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追寻历史岁月、促进心灵的沉淀与魄力!
—— 《 虎魄 • Huboe 》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The Four By-products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Emphasizing Literature Over Military Affairs Is Not A Problem At All,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Most Ruthless

2023-08-02 12:13

提到宋朝,历史迷总会总结出四个字:重文轻武。一般认为,宋朝的重文轻武,让其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都达到巅峰的时候,武装力量羸弱到不堪一击,最终不得不咽下“亡天下”的苦果。这样理解没错,但其实,重文轻武的不良习气,对于宋朝的种种歪风来说,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节。宋朝为了其自身的统一,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也产生了四个让人痛恨的“副产品”。其恶劣的影响,到了今天仍在继续。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不妨谈一谈,宋朝的统一有多难。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的乱世。但是五代的乱世,又直接来源于唐朝末年的地方割据。从唐玄宗设立节度使制度以来,这种地方军、政、财权一把抓的大官,逐渐成了土皇帝,不服从中央管理。到了唐朝末期,节度使尾大不掉,皇帝总是想方设法用一些阴招去惩罚他们。被伤害的节度使们,自然会生皇帝的气。于是,君臣离心离德,互相猜忌。

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的五代,本身就是一个叛乱频发的时代。从后梁的父子相残,到后唐的兄弟相杀,再到后晋甥舅阋墙 ,再到后周的擅杀大臣,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一段君臣相残的历史。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经过几十年的折腾,皇帝与武将的猜忌已经深入到了骨头里。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统一之后,为了防止发生五代时期的那种内乱,大幅削减了节度使的权力,也对武将的权力和地位作了极端化的削弱。但是,猜忌的心理仍然无法根除。而宋朝的四大弊病,也是在猜忌之中,慢慢出现了。

第一,重文轻武

说宋朝,不能不说重文轻武。前面已经说了,宋朝对武将的权力和地位,进行了极端化地削弱,这属于“轻武”。那么,以权力制衡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捧起一派,才能压制一派。在五代时期备受白眼的读书人,从此就抬起了头,这也就是“重文”。

根据宋朝的制度,武将外出,看到同级别的文官是必须要行礼的;朝廷的顶级武官枢密使,按照规矩是必须由文人来担任的,武将的顶级官职只能做到枢密副使;文官如果对武将进行批评,甚至是抓捕、用刑,武将也必须是引颈受戮,不能反抗的。这种风气的盛行,也就形成了一个现象:皇帝往往让文人成为一方的军事长官,带领武将去打天下。其中有比较好的范例,比如守西北的范仲淹,平息西南叛乱的章惇。但是更多的,则是不知兵的文人误事,比如说北伐时期害死杨业的王诜、建筑永乐城防御西夏的徐禧等等。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宋朝对武将的限制,除了社会地位的打压,还在于困住他们的手脚。从宋太宗开始,皇帝总会在武将打仗时给一个所谓“阵图”,凭借一些过时的地理资料和臆想的敌人布阵方式,在那里瞎指挥。而且皇帝规定,如果不按照阵图布阵,即使胜利了也没有功劳。同时,按照宋朝的制度,武将无法在同一个地方、与同样的士兵待太长的时间,这样是为了避免士兵对某位武将产生过度的忠心,以致影响他们对皇帝的忠诚。

老实说,重文轻武的政策,确实是避免五代之后,王朝频繁更换的一个方法。但是,当政策变成了风气,就造成了极端不良的影响。有宋一朝,男人以读书考功名为荣,以当武将戍边打仗为耻,逐渐变得不再愿意为国家而战。等到外敌入侵时,宋朝往往无可战之兵能用。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第二、文人相轻

宋朝开始重文轻武之后,文人集团地位的攀升显而易见。但是,文人的水平,不像战功一样显而易见,孰强孰弱没有统一标准。那么很自然,本就恃才傲物的文人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看不起的心理。我们现在总结起来,可以用“文人相轻”这个词来做指代。

文人互相看不上,对国家有什么伤害呢?这种伤害还是比较大的。往小了说,是在日常的行政中互相不配合,致使效率低下;往大了说,就是互相拆台,把小问题不断放大,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另一方口诛笔伐。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宋夏渭州之战后,一些人指责在战斗中保全国土的滕子京“账目不清”。其实谁都知道,战争中有一些不得不花的钱是来不及请示的,但是作为发动打击的一方,仍然以这个理由针对滕子京,最终导致其调离的。这种方式,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泼脏水”,是一种在政治上十足的流氓行为。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而当“文人相轻”进入到集团化的时候,就有了所谓的“朋党”。宋朝是最先将朋党这个概念理论化,并且公开提出来的。两个文官集团,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指责,让国家的大政方针难以推行。就比如,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以及王安石时代推出的变法,就都是在朋党的互相倾轧下,最终无疾而终的。

