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打开名著《三国演义》,会看到赵云各种生猛的记录:长坂坡七出七入救阿斗、桂阳郡忠于职守败赵范、黄鹤楼锦囊智退东吴兵、夷陵之战接应刘备回白帝城。一桩桩一件件,可谓战功赫赫。但是奇怪的是,这么一位忠勇的大将,怎么职位一直不高,甚至不如在他之后投降刘备的黄忠。在我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赵云是个真正心怀百姓的人,对怀有私心的军阀习气心中不满,因此得罪了刘备的整个武将集团。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他的很多战功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比如说长坂坡,虽然他参与突围,但是并没有七出七入那么夸张。其次就是夷陵之战,赵云的护主之功直接就是从别人那里移植过来的。真正护送刘备撤退的人,其实并不是赵云,而是蜀国的另外一位大将陈到。
陈到字叔至,是豫州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平舆县)人。这个人在三国志中没有传,只是在一些被引用的书信和评价中,曾经透露出有这么一个人。从他的出生地来看,他应该是刘备任豫州牧时招募的。(有人说刘备的豫州牧只是虚衔,实际未上任,其实不是,他确实干了一年,只是成绩不好,所以以后提的人不多。)此人的存在,应该类似于曹操账下的许褚、典韦一样,很快就成了刘备的卫队长。因为卫队长负责首长的安全,要瑾守避嫌之道,不能随便和别的人结交,所以他的事迹一直都少有人知。
但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却是刘备手中最精锐武装“白毦兵”的统领。蜀国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国,他的士兵战斗力一直不如北方曹操的几只精锐(比如虎豹骑),但是“白毦兵”却是例外。诸葛亮就曾经在建兴四年,在给李严的信中提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陈到的生平奇怪之处,还在于他的迅速升迁。在白帝城托孤之后,陈到和空降一样,突然成了永安都督、征西将军。不要小看征西将军,这个官职甚至比守卫汉中的魏延还要来的高。而永安地区,是蜀国直面东吴的壁垒,位置非同小可,诸葛亮安排陈到在此防守,足见对其能力的信任。
其实,如果简单推理一下,我们可以勾勒出一条陈到的成长路线:他曾经在豫州被刘备招募,刘备看中此人的勇力和忠义,便安排他当自己的卫队长,并且执掌自己手中最精锐的部队。因此,陈到必须时刻保持低调,他的初期生平也就如同一团迷雾,找不到任何端倪。夷陵之战时,赵云力劝刘备不可出兵伐吴,刘备不听,把这位和自己意见不统一的大将留在了蜀中,而让陈到随行。后来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大败之后,在陈到“白毦兵”的护送下回到白帝城,而“白毦兵”的凶猛战斗力也让东吴觉得印象深刻,再加上北方曹丕的压力,东吴适可而止。刘备死后,诸葛亮鉴于“白毦兵”给吴军造成的心里阴影,便提拔陈到为永安都督,专门负责防守东吴。此后诸葛亮南征北伐,虽然之前与东吴重新恢复盟约,但是到底是同床异梦,于是陈到的位置他就一直不敢换。这也让陈到此后一直未能再立新功。
直到公元247年,陈到病死。此死后,蜀国的一些学者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蜀国射声校尉杨戏就曾经评价他说:“征南厚重(征南将军就是赵云),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则评价他说:“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两位学者都把陈到和赵云相提并论,可见其能力和地位。可是陈到的人生轨迹过于隐晦,如此一来,一代强人只能接受在史书中无传的尴尬了。
《三国志》无传也就罢了,为何陈到在《三国演义》中也只字未提呢?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是此人初期默默无闻,后期也没有任何建树,只是夷陵之战中突然出彩了一下。如果罗贯中把此人加入自己的小说中,会显得这个人物过于单薄,会给整部作品带来割裂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人和赵云的属性过于雷同,既然要着力刻画赵云的形象,把二者的战功放在一起就会显得赵云的形象更加丰满。于是,陈到就成了罗贯中神话赵云的一个素材包,在这部旷世名作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如今的网络时代,知识和文化大爆炸,很多《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少有提及的人都被翻了出来,比如曹魏的戏志才,也比如陈到。他们虽然都在各自的阵营中做出了贡献,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史学家抛弃。虽然现在,他们从新以冷门人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他们的形象已经无法被彻底还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希望日后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他们的资料能够逐渐补全,让人们能对他们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客观的评价。