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们让钱学森院长去郊区轰麻雀了?乱弹琴。你们不能这么粗糙地理解咱们的政策和口号。他是科学家,接触工农兵的方式和你们不一样。党有更重要的事情让他办,以后这样的活动,不要叫他参加!”
1958年的一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党政负责人,被上级领导这样的批评了一番。负责人赶紧做出了一番自我批评,并表示今后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殊不知,日后的情况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让本该受到支持的钱学森先生一度陷入苦恼。直到聂荣臻元帅的不断支持,以及开国大将陈赓的一次表态后,才让事情得以解决。
钱学森的威名,在海内外是闻名遐迩的。在美国期间,他以二十八岁的年龄,便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课题,建立了“卡门-钱学森”公式。后来他更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授,曾经主导过美方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想要为祖国效力。但是因为他的研究领域太过敏感,美国方面对他设置了层层阻碍,甚至不惜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后来通过舆论、外交等各方面的努力,钱学森才得以在1955年的国庆前后回到祖国。
回国之后,钱学森立刻着手组织研究班子,开始设计中国自己的火箭和导弹。他先是去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转了一圈,考察了著名的哈军工。之后,他又结合实际,在1956年写下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党中央非常重视,开始围绕钱学森打造科研体系。同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由钱学森任所长。1957年,又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
此时,钱学森先生不过四十多岁,还不是党员,各方面资历都非常浅。而力学所和第五院内,都有不少资历深厚的老专家和政治干部。双方的工作方式和思想意识都不同,时间一长自然就产生了矛盾。不少人背后议论钱学森,认为他“工作中不接触工农群众,成天摆知识分子的臭架子”。
钱学森在海外时,是个十足的倔脾气。那些国外的学生曾经表示他的教学方式十分枯燥,很多人看不懂。钱学森当时就曾经回答:“我又不是在教幼儿园,你听不懂不是我的问题!”但是回国之后,他整个人变得像春风般柔和。对于同志们的议论,他不加以辩解,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工农兵的思想改造当中。一些非本职工作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就比如说,本文开头提到的轰麻雀事件。
让一个科研核心成天去操心这些事,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主管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站了出来,公开表示了对钱学森的特殊照顾和对其工作的支持。慢慢的,类似的情况便很少发生了。
不久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让聂帅感觉很不是滋味。
第五院成立之后,红军出身的无线电专家、开国中将王诤担任了副院长。名义上,他是辅助钱学森工作的。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王诤却往往要压钱学森一头。
一次,聂帅去第五院听取关于导弹试验工作的汇报。会议上,由于王诤的资历老,所以他当仁不让地做了首先汇报。而钱学森在王诤说完之后,仅仅补充了几个不重要的点,然后便不再说话了。
聂帅突然察觉到,钱学森的政治威望不够,似乎有被边缘化的风险。所以他在会后,将王诤单独留了下来,告诫他说:“王诤同志,你是我们党内的专家,也是党内的老同志,但是工作中,还是不能事事都冲在前面。以后再汇报工作,你是不是让钱学森同志先讲?他是技术方面的专家,这些方面应该多听听他的意见。不然的话,要是你先讲了,他即使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也不好再讲了。”
王诤听聂帅一说,也觉得自己有些唐突了,于是立刻表示:“聂总,您放心吧,我明白了,以后一定注意。”
从此以后,再有涉及技术方面的汇报,王诤总是友好的请钱学森先讲,自己再补充。
后来,聂帅又找到另一位副院长王秉璋,向他强调说:“我们要相信和支持钱学森,通过最近的接触,我觉得这个同志很不错,讲话有分寸,该说的时候却也不憋着。他是有本领的人,在国际上有威望,是个大科学家,我们不能把他当作普通工程师来用。”
同时,他又找到钱学森,对他说:“我们虽然是集体负责制,但是工作也是有分工的。你不要有什么顾虑,该抓的工作一定要抓,党委会保证你的。”
在聂帅等党中央领导的支持下,钱学森的工作越来越顺手。但是不久之后,钱学森却又找到聂帅,有些苦恼地表示希望降职!他说:“聂总,其实五院的院长不一定要我来做。即使我不做院长,也一样做这方面的工作。”
聂荣臻赶紧询问钱学森到底碰到了什么困难,结果钱学森叹了口气,说出了一件小事:
就在几天之前,五院下属的幼儿园要添置几条板凳。园长写了报告,不知要找谁去签字。结果一些同志推来推去,竟然让他去找院长钱学森去签。当钱学森看到这个报告时,整个人都懵了,怎么自己一个主抓技术的人,成了五院的生活大管家了?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情况还不是第一次发生。由于事先并没有说明,钱学森这个院长是专管技术的,所以有些人碰到一些行政、生活上的事,全都找他来签字。除了幼儿园之外,什么食堂、采购、桌椅板凳,钱学森都要管。这让这位技术专家简直是苦不堪言。
而更为离谱的是,由于钱学森此时还不是党员,不能参加党委会议。而第五院的很多研究课题,必须在党委会议上决定。这样一来,技术专家参加不了技术会议,却要去管日常的杂事,简直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听了钱学森的叙述之后,聂帅才知道自己又疏忽了。他赶紧安慰道:“你不要有什么动摇,你做院长是非常称职的。不必有什么顾虑,行政方面的工作,我来安排,可以让你尽量少管。”
和钱学森谈话之后,聂帅又将第五院的党委集中起来,批评他们说:“党委的责任,是管好大政方针。你们不要管技术,技术工作,必须要让钱学森同志负责。日常行政的事务,你们要抓起来。钱学森不擅长这些,不应该去麻烦他。”
后来,聂帅又将行政审批流程加以优化,一些小事也指定了负责人。但是钱学森毕竟是院长,很多事情他仍然绕不过去。过多的杂务,还是困扰着他。
此事,后来传到了钱学森的好友陈赓将军那里。当年二人在哈军工一见如故,开始了一段不常见面、但肝胆相照的友情。在第五院草创阶段,陈赓从哈军工调拨了大量人力资源,解了钱学森的燃眉之急。此时陈赓决定,再帮朋友一把。
在军委的一次会议上,陈赓向领导们提出意见:“现在,研究院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什么外加工的事、行政方面的事,都推到钱学森教授那里去签字,这怎么行呢?钱教授是技术专家,他的精力应该是用到组织、领导导弹的研制上面。其他的事情,不应该推到他那里去管!钱教授只要提出技术问题,我们保障好就行啦。其他的事情,我看连让他知道都不需要。不要分散他的精力,让他一心搞技术,这样才会更好更快的让我们的火箭、导弹飞上天。第五院,确实应该再设立一个院长。至于人选,我自告奋勇,就我去当吧。以后,那些扯皮的事,尽管来找我!”
既然陈赓大将这么建议了,而这么做也确实更有利于工作。于是最终党中央决定,让钱学森降为副院长,主管技术工作。而院长的人选,国家没有让陈赓担任,因为此时陈将军的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最后经过研究,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任五院院长,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被任命为第一副院长,主管行政工作。
此后,被解放开手脚的钱学森更加忘我的工作,最终在1960年春天,新中国的第一颗火箭在上海成功升空,中国的航空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