文人相轻,轻到最后,往往针对的不是对方的政策,而是其道德上的某些缺失。这种风气的后果,就是让中国的老百姓都染上了道德洁癖,对道德的追求超过对行政能力和政策的追求。要知道,人无完人,谁都难免有某些涉嫌道德缺失的小过失。而往往能力越大的人,越要将主要精力用来行政,因而越不善于隐藏自己的这些小过失。而道德洁癖一旦泛滥,就会让行政者动辄犯罪,畏首畏尾,最终让整个国家失去向前的锐气。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第三、宁与外邦,不予家奴

到了两宋的后期,都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皇帝和文官集团,手里捏着大量的资源,却不肯对士兵、武将进行广泛的奖赏;但是给其岁币赔款来,却是毫不吝惜。历史上对这种现象,有个很无奈的词语来形容,就是:宁与外邦,不予家奴。

宋朝规定,所有武将、士兵的立功奖励,必须要等到战斗胜利了再发。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如果战斗先赢后输,或者连打两仗一赢一输,那么士兵和武将别想拿到皇帝的赏钱了。比如说宋太宗在成功平灭北汉之后,又在接下来的北伐中失败。那么最后,灭北汉统一中原的大功,兵将就没有得到一文钱的赏钱。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但是,有道是“皇帝不差饥饿兵”,不给士兵们钱,谁又会给你卖命?一看皇帝抠抠索索,当兵的也总结出了一个对策:每次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就会朝将领要赏钱,不给的话,下一阶段就不卖力。我们现在看,宋朝打仗总是先赢后输,原因就在这里。

这种“宁与外邦,不予家奴”的风气,起源于重文轻武,但是在后世却愈演愈烈,形成了统治者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顽疾。民族的力量在这种内耗中被不断削弱,在需要抵御外辱时才发现已经油尽灯枯了。中华自清末民初将近二百年的孱弱,与这一点直接相关。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第四、互相拆台

互相拆台的风气,来源于文人相轻,但是却登峰造极于武将。宋朝,武将自己陷害同僚的情况屡有发生,有的做法,真是让人发指。有这种思想的人,往往不会因为己方其他将领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反而会害怕对方的成功会掩盖自己的光芒。这一点,甚至连一代名将李继隆都无法免俗。

武将互相拆台的例子同样不少,比较著名的就是宋夏灵州之战时,明明宋军已经冲入灵州,主帅高遵裕却怕部下抢功,于是命令已经进城的宋军撤出来,由自己亲自攻打,结果他失去了战机,让灵州之战成了一场宋军不堪回首的噩梦;北宋末年,郭药师的“常胜军”战斗力强,算是一股中坚力量。但是,北宋的将领却多次刁难郭药师,在其战况不佳时不肯给支援,最终致使郭药师降金。

宋朝统一的四个“副产品”: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事儿,最后一个最狠

以上的两个例子,仅仅是“沧海一粟”,其实在两宋期间,互相拆台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连岳飞都曾经遭遇过。宋朝武将最危险的敌人,已经从眼前异国军队,变成了自己身后的同僚。这也就造成了北宋末年的武将不抵抗、和南宋末年的“降将如云”。甚至到了南宋即将灭亡之际,“宋末三杰”中的两人:张世杰和文天祥,也无法合作。而分兵的结果,就是南宋越来越弱,直至最后灭亡。

这种互相拆台的风气,对后世的恶劣影响尤其严重。正是因为它,在之后的几百年中,中国人很少可以互相信任,做人做事总会留上一手,或者给自己找一条后路。我们总是觉得,身边人会随时拆自己的台。而且,随着我们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这种危机感会越来越严重。现在,我们总觉得活得越来越累,这种无处不在的防范心理,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总结:

以上的四点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宋朝君臣,已经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宋朝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科技、文化都登上高峰的时候,仍然孱弱无比,与这种相互间的怀疑关系巨大。我们总说,唐朝之后,帝国制度下的中国,再也难以恢复汉唐之风,个人认为,起因在于五代开启了互不信任的魔盒,而宋朝则通过制度,将这种歪风推上了极致。时至今日,我们陷在彼此怀疑的旋涡里难以自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从泥潭里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