么让他无法原谅的事呢?事情后来又有怎样的演变呢?
威风八面的少年将领
郑维山将军是湖北省麻城县人,穷苦农民家庭出身。幼年时,他虽然读过一年的私塾,但是学习并不系统。为了给家里节省点儿粮食,他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郑维山尝尽了人间的疾苦。
旧社会放牛娃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刚刚十二三岁的郑维山,拿起梭镖,当起了儿童团员。别看他年纪小,但是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站岗查哨有模有样。他的表现,甚至比很多大孩子还要出色。也因此,郑维山小小年纪,就当上了儿童团分队的队长。一年后,他又成为了少先队长,从此正式投身革命。
1930年,刚刚十五六岁的郑维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担任了赤卫队的副指导员。6月份,他带领七十多名赤卫队员正式加入了红军。时任红一军副军长的徐向前,对这个半大小子非常喜欢,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传令兵。郑维山在徐帅身边参加了花园、新集以及双桥等战斗,亲历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学到了徐向前高深的指挥艺术。
徐向前
1933年,郑维山以连指导员的身份,参加了打破敌人三路围攻的战役,以及仪南、营渠两场战役。由于表现出色,郑维山升任红9军27师81团政治委员。同年底,又被调任27师的师政委。他的声威震动川陕地区,成为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少年英雄。
然而,在一年多之后,红军便踏上了长征之路。这条路,郑维山走得尤其辛苦,他多次承担迎接兄弟部队、追击和防御敌人进攻部队的任务,所以走的路比别人都要多。他带队翻过三次雪山,走过三次草地,参加过近百次战斗,歼灭敌人将近三千人,可以说劳苦功高。
长征油画
1934年11月,郑维山所在的红30军,将所辖的三个有荣誉称号的主力团合编为第88师,刚刚20岁的郑维山被任命为师长。他也从此,正式成为了红军的高级将领。
惨烈的西路红军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了长征。在经过了短暂的休整后,郑维山得到命令:跟随红30军编入西路军,准备执行打通河西走廊、连接国际通道的任务。
西路军画作
红军在陕北的情况,其实也是异常艰苦的。敌人的围追堵截,仍然是如影随形。为了拓展生存空间,红军先进行了东征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陕北地区太过贫瘠,物产稀少,经济凋敝。红军想要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河西走廊,实现和苏联运输通道的连接。一旦成功,红军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地补给了。为此,党中央决定组织西路军,打通河西走廊。
这一战,绝不会是一场轻松地战役。河西走廊附近,盘踞着马步芳、马鸿逵两支地方军阀。他们已经在当地经营多年,用强权加宗教的方式控制了大量的老百姓,让我党的群众工作很难开展。为了能尽量保证战役的胜利,党中央以战斗力最强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为主力,集结了两万多人的部队,由身经百战的徐向前为总指挥,浩浩荡荡杀过了黄河。
徐向前
战役的开头打得很不错,西路军在渡过黄河后迅速击溃了当面之敌。驻守当地的“马家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而作为军事主官的马步芳,也是一时进退失据,不知所措。历史给了西路军一个机会,只要他们在此时集结重兵,吃掉敌人的一到两个旅,就可以在当地建立比较稳固的后方,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
然而在关键时刻,西路军的指挥却出现了问题。最为强悍的几支部队,比如红30军,迟迟没有被调上前线。结果在前方的部队兵力不足,迟迟无法歼灭当面之敌,进展缓慢。而马步芳也稳住了阵脚,调集部队向红军包围过来。本来大好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马步芳军队
很显然,这不应该是徐向前的真实水平。这期间,西路军到底出了什么事,谁也不知道。但是,不利的局面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摆脱了。逐渐地,西路补给缺乏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等西路军进军到祁连山一带的时候,部队陷入了绝境。
面对眼前的困难情况,徐向前召开了红石窝会议,最终确定将部队分成三支,其中的两支分别向东、向西突围,一支留在当地打游击。而郑维山的红88师,受命成为东向突围部队的开路先锋。
西路军剧照
出发前,郑维山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极其艰难的硬仗。他组织了一支40人的敢死队,每个人拿着两颗手榴弹和一把大刀,趁着夜色杀向了马家军的骑兵。马家军没想到红军能在如此绝境下奋起反击,一下子被打蒙了,很快就闪开了一条通道。郑维山赶紧招呼后面的部队,从通道撤退。
然而,敌人很快重新集结了力量,想要关闭通道。红88师官兵浴血奋战,但是由于武器已经消耗殆尽,很快便难以支撑了,三个主力团的团长、政委,都相继阵亡。郑维山没有办法,只能带着部队撤入祁连山深处。
西路军画作
然而,马家军骑兵此时发挥了机动性的优势,采用了大迂回的战术,竟然绕到了郑维山身后发起进攻。郑维山一下子陷入了重围,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死命拼杀。到了天再一次黑下来的时候,一个师便只剩下了20多个人。
趁着夜色,郑维山再次率军发动夜袭,抢夺了十几匹敌人的快马,然后指挥剩下的人骑马撤退。在战斗中,郑维山的脸上被子弹擦破,留下了一道长长的血口子。
郑维山
战斗之中,郑维山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后只剩下了他自己和警卫员“小箩筐”。两个人在摆脱敌人的追击后,巧遇了88师副师长熊德臣,还有其他几个指挥员。大家身上都受了伤,部队也都被冲散了。大家商议之下,决定结伴回延安。
两天后,一行人又遭遇了马家军的搜山队,队伍又被冲散。等周围再次安静下来的时候,郑维山发现,自己身边就只剩下了副师长熊德臣一个人了。两个人又冷又饿,只能去周围的老乡家里去寻求帮助。
西路军战斗场景还原
当地的民众,其实早就知道红军的大名,十分敬仰这些为了穷人打天下的士兵。有一家人担着风险,把郑维山两个人藏了起来。二人躲在山里一个多月后,郑维山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须要去找党中央了。而此时熊德臣却生了病,暂时走不了。最后,熊德臣将身上仅有的8块钱给了郑维山,让他先走,自己随后就到。
郑维山辞别了战友,孤身踏上了回延安的路。很快,8块钱的路费便花完了,郑维山只能像个乞丐一样,一路乞讨,一路打听红军的消息。最后他听说,党中央组织了“援西军”来救他们,但是由于西路军失败太快,他们来不及展开救援工作,只能在平凉、兰州等地设立收容点,迎接回归的战士们。
红军收容站
得了这个消息,郑维山加快了脚步,在1937年5月上旬来到了平凉的镇原城,成功地找到了党组织。此后不久,他回到了延安,在这里见到了“小箩筐”和熊德臣。三人不禁感叹,偌大的一个主力师,如今只剩下了他们三个人了。
从这一天起,对马家军的深仇大恨,便根植进了郑维山的心中。他暗中发誓,早晚有一天,要让这些匪徒血债血偿。
重上战场
抗战开始后,郑维山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走上战场,而是先进入了抗大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军政干校当军事教员。
抗大旧址
当时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的发展还不是很顺利,像郑维山这样已经失去原部队的,很难顺利地再次走上战场。这一点,郑维山也明白,但是从一个师长变成教员,这个落差还是让他心里不爽。不过很快,郑维山就发现,当个老师其实也没啥不好。
郑维山是教员中,少数具有实战经验的。他讲课时,总是能结合自己在战场上的实践,绘声绘色的讲解,课堂生动而又有趣。学员们都知道他曾经是一个师长,所以对他也十分尊敬。师生互敬互爱,教学质量非常之好。到后来,连晋察冀军区机关的人,都经常来他的课堂旁听。
八路军战士
后来,很多人都对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说,郑维山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只当一个教员太可惜了。聂荣臻考察之后,发现他确实是人才难得,于是在1939年3月,郑维山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教导团政委。
教导团,听上去像是个军事单位,但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学为主,所以仍然不能让郑维山“解渴”。但是,他却不骄不躁,悉心地为军区培养军事人才。在成立后的8个月中,从教导团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干部。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对郑维山的工作成绩非常赞赏,多次向聂荣臻推荐。但聂荣臻此时,却表现得讳莫如深。他只是将郑维山任命为教导团团长,但是却仍不让他上战场。
聂荣臻
后来,郑维山的老上级李先念听说了他的境况,于是找到聂荣臻,想要要人。但是,聂荣臻的态度却很坚决,不允许郑维山跟李先念走。为了留住人才,聂荣臻签发了命令,任命郑维山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以及晋察冀军区行唐前线指挥所总指挥。行唐是军区的门户,聂荣臻将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郑维山,足见对他的信任。而郑维山也没有辜负聂荣臻的期望,将行唐一线防守得滴水不漏。
1945年,日本人的失败已经板上钉钉,郑维山知道,下一阶段很可能迎来和国民党部队的决战。为了做好准备,他提出要回抗大继续学习。上级批准了,郑维山也回去了,但是在学校门口,他却被聂荣臻给拦了下来。原来,此时的张家口地区,已经非常混乱,日本人离开留下的权力真空,急需有人填补,聂荣臻此来,是专程接郑维山去回去主持工作的。
日军战败
就这样,郑维山在延安转了一小圈,就又回到了晋察冀。在这里,他开始担任卫戍司令部司令员,着力打造部队的纪律。在他的主持下,晋察冀军区的部队逐渐告别了一些游击战时期的小毛病,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钢铁之师。
但是,由于误判了形势,晋察冀军区让大量的战士复原,造成了部队战斗力的下降。在面对国民党部队的时候,连续好几仗,他们都没有打好。此时,朱德总司令员来到了华北,并且留了下来,专门帮助晋察冀军区重组战力。当调派兵将时,本来已经申请调往南方的郑维山,再次被聂荣臻留了下来。此时的聂帅,已经离不开这位战将了。
朱德
不久之后,华北地区的解放军重新焕发了活力,在集宁、张家口、石家庄等战役中打得顺风顺水。郑维山此时,已经调任第19兵团第63军军长。他在历次战斗中表现抢眼,逐渐又找到了当年少年猛将的豪迈气概。
炮轰兰州
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在长江以北,已经没有多少打仗可打了。此时,郑维山已经将自己的下一个作战目标选定了,那就是西北战场。当年,他的数千名战友把生命留在了那里,他必须要了解这一段恩怨。
兰州战役
此时西北最为强硬的军阀,仍然是马步芳。在1949年,他已经当上了国民党西北军行政公署长官,摆出架势要和解放军硬拼到底。可能马步芳也是害怕,自己手上红军的血债累累,除了和蒋介石一条道走到黑,他已经别无选择。
在解放军刚刚进入西北战场时,马步芳还指望胡宗南帮自己分担压力。但是此时的胡宗南,早已无心恋战,他不断后退,寻求马步芳、马鸿逵的庇护。而马鸿逵则有意让马步芳成为“顶门杠”,在前面首先抵挡解放军的冲击。三个人各怀鬼胎,所以虽然兵马看似强盛,但是却早已军心涣散。
马步芳
1949年7月,解放军发起扶眉战役。郑维山一马当先,一举歼灭了胡宗南的4个军。这之后,他又带领部队来到平凉地区,准备和马步芳和马鸿逵决一死战。但是,这西北的“二马”,居然是望风而逃。马鸿逵撤往宁夏,而马步芳则回到了老巢兰州。
于是,上级决定,在1949年8月25日正式开始对兰州的进攻。
此时的马步芳,其实也已经无心战事。他自己躲去了重庆,把兰州的防务交给了儿子马继援。这个决定,对他来讲是正确的,因为马继援曾经上过国民党军校,在指挥上很有一套。他在兰州城外,利用地形优势构筑了大量的坚固工事,妄图拦阻解放大军。同时,兰州城内也被他安排下了重兵。马继援准备和解放军打巷战,以等待马鸿逵的增援部队到来。
马继援
8月25日佛晓,战斗正式打响。马继援的外围阵地,确实设置得非常讲究,解放军的伤亡很大,但战果却很小。在后方指挥的彭德怀,为此十分心焦,如果无法尽快攻克兰州,一旦马鸿逵真的来援,解放军将会非常被动。
而此时的郑维山,则干出了一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暗中将一野的一万多发炮弹,全部调到了前线,交给了自己63军的炮兵。他下达命令,把炮弹全部砸在沈家岭、狗娃山、古城岭三个高地上,不许有所保留!
解放军炮兵
这个命令,让军需官十分为难。一野不是四野,没有那么强的军工能力,炮弹只有这个一万多发。这次全用了,以后怎么办?但是无奈郑维山军令如山,他也没有办法。
郑维山如此行事,自然有为当年西路军报仇的意思。想当初他的红88师,千余人参与西征,而回到延安的仅有三个人。那些留在等地的英魂,都是他的亲密战友。如今既然有了机会,当然要用重火力狠砸马步芳,为死去的烈士们出一口恶气。不过,重火力打击,也确实是攻破敌人坚硬防御的一个好办法。郑维山此举,可谓公私兼备。
郑维山
63军的炮兵,第一次有了这么富裕的炮弹,立刻开始对着兰州外围的高地猛轰。仅仅一天不到的时间,炮弹就被全部打光。
此时,彭德怀也已经得到消息,火速将郑维山叫了过去。两人一见面,彭德怀大发雷霆,骂郑维山是“败家子”,不懂得珍惜武器。郑维山也是乖巧,在彭德怀怒气正盛的时候,他也不说话,也不辩解,只是静静的听着。
好半天,彭德怀才收住了火气。而此时,郑维山却开口了:
“彭总,炮弹没了咱可以再造,全国都快解放了,你不用那么心疼。再说,城里的马家军炮弹多的是,我去给你全缴获过来,还给你不就完了吗?”
彭德怀
这也就是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解放军中,敢于直接硬怼彭德怀的将领,可谓凤毛麟角。郑维山这么说话,很可能会再次引发彭德怀的怒气。幸亏副司令张宗逊打圆场,事情才算过去。
事实证明,重火力强攻确实有效。很快,有"兰州锁钥"之称的沈家岭,便被解放军攻下了。这一下,引起了连锁反应,兰州外围的阵地被解放军一个一个拔除。马继援见防守无望,在当天夜里通过黄河铁桥潜逃。26日中午,解放军全歼了兰州守敌,解放了这座千年名城。
兰州解放
兰州解放后,郑维山登上城头,向着祁连山的方向跪了下去,郑重的磕了三个响头。他想以此告慰死难的战友,并且向他们报喜:他们奋斗一生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此战之后,郑维山将军又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斗,回国后一度在北京任职。1982年,他重新回到兰州这块凝聚了自己痛苦与喜悦得土地上,当起了军区司令。不过这次,他对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展开了进攻——他在大西北,进行了规模浩大的绿化建设,将不少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绿化大西北
郑维山将军,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可能因为他年纪很小便参加了革命的缘故,使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快意恩仇的侠气。面对敌人他从不退缩,面对自己的战友则是春风化雨。所有的恩怨,他未必会计较,但是却不会轻易忘记。面对自己的目标,他会想尽办法去完成。郑将军的独特魅力,可能也正在于此。毛主席曾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这话确实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